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省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晓妮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当前江苏省就业到达“瓶颈期”引起广泛关注,为探究第三产业是否会促进就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采用江苏省1990-2017年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增加的促进作用有限。继而分析江苏省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发展,发现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当前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大弊病所在。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瓶颈期;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8.008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江苏省作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强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时,就已经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变,如化解产能过剩、处置“僵尸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出清等。然而,江苏省作为工业第一大省,在高质量的转型发展中就业问题凸显,全省吸纳就业人数总量波动减少,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进入“瓶颈期”。而就业是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计,所以当前充分解决好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负面情绪将对江苏省经济稳健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而在第一产业就业饱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信心受挫、鼓励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的难题抛给了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否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如何有效发挥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因为这将对江苏省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跨越转型期,力争更进一步具有十足的现实性意义。
  2 文献综述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的分布取决于产业的发展。学者对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已有文献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劳动力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配第最早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提出产业中心逐渐由实物生产向服务性生产转移,后克拉克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使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产出数据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会带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钱纳里等运用时间更长、范围更广的数据得出劳动力的分布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最终趋向第三产业。经验证,第三产业产生高质量、高薪以及最低类别的工作确实成比例增加。第二方面,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研究。部分学者通过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横向比较,发现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有较大可发掘空间,还有部分学者指出各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协调等会影响各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因此优化各产业内部结构对促进就业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方面,第三产业与社会总就业之间的关系。部分学者对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双变量通过格兰杰检验验证第三产业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从第三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对就业作用效应出发,提出适合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然而,对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的定量研究,已有文献多采用包含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双变量回归模型进行研究,鲜有文章在此基础上,引入其他变量对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根据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发展等都对就业有很大影响,而计量模型的变量缺失会使得模型拟合残差较大,从而产生较大的误差。此外,也鲜有文献对江苏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经济学理论出发,采用更为全面准确的模型研究江苏省第三产业与就业的关系,从而为江苏省的产业发展提出更为合理准确的建议和对策。
  3 理论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因三次产业收入弹性和投资报酬的差异,劳动力的分布也会遵循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最后发展成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变化历程,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动了三次产业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前,江苏省以第一、二产业吸纳就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的全省努力下,江苏省的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充分发挥着“蓄水池”的作用。1978年到2018年,江苏省全社会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2.3%、3.3%和4.8%。就业结构也从改革开放前的“一、二、三”、“二、一、三”变化为改革开放后的“二、三、一”类型,且同产业结构步调一致,如今江苏省就业结构正在经历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过渡,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在不断缩小,到2018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952.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1%,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差距缩小至最小,为1.7个百分点。因此,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与配第-克拉克定律高度吻合。
  基于以上的理论和事实依据,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产业发展对促进就业有积极作用。
  4 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
  (1)就業(E):以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之和来衡量该变量。
  (2)第三产业发展水平(RSGDP):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来衡量。
  (3)经济发展水平(GDP):奥肯定律指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关系,即经济发展对就业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引入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变量,用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
  (4)货币政策(M2):凯恩斯理论指出政府通过采取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从而影响社会就业。而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由中央银行实施调节货币供给量,且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使得准货币在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加大,且占比也大幅提高,因此,选择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来衡量货币政策,否则误差较大。   (5)财政政策(FEXP):凯恩斯理论指出,政府除了可以采取货币政策对经济干预,还可以调节财政政策实现对经济的干预。当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以调控政府支出为主,所以选择财政支出来衡量财政政策较为合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财政支出仅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部分。
  (6)固定资产投资(K):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会扩大再生产,从而带来就业的增加,因此,引入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变量,以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该变量。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考虑到各变量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选取江苏省1990-2017年2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和《江苏统计年鉴》。
  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1990年为基期,对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使用GDP指数平减,财政支出和M2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固定资产投资额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此外,为了减小异方差,对就业人数、地区生产总值、M2、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做对数处理。
  4.3 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变量数据经处理后,基本处于同一数量级别。RSGDP和lnE的极差和标准差都较小,数据波动较小,而lnGDP、lnM2、lnFEXP、lnK的极差较大,但标准差都很小,说明大部分数据在均值附近波动,存在极少數的异常值。
  4.4 单位根检验
  模型的建立以平稳序列为基础,避免因非平稳序列导致伪回归的出现。首先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EVIEWS软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即同阶单整,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接下来进行协整检验,如果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使各时间序列非平稳,也可以用经典回归方法建立模型,否则不可以。
  任选一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剩余变量为解释变量,进行OLS估计及残差序列平稳性检验,只要能得到一组平稳的残差序列,各变量间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选取lnGDP作为被解释变量,lnE、RSGDP、lnM2、lnFEXP、lnK为解释变量做回归,OLS估计后得到残差序列,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的P值为0.0016,因此,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认为残差序列平稳,即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后文可以采用原序列进行模型构建和分析。
  4.5 模型建立
  根据经济学理论,本文使用已有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采用EVIEWS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构建模型如下式,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4.6 结果分析
  由回归结果可得,调整后的拟合系数为0.9865,模型拟合效果好。经济发展的估计系数为正,但是不显著,其原因可能在于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存在滞后性。M2的系数为负,与凯恩斯理论相违背,但是其不显著。财政支出的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符合凯恩斯理论,即扩张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增加就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即扩大生产可以增加就业,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相一致。第三产业GDP占比的估计系数为-0.1918,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由于因变量做了对数处理,需要对其进行还原,因而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GDP比重每增加1%,就业人数平均增加83人,因此,第三产业GDP比重与就业存在统计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前文的研究假设,即第三产业GDP增加会促进就业水平的提升。
  然而,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第三产业GDP比重的增加对就业人数的作用效果甚微。因此,后文将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出发,寻找第三产业对就业作用有限的突破点。
  如图1所示为江苏省2005-2017年第三产业14种各行业增加值占比的变化。从图中可以得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比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房地产业相较于其他行业增加值占比也较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很小。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异军突起的金融业,2005年到2017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从2.6%增加到7.9%,提高了两倍多,但反观江苏省2005年到2017年的就业人数变化,仅增加了3.9%,二者的提升程度差距甚大,说明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对增加就业贡献极小,相反,对于金融业的快速膨胀引来众多学者的担忧,虚拟经济的迅速扩张会产生经济泡沫化的隐患。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两个技术复杂度较高的行业增加值占比却很小,且两者2005-2017年的增加值占比增加幅度也十分有限,然而,有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增加对缓解就业问题作用效果不如人意与第三产业中先进技术服务业占比低且发展缓慢有很大的关系。
  5 结论
  (1)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强度十分有限。在社会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GDP比重每增加1%,就业人数平均增加83人,但是对于经济高度发达和吸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江苏省来说,这个水平就业人数的增加显然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分析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14个行业近13年来的发展变化,发现江苏省第三产业仍以低附加值服务业发展占主导地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而研究显示,技术发展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当前对于江苏省来说,集中精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的先进服务业是当务之急。
  (3)近年来,江苏省金融业蓬勃发展,但近13年的数据表明,金融业的快速扩张对带动就业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如何充分挖掘金融业带动就业的潜力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稳定具有关键性意义。
  6 对策与建议
  (1)强调技术进步的重要性。从低附加值的传统服务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转变,善于运用技术的力量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从而增加就业。   (2)监管金融业的发展。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存在很大的泡沫化隐患,坚持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3)推动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江苏作为工业第一大省,推进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对于突破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瓶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刷馆,1960.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
  [3]H·钱纳里,S·鲁宾逊和M·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濟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4]刘涛.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02):14-17.
  [5]Aarnio,Outi.Can we trust the service sector to generate decent rates of growth and employment?[J]. Personnel Review,1999,28(5/6):382-405.
  [6]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03):80-85.
  [7]蒲艳萍.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31-37.
  [8]杨晓妹. 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9]陶秋燕,汪昕宇.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421-426.
  [10]方行明,韩晓娜.劳动力供求形势转折之下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J].人口学刊,2013,35(02):60-70.
  [11]曾国平,曹跃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02):30-33.
  [12]赵建国.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J].改革,2002,(01):36-39.
  [13]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15-121.
  [14]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J].中国工业经济,2019,(01):5-22.
  [15]焦雨生.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促进效应研究——基于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的Meta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1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2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