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徽融入“一带一路”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新高地,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横跨长江,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基础良好,同时制造业基础稳固,这构成安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安徽应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进“一圈五区”建设;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加快对接“一带一路”;以中欧班列为纽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关键词:安徽;“一带一路”;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0.001
  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我国各相关区域开放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地区由于自身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的差异,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定位不尽相同,我国的五大区域板块即西北、西南、内陆、沿海和东北地区,立足各自开放发展的比较优势,各展其能,呈现出不同特色(李本和,2019)。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提高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当前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新高地,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地区如何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来实现这一目标,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海南省应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做强海洋经济(邹立刚,2015),发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桥头堡垒作用。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努力深化经贸交流、改善沟通方式、搭建更加宽广的交流平台(黄继炜,2015),同时要为自贸区的建设做好人才和资源储备,培养一批适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和自贸区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方友熙,2015)。对于西南地区,应以云南昆明和广西北部湾为中心,由内向外,以扇形发展逐步推进(王志民,2015)。
  安徽“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2016年和2017年,安徽省又相继出台了《安徽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和《2018年度安徽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意见》两份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文件。《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积极对接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國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更大的开放抢抓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发展,协同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为了更好地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安徽省应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式发展新格局,使安徽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兴増长极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李青青,2018)。
  目前,关于国内区域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沿边区域。针对安徽等内陆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2020年初以来,由于新冠疫情影响,贸易与投资必然受到强烈冲击,此时安徽如何结合自身产业分布状况,充分发挥省内各地区优势,促进安徽产业“走出去”,深入融入“一带一路”,把我省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腹地和枢纽,是安徽经济开放突围的当务之急。因此,研究安徽如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2 安徽融入“一带一路”的优势
  2.1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省份,安徽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联系中西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的枢纽作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等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优势,串联省内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蚌埠、阜阳等节点城市,构筑纵横东西、贯通南北的物流交通网络(孟范范,2018)。商合杭高铁、郑合高铁、合福高铁等都能够使安徽更加便利地进入亚欧大陆桥,进一步凸显安徽的交通枢纽位置。
  2019年安徽省中欧班列开行368列,同比增长102.2%,有望带动合肥发展成为整个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货运集散中心。目前已开通从合肥至阿拉木图的中亚班列,从合肥至汉堡往返的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等多条线路。其中合肥至宁波北仑的铁海联运2015年开通,至2019年5月份,发运集装箱近3万个,价值65.66亿元。
  从2014年6月26日中亚班列开通以来,安徽省的国际货运班列不断延伸、拓展,安徽制造的高质量产品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攀升。这条国际大通道也逐步成为安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桥梁。
  2.2 合作基础良好
  为进一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安徽将着力建设合肥物流核、沿江物流带、沿淮物流带和多个物流集群。安徽相关企业已在13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合作,省内一批知名企业,比如海螺集团、马钢、江淮等进军海外进行境外收购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设立了一批海外研发中心。2019年,安徽海螺集团和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阵营。其中海螺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建材企业之一,目前已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缅甸、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38家公司,截至2018年底,累投资近100亿元人民币。此外,随着合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举办地,为安徽企业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   2.3 制造业基础稳固
  安徽省的制造业基础结构稳固,创新能力常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9.4%,产值增长16.3%。合肥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年度新认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4个,总数达186个,新认定集聚示范园区14个,总数达30个,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海螺集团5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基地分别在安徽铜陵、池州、枞阳、芜湖和广东英德建成,并在安徽芜湖、铜陵兴建了4条12000吨生产线,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卓越的产品质量成就了海螺集团“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美誉。合力叉车目前是我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综合实力与经济效益最好的工业车辆研发、制造和销售基地,自1991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全国行业第一,并跻身世界工业车辆行业七强。被誉为中国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从事语音及语言、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推理及自主学习等核心技术研究并保持了国际前沿技术水平。铜陵有色是新中国最早建设起来的铜工业基地,中国铜工业的摇篮,进出口贸易总额连续16年保持全国铜行业首位,主产品阴极铜产量国内第一、世界第二。此外安徽是中国的家电之都,汇集了海尔、格力、美的、长虹、荣事达等白色家电制造企业。其中冰箱、洗衣机的产量全国第一,彩电产量全国第二。
  3 安徽融入“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
  安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虽然具有优势,但是作为内陆省份,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对外合作,与其他沿海沿边地区相比也存在不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为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创造了契机,下一步,安徽要进一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重点区域,依托重点产业,统筹规划省内各地区功能定位,各展所长,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长期以来,安徽一方面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培育扶持本土优质企业,另一方面承接苏浙沪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了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战略平台,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下一步,安徽应以此为依托,力求催生一批变革性技术,努力形成一批支撑创新发展的技术产业成果,打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
  3.2 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进“一圈五区”建设
  通过分析发现,安徽省内各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四市处于经济发展“高—高”集聚区,表明在安徽省内这四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优势,除合肥外,其余三市均为沿江城市,区位优势突出,其中2019年芜湖港货物吞吐量12778万吨,位居全国港口第29位,吞吐量增长24.4%,潜力巨大。而包括淮北、黄山在内的六市区位熵指数均超过1,表明在省内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也提出将高质量推进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一圈五区”的建设。而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淮北、黄山等六市正是“一圈五区”中一个或多个规划的重要城市。因此,要充分发挥当前已有明显产业集聚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的六市的带动作用,以此为立足点和突破点,推动“一圈五区”建设,为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增强面向长江经济带的带动力。
  3.3 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加快对接“一带一路”
  安徽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而这两者正是我国横贯东西、畅通南北、连接陆海的重要通道,在空间上紧密联系,功能上优势互补。安徽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把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发挥好,对于推动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结构提档升级,从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4 以中欧班列为纽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中欧班列对中欧贸易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开辟了内陆地区面向亚欧国家的贸易新通道。考虑到时间、运费等多方面因素,传统的贸易方式以海运为主,因此我國中西部内陆地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具有先天劣势。但是通过中欧班列开辟内陆地区的贸易新通道,一方面使得物流成本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货物不需从港口转运,以及从海上绕行,使得时间成本也有所下降,物流因素对于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将逐步减弱,因此总体上看跨欧亚大陆的内陆铁路运输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一旦形成产业或市场集群,就可以产生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本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3):53-63.
  [2]邹立刚.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南省的作为[J].新东方,2015,(1):4-9.
  [3]黄继炜.发挥福建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1-147.
  [4]方友熙.论“一带一路”下的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战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77-181.
  [5]王志民.“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南对外开放路径思考[J].人文杂志,2015,(5):33-36.
  [6]孟范范,金泽虎.安徽参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对策探索——基于典型企业的案例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8,(3):65-71.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安徽融入‘一带一路’对策研究”(QS2019063)。
  作者简介:徐昕(1990-),男,安徽合肥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
  陈兆清(1966-),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中共六安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育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48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