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优化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反映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农村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目的在于解决现存“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这也为农村经济管理带来新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结合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与困境的思考,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优化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管理;商业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5.058
  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也日趋凸显。当前,农村经济基础条件以及主要矛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外部环境与管理机制也产生了深刻变革,经济管理工作目标任务也处在不断调整优化阶段。新形势给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经济管理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让资金管理、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给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经济管理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其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对于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在财政、税收等各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体系,更利于农业资源优势发挥。在构建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生产要素流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提供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放在首位,就是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1]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基于促进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实际出发,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与质量。
  2 农村经济管理现状与困境分析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农村发展长期处在落后地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明显:农业质量发展不充分;农产品供给数量与质量不平衡;农业生产规模与效益不平衡,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也不高,尤其针对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农业经济仍然以个体经营模式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由于不同农村地区资源环境、基础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经济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2]同时,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各方面工作缺乏明确长远规划,经济问题难以高效处理。并且,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信息技术普及度低,信息化服务工作不健全,网络信息环境框架以及农村信息化平台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许多农村涌现了一些产业新业态,如农业休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此类新兴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夯实了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但整体来看,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多数农民仍局限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对休闲农业等新兴农村产业了解不深,新兴业态的经济发展动力也尚未完全激发出来。
  此外,农村经济管理上盲目照搬,忽视了农村特征与农村社会建设,无法实质性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升级。一方面,将城市治理逻辑与思路简单移植到农村,破坏了农村原有经济体系与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各类投资未能实现与农村乡土因素的有机结合,无法实质性推动农村内生性发展。同时,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如何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农村,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实体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优化对策
  3.1 强化组织功能
  首先,健全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组织功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当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认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进行整体谋划,制订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相吻合的管理工作计划,构建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其次,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充分了解与掌握农村实际情况,基于对实际问题的梳理,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服务效用,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经济。最后,推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采取有效措施,构建更为健全的信息网络系统;促进信息手段在农村经济日常管理中的深入应用,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等工作互联网化。[3]大力推广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积极利用新技术推广产业,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村财务、合同管理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因信息闭塞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2 优化商业模式
  提升经济水平、优化商业模式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需要融合发展的同时,也應错位发展。农村产业发展需杜绝千篇一律的问题。应当鼓励与引导农民基于农村资源禀赋基础,注重差异化发展思路,实现差异化产业布局、生产以及营销。同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特色资源的产业发展路径,深入梳理农村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注重发挥农村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属性,培育生成生活、生态、生产以及乡土文化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如探讨农旅融合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以生态田园休闲为引领,以特色农业集群为推动,以特色乡村文化为吸引,以农旅融合激发产业活力,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4]
  3.3 丰富金融产品
  农村经济管理中,金融是关键性因素,乡村经济进步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帮助与扶持。首先,应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服务水平与规模,金融机构在进入农村之后,应当引导其积极创新,摈弃在城市所积累的经验与方法,谋划一套适用于农村发展的金融策略。同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金融与社会资本涌入乡村,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以及融资等,推动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其次,创新金融业态,助力构建生态乡村金融发展模式,将绿色生态作为第一门槛,鼓励与推动绿色产业、绿色能源进入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次,全面构建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等模式,创新基于农村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以及抵押担保等服务,如棚户区家庭贷款、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失地农民产业小额贴息贷款等普惠性产品,切实盘活农村资源与资金,协助农民创业就业。最后,建立“金融+科技”的农村金融环境,推动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高新科技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农村金融在城乡融合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同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农村金融创新可持续机制。
  3.4 健全合作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既需要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准入机制,也需进一步创新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应当积极利用股权型、契约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带动农民,并通过产业链的科学分工带动农民发展相关产业,如构建“企业+农户”“企业+家庭农场”的模式,将社会资本集中在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部分,农民承担种养等环节。另一方面,通过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模式,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带动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推动农村三产融合。[5]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通过宅基地修缮、村湾整治等方式,以联营、入股形式参与产业项目开发经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办农业旅游企业等,通过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采取入股、合作社等方式,让农民共享农业发展成果。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之下,农村经济管理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遵循,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强化组织功能、优化商业模式、金融产品丰富等多方面入手,实现经济管理体制与方式上的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惠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J].经济纵横,2019(13):212-213.
  [2]赵素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思考[J].经济纵横,2019(24):12.
  [3]何静.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人民论坛,2019(4):29.
  [4]隋明,郑刚,唐贤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南方农机,2019(1):76.
  [5]崔日明,韩渊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385(5):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2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