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失踪的原因、影响与防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大学生失踪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多因误入传销或沉迷网络导致学业不理想或父母责备而失踪,且失踪大学生在精神认知与性格特质方面具有独特性或异常性。大学生失踪对父母、学校及本人都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一些失踪大学生亲人精神失常甚至失去性命,因而需要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反思并应对大学生失踪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失踪;原因;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失踪的原因
  大学生失踪作为一个正在发生和日渐增多的现象,往往因特定缘由诱发。对于大学生失踪原因的分析,本文按照被动型失踪与主动型失踪两个类型分别分析[1]。有报道指出,大学生失踪案例中,自行出走和误入传销组织为两大主要原因[2]。
  (一)被动型失踪的原因
  在被动型失踪方面,其原因往往是外在的偶发性的不可抗力,主要表现为传销人士的召唤或偶遇突发事故等。针对误入传销组织型的大学生失踪案例而言,其发生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求职心切,希望尽早尽快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就业压力重压之下,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少年成为网络传销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3];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大学生对金钱,特别是对求富或发财的渴望;第三则是部分大学生太过于相信所谓的“熟人”或“朋友”,因信任而深陷恶境。
  (二)主动型失踪的外在原因
  本文对于大学生失踪原因的分析主要围绕主动型的失踪案例展开。在主动型失踪案例中,失踪原因可分为两个大的层面,包括外在的原因和内在的原因。外在原因包括外在的直接原因与外在的间接原因两方面。在外在的直接原因方面,从主动型失踪的43个案例看,除14例失踪原因不明外,另外29个案例中失踪的外在原因,一是学业不理想,如多门课程挂科、多个科目补考不过、考试不及格留级、勒令退学、对学习无兴趣等;二是父母的原因,如学业不理想被父母责骂或害怕面对父母、考试失利被父母督促或责备、无法毕业不敢见父母、自动退学不敢见父母等,还有因为找父母要钱不成或父母因为学费吵架而失踪。在外在的间接原因方面,有19例显示了原因,其中沉迷网络是主因,有12例,占比63%,其他则是不满父母包办工作、轻度抑郁、高考不理想、考研失利等。从间接原因看,绝大多数都与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有关,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等而导致课程考试不及格,从而面临重修、补修、留级、休学以及退学并因此诱发父母责备、批评,从而失踪。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成瘾经常旷课从而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下降的挫败感促使他们再次回到网络中寻找慰藉,进而网瘾加剧,引发恶性循环[4]。
  (三)主动型失踪的内在原因
  在主动型的失踪案例方面,大学生失踪除了外在的原因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失踪是由于内在的原因,或是外在原因与内在原因结合而引发大学生失踪。内在原因分为观念和性格两个方面。观念方面的原因引发失踪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觉得无脸见父母或对不起父母,如觉得学业不好或无法毕业无脸见父母、找工作不顺无脸见父母、背负债务无脸见父母等。二是内心不想读书,认为读书无用或浪费钱,或读书也不能找到好工作,或认为专业无前途而不想读书等。三是渴望富有或赚钱,如只有荣华富贵才回来见父母、想外出赚钱减轻父母负担,或想外出赚钱向父母证明等。
  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有研究者指出,从根本上看,离校出走现象暴露出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和心理危机[5]。如性格内向,不善于或不愿意与人交流沟通;再如自尊心强,从不服输,不愿意做普通的或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等。从失踪案例看,有部分案例的资料显示了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在主动型失踪的43个案例中,有15例提及了失踪大学生性格内向、不爱交流、孤僻无友等,占比35%,还有5例提及了失踪大学生自尊心强、不服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难以接受,占比12%。
  二、大学生失踪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其主动或被动的失踪现象会带来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直接显现,有些则逐步显现,并且从影响程度看,大学生本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往往受大学生失踪的影响最大。
  (一)对大学生父母兄妹的影响
  大学生一旦出现失踪问题,其至亲的亲人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祖母等所受影响最大。一方面,亲人会遭受子女或兄妹丢失的身心打击。在心理方面,亲人往往会担心失踪大学生安危、生存,由此表现出焦虑、不安等心理。一些案例显示,因为子女失踪,父母精神失常。在身体方面,一些案例显示大学生失踪导致父母旧病重发或增添新病,甚至因此结束生命,如因子女失踪突发高血压,因孙子失踪奶奶含恨离世。另一方面,亲人会投入巨大精力財力寻找失踪大学生。
  (二)对大学生所在学校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学校的一员,其失踪会影响到学校。一方面,大学生失踪后学校需要担负一定责任,因此学校的老师、同学甚至管理者都要投入一定精力和财力去寻找失踪大学生,这会对学校老师、同学的生活产生某种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失踪后学校不仅需要给予具体家庭经济补偿,甚至还需要面对法律诉讼。
  (三)对大学生自我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失踪对大学生自我的影响也很显著。对于被动失踪的大学生而言,其失踪往往附带特定凶险、限制人身自由或被迫接受异端教育等,这会影响到大学生本人身心健康,甚至需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而对于主动失踪型的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其失踪之后,家庭或校方大张旗鼓的寻找会对其身心产生影响,一些大学生会认为失踪事件被广泛报道使得自我从此背上某个“污记”;另一方面,大学生失踪会直接影响其已面临危机的学业,有些失踪时间较长的学生会因此不再有机会完成学业,从而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和学习机会,有可能因此影响今后职业生活和事业成就。
  三、大学生失踪事件的反思
  对于日益频发和影响日深的大学生失踪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大学生失踪为何频发,哪些层面因素加剧了大学生失踪现象;另一方面,需要反思大学生失踪反映当前忽视了什么、需要加强什么。   (一)自我精神与心理的角度
  从大学生失踪案例看,绝大多数失踪案例都反映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着特定问题。对于被动型失踪的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社会阅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亲信他人,对事物缺乏鉴别、比较和反思;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受到社会性观念影响,求富求财求发达心理较强,对面子、地位和荣耀过分看重,容易被他人利用。此外还反映大学生心理修复和心理调控能力较差。
  (二)家庭监督与教导的角度
  在大学生失踪案例的资料呈现中,一方面,反映大学生失踪父母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父母忽视了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农村出来的身处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农村父母往往没有关心大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业;另一方面,部分父母忽视了从正向、理解的角度关注大学生,没有重视大学生何以出现学业危机,没有对大学生日常的反常行动或现象予以关注,疏于监督和教导。
  (三)高校监管与关怀的角度
  对于大学生失踪而言,高等学校也有相应责任,这种责任既由教育大众化、市场化的大趋势而引发,也由高校监管或关怀不到位引发。一方面,随着高校学生增加,学校监护人往往难以全面知晓每个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面临的问题或压力,一些学生失踪后,班主任或辅导员以为学生回家或短期外出,忽视了及时预警和报告,从而影响了快速搜寻,往往是失踪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之久才被发现;另一方面,学校忽视了对问题大学生日常监督和引导,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后,校方无人管理,在出现学业危机或学业问题后,校方也无人督促,由此导致大学生问题和危机不断放大。
  (四)社会治理与帮教的角度
  大学生失踪也需要从社会角度予以反思。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不够完善和细致,传销组织泛滥,恶性力量强劲,由此加剧了大学生被动失踪。一些部门如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忽视对大学生失踪事件的及时追踪与治理,往往在出现群体性失踪问题后才强力介入。在打击传销方面,由于忽视对个案性问题的重视和治理,导致单一性的误入传销组织的被动型大学生失踪事件接连发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失踪之后,社会化救助、搜寻网络不够健全,往往依靠大学生的父母、兄弟姐妹或有限的学生、教师及少量有责任的报刊帮忙搜寻,收效甚微,实际上建立更加全面、多元的救助、搜寻体系已经显得较为必要。
  四、结论與启示
  大学生失踪作为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性现象和问题,原因十分多元,既包括外在的直接的导火索,也包括间接的学业危机或压力,以及大学生内在的精神、性格问题。大学生失踪之后,不仅对大学生家庭产生毁灭性打击,也会影响到学校教书育人环境及大学生本人未来成长与发展。面对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失踪现象和事件,要加强防治的力度,通过学生自我精神与心理的调整、家庭监督与教导、高校监管与关怀以及社会治理与帮教等角度采取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艳,方付建.社会流动背景下大学生失踪现象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
  [2]  徐静,等.大学毕业生 点解频失踪?[N].广州日报,2012-09-12(015).
  [3]  李晓玉.网络传销“瞄上”大学生,增强民众辨别能力刻不容缓[N].通信信息报,2011-03-30(A05).
  [4]  马俭忠.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思考[J].中国报业,2013,(12).
  [5]  吴秀霞.大学生离校出走现象分析与处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9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