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基于国家层面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所做出的战略性部署。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如何培育出具有专业知识,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对培育的结果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4月2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国家层面上做出的重要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影响。在2017年12月29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于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建设中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影响深远。目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断凸显,那么以后“我们的农田由谁来种?”“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的农业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成为困扰我们的一大難题。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育,培育出更多懂经营懂管理的专业型人才,不仅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在2018年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我国作为农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人口众多,但农民素质不高,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出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巨大的帮助。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突出强调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不仅仅被视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被看作为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关乎解决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上,使农民具备专业的生产经营技能则显得尤为迫切。
但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为了针对此次调查,特制作了500份问卷调查作为数据来源,最终收回380份有效问卷。从问卷的调查显示来看,农民的总体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9年,其中具有初中及小学学历的占25%;高中学历的39%,大专学历的占25%;本科及以上的占11%。从表1中能够看到数据。(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因此他们并没有经受过良好的生产技能培训,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受到过高中教育的人群,这足以论证了我国目前缺乏受过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职业农民。而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具有专业素质的现代化人才需求量比较大,这一矛盾则表明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广大农民长时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机会接触到跟农业相关的新科技,未能意识到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培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些机构组织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热情度不高。根据过往的培训内容安排以及最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参与报名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而造成挫伤农民主动学习积极性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参与报名的政策设置不合理。按照过往的政策,那些曾经已经参与过培训的农民不能再次报名参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重新报名参与培训。这对于那些原来参与过培训,但是目前想要转型的农民来说则形成了阻碍,因此对于农民的主动学习性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二是培训时间设置不合理。因为农业生产受季节影响变化比较大,因此在某些特定的农忙时间段内,农民只能忙于自家的农事,无暇参与到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培训当中,而某些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方面未能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此造成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面对受教育程度不同,参与技能培训人员的目标方向不同,应当合理处置分配,根据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有计划的科学分配,提高培训结果的实用性。例如以河南省的麦农为例,假如培训课程安排在6月份麦子成熟待收割的时间段,即使有很多麦农有参与学习的意愿,但是也会因为时间上的冲突而放弃学习的机会。除此以外,很多课程的培训时常一般都设置为7到14天左右,在如此简短紧凑的时间内,对于那些年轻、记忆力好,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都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对于学习到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更何况对于这些年龄偏大的农民。因此,培训时间的设置合理性,对于培训的效果而言十分重要。
(二)培训机构培育的方式方法问题。在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而言,完善的体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其中首要的是,培训机构的招生设置门槛过高。目前,很多地方的招收标准主要面向于18~45周岁,受过高中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而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绝大部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未能达到标准,因此则错失了参与教育培训的机会。而那些参与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的农民,年龄在45岁到60岁之间的人数最多,因此,18~45周岁的年龄限制成为培训机构扩大招生的主要难题之一。除此之外,很多培训机构为了满足培训目标的任务量,对于参培人员缺乏有效的筛选过滤,只是对筛选工作走走形式,与培育的初衷有所违背,不仅使教育成果难以得到保证,并且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间接地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最后,在培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培训教师的任职、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培训机构的规章制度,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对于培育的结果而言都产生重要影响。仅凭着一纸资质证书的颁发,难以激起农民的学习积极性,辅以实物的激励则能使培训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政府除了在发文大力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之外,也应该对于那些按时保质完成学业的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红利和现金支持也会使参培人数有所增加。 (三)教学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府的大力号召引导下,社会各界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反响强烈,但培训机构在教学组织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培训考核和监督力度不足。存在以完成培训数量为第一位的思想,为了数量而忽略质量,在平时的日常考核方面没有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对于参与培训的学员未能做出及时的反馈与评价。第二,培训时长的设立没有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由于培训方式大多采用集中学习,且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到两周,很多学员因为忙于自身的农场活动而未能保证教学效果。第三,培训场地的选择不够合理。据了解,有很多机构的选择把培训场地设立在县级市及以上等地区,而参与学习的农民大多生活在村落,每日来回的奔波不仅削减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而且在从事农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地点的局限性,不能就地为其提供指导帮助。在培训的内容设置方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在调查分析其需求后,对于教学的内容设置进行多样化有针对性的调整。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其他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便于农民的理解。此外,师资力量的建设一定要有所保证,不仅可以邀请高水平的专家举行讲座,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分享他们的经历进而提高农民学员的参培获得感,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意愿。
(四)政府高度重视,但各机构之间协同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成效颇深,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期其能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培养经费方面,国家及政府每年都会分拨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据了解,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后,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1亿元的专项资金,2017年增加至15亿元。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补助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了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投入。政府方面的经费扶持主要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各培训机构通过市场的手段获取项目,以完成国家要求的培训量为任务目标,这就容易导致任务化、形式化的问题出现,从而与培训的目的相背离。在各个机构的协同机制方面,各部门职责模糊、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培训经费未能充分的发挥作用。
三、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正如前文所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性,不了解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选择在村镇等人员聚集处召开宣传大会,普及科学知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有效性。现如今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政府为出发点,下发一系列文件鼓励农民报名参与培训,在群众中宣传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于那些已经取得培训证书资质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给予一系列的农业优惠政策,进而激发农民的参培积极性。
(二)完善政企结合的合作机制。在培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多方积极响应的协同培训机制。通过政府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主导作用,对参与培训并按时按质完成学业并取得资质的农民进行费用的补助,对于取得重大成果的龙头企业和家庭示范农场,对他们的事迹予以大力宣传,并在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方面予以鼓励支持,通过树立榜样来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吸引农场主和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投入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中来。建议构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搭建一系列的科技示范园区,主动分享现代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从而进一步合理地规划培训课程和培训体系,以达到提高农民专业化水平的效果。
(三)完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激励措施。对于那些报名参与培训的人员给予一定数额的现金补贴,并且为了鼓励参与培训的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建议采取评职称的学历制度,对完成一定数量课程培训的农民评选与之相应的职称,不同类别的职称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和优惠政策。例如:被评选为三级职业农民的给予每年固定金额的学历补助;评选为二级职业农民的,优先纳入农业优秀示范户,并给予相应的示范户物质奖励;评选为一级职业农民的,不仅优先获得银行贷款支持,而且享受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倾斜和支持。
(四)创新培养教学模式。职业技能的培训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不断学习。针对此,为了规范化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培训的质量,建议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民分开进行周期性系统性的培训,另外在课程的设立方面也更加的合理性。比如在针对农场主和农业骨干劳动力的培训上,就可以通过以某种养殖项目为出发点,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按照数据采集的结果分析他们的需求并针对不同学员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专业化的跟踪指导学习。在培训的内容设置方面,根据参训农民的类型不同,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培训内容。除了考虑这些因素以外,还需要考虑农业技能课程和非农业技能之间的合理衔接,例如农业技能方面包括种养殖专业技能,注重新的专业知识,新品种的效用,新技术的投入等。另外,非农业知识技能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互联网电商、农业法规政策等,全面提升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新技术运用能力以及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增强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创新学习方式。通过特色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寻找出一套适合农民学习的教学体系及教育模式。因为教学群体的特殊性,因此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培训方式和普通的教学模式有所出入,针对农民长期忙做于田间的特点,教学方式可以更多的选择以实践为主,这样便于农民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例如,观摩学习优秀农场示范区,学习经典的农业生产案例,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大数据平台开展远程的操作指导等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线上APP,定时地推送有关知识内容;通过微信群、企业群聊等方式追踪后續的培训效果,对于实地遇到的不同问题,组织专家拍摄视频课程予以答疑解惑。定期更新世界上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与种植技术方法以及最新的政府政策信息,掌握市场行情的最新动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式提高农民主动获取信息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参培获得感,使得培训效果事半功倍。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兆明,郑爱翔,刘轩.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9(20).
[2]王松,贺国荣,罗兴雷.雅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4).
[3]陈瑾.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6).
[4]徐泰玲.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J].群众,2016(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38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