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营商环境优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的法律保障得到完善。如何利用好政策保障发挥已有工作优势,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寻找新动力,成为很多地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调研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营商环境优化现状,运用SWOT理论进行分析,并指出了要进一步优化当地营商环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营商环境优化 SWOT分析 苏州市吴中区
   一、引言
  近年来,按照江苏省和苏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工作部署,苏州市吴中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动“3550”改革①走向常态化,努力构建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指数位居江苏省前列。2019年吴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6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6亿元,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4.6亿元,增长14%;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5%[1]。2019年,吴中区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九位、绿色发展百强区第九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十位[2]、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十六位[3]。但与苏州的其他各市、区比较,吴中区营商环境优化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基于SWOT分析,就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苏州市吴中区营商环境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生态区位优势明显。一是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吴中区拥有太湖五分之三水域、五分之四峰峦、184公里湖岸线,全区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个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景区,5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4],近年来旅游的人次保持年均7-8%的增长。二是区位交通优势凸显。近年来,吴中区累计投入200亿元,建成了中环快速路吴中区段等18条主干道,公路总里程突破1300公里(不含市政道路),公路密度167公里/百平方公里,区内任何地方15分钟即可驶上高速公路,2小时交通圈覆盖长三角5座国际机场和2个港口,5条地铁交织成网,10大交通工程畅通城乡,构架起立体大通道②,凸显吴中多元化大交通格局。
  ①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2017年6月20日发布的《关于全省推行“3550”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行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改革目标”。
  ② 5座国际机场分别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2个港口分别是上海港和苏州港。数据来源:《吴中区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政务服务亲商高效。一是始终坚持诚信公正。政商关系亲清,坚持诚信、履行义务,引入和落地环节,热情接待、尽心服务,商务谈判环节,交由市场决定。二是招商引资全区统筹。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主要领导直接参与,对接各类投资活动。2019年完成区级境内外招商活动20余次,达成了52个高端制造業和现代服务业意向项目,总投资268亿元,新办产业项目384个数据来源:《吴中区商务局2019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三是政务服务改革明显。实行审批制度改革,在开发区、度假区、经济发达镇组建行政审批局,复制上海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经验做法,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和“证照分离”试点,推进并联审批、并行预审、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工作机制,优化审批服务,缩短办事时限。
  3.投资环境高端友好。一是产业布局高端化。以“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目标定位全力优化“中心城市核、先进制造轴、生态文旅带”生产力布局,培育壮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和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休闲度假等优势服务业,吴中文创、吴中药港、吴中检测、吴中旅游等区域产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二是高端平台集聚化。目前,吴中区内有外资企业1200多家、500强企业17家世界、民营企业6.6万家,其中上市企业11家,建成国家级、省级平台52家,进驻高新技术企业47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中科院、中农大等大院大所等深度合作。三是配套服务完善。新推出产业用地57宗,总面积3000多亩,其中已建在建载体28个,招商面积超110万平方米。出台“人才新政20条”“东吴高层次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人才载体孵化面积超150万平方米[5],实现了人才从初创期到产业化全程化服务,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叠加效应。
  (二)劣势分析
  1.资源要素约束大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区域有19个,面积1943.2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为87.1%,是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按主体功能区划分,吴中区陆地面积的10%为禁止开发区域、37.6%为限制开发区域。近年来,由于城乡规划调整,各地加快实施“退二进三”以及“退二优二”步伐,原建设用地收回后大部分用于发展三产服务业等其他行业,新增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重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要素约束日益趋紧 数据来源:《吴中区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虽然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但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弱,不少企业仍未摆脱粗放低端扩张模式,工业经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部分产业分工不合理、产品竞争无序、集群优势不明显、龙头引领作用不强,个别板块(镇区)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还不够明确,产业链经济尚未形成,结构化矛盾依然存在。
  3.高层次人力资源不足。人才资本是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发展转型、区域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欠缺,限制了经济发展空间,制约了总体发展水平。吴中区人力资源总体情况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各类人才总数量多、高技能人才总数量少;公有制经济企业高层次人才多、非公经济尤其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少;人才培育机构多、高层次培育机构少。截至目前,在吴中创业生活的人才总量已超过16万人,各类高层次人才仅逾1万人,高层次人才比较短缺,占比偏低,供需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三)机遇分析
  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吴中提供了更好地承接高端要素、共享创新资源的重大机遇,有助于推进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整合、核心竞争力的凝练提升,通过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入发展等方面不断发力,提升吴中在苏州乃至长三角区域中的发展地位。
  2.“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为吴中内外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可有效带动全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充分拓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并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国家在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产业项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3.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苏州片区为60.15平方公里,占江苏自贸区片区总面积的50.1%。吴中区郭巷街道、甪直镇毗邻自贸区四大区域中的金鸡湖商务区核心区域、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可与苏州工业园区加强区域联系,实现联合发展。
  4.苏州产业转型方向调整。《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利用境内外资源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先導产业,加快先导产业集聚发展”。吴中区布局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和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产业两大主导产业,与苏州市发展定位高度契合,产值已分别突破500亿元和100亿元,形成了加速发展态势。
  (四)挑战分析
  1.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需求不足, 企业效益下滑等诸多问题日益突出,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冲击影响等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不利于吴中区的稳定持续发展。
  2.国际经贸摩擦冲击。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持续,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使吴中区开放型经济受到冲击。实际利用外资呈下降趋势,同时受到加征关税的影响,进出口成本显著提高,极大压缩了本地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威胁到企业生存。
  3.周边地区竞争加剧。苏州下辖6区4市,除姑苏区外,吴中区产业结构与其他区、市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产业趋同化现象日益明显,导致了部分产业的重复建设,加剧了区域间的竞争环境,不利于吴中区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个苏州先导产业的协同发展。
  4.经营要素成本上升。近年来,人力资源成本、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等经营要素的成本不断上涨,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日益突出,“融资难”问题依然普遍,严重影响到了相关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建议
  (一)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一是系统梳理政策。针对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把握重点条款的核心要义,积极研究对接政策,制定完整政策体系,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框架;二是主动强化服务。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为契机,以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实施为抓手,主动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改革创新,完善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程序,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基层全覆盖,营造高效政务生态。三是完善政策措施。各职能部门要结合自身情况,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进行工作剖析,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多方听取意见建议,认真研究解决方案,出台落实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保障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四是建立评价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区域实际的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政府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以营商环境指标考核为契机,加快推动区域营商环境整体优化提升。
  (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精准把握阶段形势,坚持绿色、协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先导产业的集聚优势,促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和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产业做强、做优、做精,形成强大增长动力。积极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丰富区域产业层次。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二是加速产品技术优化创新。抓住发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战略机遇优势,加快共建共商共享机制建设,聚焦主导产业,统筹新兴产业,兼顾传统产业,以核心技术和共性问题为抓手,补齐短板,强化弱势,深入研究攻关,加快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推进应用,加快技术革新,推动产品升级,促进产业水平整体提升。
  (三)强化人才服务保障
  一是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梳理区内人才需求,瞄准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渠道,营造人才引进宣传舆论,积极做好“高精尖”三类人才引育工作,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到我区创新创业,全面提升人才数量层次。二是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资助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留足专业人才发展空间,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做好人才发展职业规划,用好各类计划、人才政策,营造爱才惜才良好氛围,打造吴中人才服务区域品牌,用良好的发展环境留住优秀人才。三是持续加大人才培养规模。围绕重点建设项目,紧扣产业发展方向,用好存量人才资源,积极争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举办人才培育机构,丰富人才培养层次,拓展人才培养范围,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紧缺人才定向规模化培养。
  (四)完善金融服务支持
  一是探索分类金融服务。在重大项目上,围绕两大主导产业,继续加大对重点项目、精品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制造业、重点民营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等领域资金投放,力促重点领域表内表外投放稳定增长、授信户数稳定增加。在小微企业上,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惠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利用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红利,实现对民营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二是积极对接引导。积极建设融资服务平台,发挥触角优势,提供有效信息,用好各项政策,实现供需双方高效对接,打通“融资难”和“贷款转化”两个关键。引导金融科技创新,推进各类产品开发,引入金融评审机制,挖掘优质潜力企业,实现投贷联动发展;灵活金融基金使用,扩大金融受益范围,引入金融帮扶机制,对于出现暂时融资困难的重点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减少停贷压贷现象,保障企业正常经营。三是发展直接融资。抓住金融改革机遇,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发挥上海证交所苏南基地平台优势,探索建立上市区域工作站,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深化双向交流机制,打通线上线下渠道,联系服务企业,协调核心要素,对标找差,精准服务,充分准备,实现全程辅导,助推企业上市。
  (五)推进政策纵深普及
  一是落实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多角度的宣传和解读,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强化引导对接。针对当地共性问题、难点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共同出面协调解决,同时加强政务服务宣传体系建设,建立各相关单位与主管部门的对接联络机制,明确联络专员,疏浚沟通渠道,加快对接,加强沟通。三是拓展宣传渠道。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惠企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切实解决好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凡可以公开的政策文件原则上要于印发当日在网站上发布,特别是国家法律法规对特种行业和特殊物品的管理发生变化时,部门要结合实际,主动上门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宣传释疑,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变动,避免蒙受损失。
  参考文献:
  [1]2020年吴中区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szwz.gov.cn/zwgk/003011/003011001/20200106/9ee3adc9-4153-4467-b95f-0f35ace8bae8.html,2020-01-06.
  [2]《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 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 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高媛.2019苏州吴中太湖经贸合作洽谈会举行[N].江南时报,2019-10-20.
  [4]吴中年鉴编纂委员会.吴中年鉴(2019)[M].苏州: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9.
  [5]唐闻宜.苏州吴中区现代服务业来沪推介对接[N].新民晚报,2019-09-19.
  
  (姚晶,苏州市吴中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果,苏州市吴中区商务局。李若愚,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8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