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内部审计研究前沿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内部审计通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促进组织目标实现和价值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内部审计也倍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以我国近年内部审计相关的核心期刊研究文献为基础,从内部审计质量与职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经济后果以及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等主题入手,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梳理与归纳,分析了我国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前沿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  前沿问题  经济后果  发展现状
  一、引言
  企业单位内部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管理体制,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单位的控制管理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视野不再仅仅停留在财务审计上了。2013年8月,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发布,代表着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与成熟,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学者们近年来对内部审计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其主题集中在 “内部审计质量与职能实现”、“内部审计的经济后果”、“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对策及建议”等问题上。
  二、研究综述
  (一)内部审计质量与职能实现
  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组织日常的规范运行,促进组织治理的完善、价值增加和目标实现。
  肖仲云、于海云(2014)实证检验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内部审计服务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是影响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主要因素。刘德运(2014)则是构建了包含七个维度的立体增值框架。该框架包括审计环境、“增值”目标、实现增值目标的增值方式、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流程途径、以对象为基础的审计对象、以确认和咨询并重为基础的工作性质、整合各种资源为增值目标服务的审计资源,当上述七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时候,内部审计的增加价值宗旨就得以实现。这些研究为内部审计如何帮助企业价值增值提供了全面而有意义的指导。高瞻等(2017)阐述了内部审计成果的表现形式及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必要性,分析了制约内审成果运用和转化的因素,探索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就提升内审成果运用绩效提出建议。
  (二)内部审计的经济后果
  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治理与管理并重,为组织有效增值服务”,内部审计应该从完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发挥其特有的治理效应(邢风云,2014)。肖仲云、于海云(2014)认为,内部控制质量、内部审计服务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也都是影响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主要因素,且内部控制质量、内部审计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关系。陶玉侠(2016)通过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职责范围、规模和规章制度等四个特征因素来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指标,并对内部审计质量及其特征因素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DG Mihret(2011)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即内部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然而,在内部审计四个特征变量中只有规章制度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
  (三)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的研究
  学者们总结我国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从国家立法层面看,我国有关内部审计的主体法律缺失,配套法律滞后,操作性不强,与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存在差距;②从机构设置层面看,上市公司内审机构设置情况不尽如人意,机构名称多元化、实际履职与职责定位不吻合、机构独立性缺乏等问题突出,内审人员监督职能发挥缺乏执行动力;③从内审主体层面看,企业内部审计观念有待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够深入,同时自身水平有限,存在内审人员对身份自我认知的缺陷和人员准入的失控化;④从业务类型层面看,各企业开展的内部审计业务类型过于庞杂,名称、内容均有所不同,有的内审实务存在对财务审计的遗弃,而有的内审实务还将原本不属于内部审计业务类型的业务纳入其中。
  三、文献评述
  首先,现阶段内部审计在提高信息质量、提高盈利能力、降低审计收费、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公司价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相关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衡量内部审计治理效果,衡量指标多种多样,但是,其指标选取是否合理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其次,就目前而言,我国内部审计的有关要求主要以部门规章和行为规范的形式存在,相对于法律规范而言部門规章和行为规范对内部审计操作者的强制性较弱、刚性不足、弹性较大,也就造成执行力度不大的问题。因此,今后对于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制定的研究应从正式立法的角度考虑法律的制定方案,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内部审计治理的强制性、刚性,缩小弹性。
  最后,关于内部审计研究偏理论轻实证,而在为数并不多的实证研究中又没有区分一个企业中不同管理者之间的差异,而是将这个管理团队视为一个主体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但事实上,管理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差异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不容忽视:在不同的领导主体下,内部审计的效果大相径庭。未来研究学者可以对不同高级管理人员背景特征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到不同领导主体对审计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可斌,周小丹.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国际化与创新—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中国实践的解释[J].国际经贸探索,2011,(5):11-16.
  [2]肖仲云,于海云.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4,(12):68-69.
  [3]蒋苏月.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2,(5):202-206.
  [4]赵保卿,徐豪萍.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4(3):95-104.
  [5]陶玉侠.内部审计质量及其特征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来自深市A股主板的经验证 据[J].财会月刊,2016(24):94-101.
  [6]冯均科.内部审计发展:边缘化还是回归?[J].审计研究,2013,(2):52-57.
  [7]邢风云.内部审计发展新趋势:治理与管理并重—基于平安银行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4):86-90.
  [8]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1):110-112.
  [9]DG Mihret.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an Ethiopian public sector case study[M].Londo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2011,269-230.
  作者简介:郑佳(199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0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