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近些年来创业研究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可以发现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国内外创业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创业者自我效能感是指,创业者对于自身在创业过程中完成创业活动或者任务、实现创业目标的信心。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者个体以及团队的绩效表现至关重要。本文从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对创业者自我效能的已有研究进行相关的回顾和梳理,并对未来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关系可进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绩效;社会认知理论(SCT)
  一、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由Bandura(1982)提出,强调个体对于完成某项任务或者担任某个角色的自信程度。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基于特定情境的人格特征,即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所表现的自我效能感会有所差别。早期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能帮助个体在担任特定角色或执行特定任务时获得更多的优势与好处(e.g.,Judge & Bono,2001)。而个体在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以及高资源约束性的创业情境中所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称为“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者自我效能感,是指创业者对于创业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的信心(Chen等,1998)。作为创业者重要的人格特征,创业者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甚至决定创业企业绩效的重要变量。虽然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Scherer(1989)首次提出,Boyd(1994)更是将其视为创业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但是其在创业研究中得到重视以及被广泛认可是1998年Chen等在论文中对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维度的清晰界定以及量表的建立。Chen等(1998)将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具体划分为:创业自我管理、市场、财务控制、创新以及对不确定性的容忍。作为创业者重要的人格特征,创业者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甚至决定创业企业绩效的重要变量。
  二、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为重要的人格特质,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的关系是创业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往对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展开,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样本以及量表实证分析两者的直接关系以及探索其中的中介机制。
  (一)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的直接关系
  目前已有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索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的关系(e.g.,McGee & Peterson,2017)。社会认知理论(SCT)的主要观点表明,对于创业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担任的角色具有较大信心的创业者能获得更多的优势。由于高自我效能感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为自身以及创业企业设置较高的创业目标,而高目标一致性会使得其为实现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会表现出更多的毅力与坚持行为(e.g.,Trevelyan,2011),因此能更好地促进创业绩效。例如,根据特质激活理论(TAT)的主要观点,学者实证分析了创业者自我效能感能帮助创业者个体在面对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与失败是,保有信心,从而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创业绩效表现(e.g.,Kacmar等,2009;Haynie,2012);而基于社会认知理论(SCT),Hechavarria(2011)也实证分析了作为重要人格特质的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新创团队的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也能作为重要的团队资源,使得团队在面临高风险性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仍对将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创业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进而表现出较大的韧性与毅力,为创业绩效带来积极影响(e.g.,Dawkins等,2015)。综上述,现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创团队由于其在创业初期风险性、不确定性以及资源约束性相对较高(Newman等,2018),所以,创业者自我效能感更能对个人甚至团队的创业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的间接关系
  基于创业者及其团队人格特征能对团队的绩效产生的重要影响(e.g.,Blackburn等,2013),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和研究结果的支持。但近些年来,有学者指出,作为个体的内生变量,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不能直接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而要通过改变创业者的意志或者行为才能影响团队的结果(e.g.,Cools & Broeck,2007)。因此,理论界开始将关注点放在探索在新创团队中“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绩效”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的变量上。例如,易朝辉等(2018)以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新创团队的创业导向在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苏小花等(2018)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创业决策逻辑在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关系间所起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效果逻辑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刘一武(2018)基于“认知—行为—结果”逻辑关系,实证分析了创业资源拼凑能作为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关系的中介机制等等。综上述,创业者自我效能感与创业绩效的间接关系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呼吁,只有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才进一步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通过帮助提高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新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存活率以及成功率,发挥创业对地区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的贡献。
  三、未来的研究展望
  综上述,虽然“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绩效”关系是当前创业管理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要真正发挥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使得创业者及其团队在面临创业过程中的挑战与困难仍对创业活动的完成以及创业目标的实现保有较大的信心,坚持不懈,进而帮助提高他们的绩效表现、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的存活率和成功率,仍需要学者们通过更丰富的研究视角加大对“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绩效”关系间中介机制以及边界田间的探索与了解。本文认为从创业研究中较为重要的创业情绪、创业行为来探讨其在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能对进一步完善创业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框架作出一定的贡献。另外,本文还呼吁重视特质激活理论(TAT)在创业管理研究中的应用,进而探索影响“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绩效”关系的边界变量。   (一)创业情绪的中介作用
  创业情绪被认为是创业活动的核心,能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Cardon等,2012)。因此,创业情绪也是创业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纵观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于创业过程中的创业情绪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情感事件理论(Affective Event Theory;AET)的主要观点,个体的人格特质能对其自身的情绪体验产生影响,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绩效表现。例如Rolland & Fruyt(2003)基于情感事件理论(AET),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验证了大五人格与个体的情绪间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作为创业者个体的重要人格特质,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任务完后才能的信心程度(创业者自我效能感)能影响甚至决定其自身在创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创业情绪。Cardon等(2012)认为,积极情绪作为重要的情绪变量,是区分创业者与一般企业管理者的重要特征,即相对于一般的个体,创业者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情绪。另外,作为重要的积极情绪,创业者激情也是近些年来创业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表明,具有较高的创业者激情能让创业者获得更大的优勢,也对能创业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创业者激情与创业者努力(Foo等,2009)、坚持行为(Cardon & Kirk,2013)、创业意向(Clercq等,2012)以及创业者个体的财务表现(Ho & Pollack,2014)有正相关关系。但是目前为止,创业管理研究还没有对创业者激情能否作为“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绩效”关系的中介机制进行探讨。因此,本文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对积极情绪等创业情绪在“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绩效”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创业行为的中介作用
  动机理论认为,动机能改变个体的行为,进而对绩效产生影响。动机被认为具有目标导向性进而能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即个体对具体的任务与活动产生动机,便会专注于该任务与活动,改变或诱发自身的特定行为。这也是早期的研究对“行为—绩效”关系较为关注的原因。例如,Hopstaken等(2016)通过田野实验的方法实证检验了,相比于工作投入程度较低的个体,具有更大动机投入到工作中的个体具有更好的绩效表现。因此,在高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以及高资源约束性的创业情境中,想要提高新创企业的存活率以及绩效表现,创业者必须在创业过程中激发出更多的动机、投入更多的努力、事实更多利于新创企业存活与发展的行为。在创业初期,创业者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外部支持,因此很多时候处成员必须身兼多职、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打破新创企业的劣势局限。而当创业者在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时,仍乐于以及能够为实现其自身的创业目标付出更较多的努力时,新创企业才更有可能打败市场上的其他竞争对手、获得外部投资者的青睐、成功创建企业、提高绩效以帮助创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认为,未来的创业研究可以基于动机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SCT),通过更加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创业者自我效能感—行为—绩效”的关系。
  (三)边界条件的探索
  特质激活理论(TAT)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在特定的情景因素,包括组织、社会以及任务因素,影响下能对其与绩效相关的行为以及绩效本身产生更大的影响(Tett & Burnett,2003)。例如,基于TAT的主要观点,Kacmar等(2009)探索了个体感知的工作环境能作为影响核心自我评价与绩效表现的调节变量;Haynie(2012)也实证分析了团队成员交换(TMX)也能作为“核心自我评价—绩效”的边界变量。因此,探索“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创业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对下一步更深入的创业管理研究用重要意义。但是,纵观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是以及相关研究,仍缺少对两者间关系调节关系的探讨。本文认为将特质激活理论(TAT)具体应用于创业管理研究中,能帮助进一步探索影响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对其创业行为以及绩效表现的边界变量,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理论框架。例如,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不同任务感受到的压力是否会降低其对于创业任务完成的信心,进而降低其绩效表现;当创业团队内部产生人际或者任务冲突时,是否会影响创业者个体甚至团队的自我效能感和绩效。
  参考文献:
  [1]刘一武.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资源拼凑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8.
  [2]苏晓华,杨赛楠,吴琼珠,周焱.企业创业自我效能感、决策逻辑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J].南方经济,2018(10):113-131.
  [3]汤明,沈超红.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09(05):124-125.
  [4]叶建国.创业效能感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
  [5]易朝辉,段海霞,任胜钢.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导向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8,39(08):99-109.
  [6]Bandura,A.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self-regulati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amn Decision Processs,1991,50:248-287.
  [7]Chen,C.C.,Greene,P.G.,& Crick,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295-3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72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