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产为本视角下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冀培连 朱颖 石习杰

  [摘 要]在农村社区资产的角度基础上,剖析了桂北地区沙子镇渡河村在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关于“人、文、地、产、景”五大农村社区资本的挖掘途径,探索资产为本的发展导向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作用。结果表明:渡河村资产的发展对其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性作用,促进了其发展进程。无论是党建发展模式,还是园林花卉和竹鼠等产业的向阳发展,渡河村的发展聚焦于社区内部资产的挖掘,从而营造了一个拥有强大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态宜居新农村。
  [关键词]资产为本;生态宜居;乡村社区;渡河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清洁、新农村建设等概念不断涌现,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在全国范围内各城镇村庄掀起了一股浪潮。为此,学者们对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建设好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等环境治理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4];也有学者从人文环境、产业发展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对如何建设宜居乡村进行了分析[5],但大多从需求角度出发,注重物质和指标层面的分析。从过往情况来看,宜居乡村的建设大都局限于“盖新房、修道路、建垃圾池”,而这些建设也大都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外界支持援助去改变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寻求另一角度,从挖掘社区资本出发,重视利用内部资源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去振兴生态宜居乡村同样值得关注。
  1 资产为本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中的意义
  1.1 生态宜居乡村的基本内涵
  从宏观的角度,“生态宜居”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从资产的角度出发,“生态宜居”涵盖了“人、文、地、产、景”等各个方面。学者孔祥智认为“生态”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两者的有机统一,“宜居”是指适合人类生存的理想居住地。根据其研究分析,生态宜居乡村应该包含三个因素: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舒适、基础设施齐全[6]。而王波等学者却指出,宜居乡村建设应该重视乡村生态环境质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乡村振兴各方面和全过程[7]。不同的学者对于生态宜居乡村的内涵有着其特殊的阐释,总的来说,生态宜居乡村应是人与自然方方面面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1.2 资产为本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1993年,Kretzmann和McKnight提出了“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简称“ABCD”模式。他们认为依靠外来资源加速社区发展是不足够的,而从社区内部出发,动员社区群众、小组及团体资产、优势、能力,促进社区再造血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摆脱“社区里缺什么”的传统缺乏视角,不先看“缺什么”,而看“有什么”。“资产为本”的理论思维:一是需求为本模式的困局,基于人们对于需求的理解其共通性是找出社区的不足,这种情形下“等、靠、要”的心态不断被强化。在这种需求为本的模式下,需求无止境。当出现经济增长停滞、政府财政能力下滑的情况,社区需求难以满足。二是优势视角,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如财富、资源、智慧、知识、技能等)。而社区发展应该重视资产建立和能力建设,以村民为本,充分发挥社区居民(村民)的主体功能[8]。
  1.3 资产为本理念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发展建设的意义
  资产为本的发展理念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理念转变。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需求为本的惯性思维,由从前依靠政府等的资源链接来改变居住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到依靠挖掘自身社区内部资产进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实现了由需求驱动导向向资产驱动导向的转变。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资产为本的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较而言,其优势意义在于重视社区内部资产挖掘、资源的持续性以及社区动力的发展创造,其激发和创造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对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三是激发发展的创新性。本文以平乐沙子镇渡河村为实证对象,对如何充分利用个人和农村社区资源的优势去发展农村农业经济、营造人文气息浓郁氛围、活络社区支持网络等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丰富资产为本导向下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实践。
  2 渡河村乡村资产挖掘与划分
  以下主要参照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8]以“”来划分社区存在的资产(见表1)的思路来剖析渡河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资产挖掘。
  2.1 “人、文、地、产、景”的资产划分社区资产的分类见表1。
  2.2 渡河村优势资产盘点渡河村的资产盘点情况见表2。
  3 渡河村在其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发展中的建设路径
  3.1 “人”
  3.1.1 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
  近年来,渡河村实行支部党员带头模式,同时村里成立了村民理事會,形成了“支部-理事会-农户”自上而下的村政事务管理运作模式。每一位支部委员都肩负着自己的职责,或是做好党建工作,或是做好支部成员农业培训工作,又或是带领群众发展园林产业和竹鼠养殖产业。渡河村正是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形成了一支紧密联结且高效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人才队伍。
  3.1.2 村民赋权
  以“村民为本”,不边缘化每一位村中成员。在渡河村理事会支出明细表中“付何某某到山场清理枯树枝务工一天,x元”“付何某11~19日维修公厕人工,y元”等可以知道,渡河村民切实地参与到村内公共事务建设的过程中,获得了参与感和主体性的发展。此外,支部委员也组织村民进行花卉培育技术和竹鼠养殖技术培训学习,目前已有1/3的农户靠培育苗木发家致富,他们已成为培育苗木的能手。赋权使村民不再无“技”可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满足生活所需。
  3.2 “文”
  文化是氤氲村落历史的底蕴,更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弘扬和传承当地特色文化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支撑,渡河村打造和弘扬本村文化特色,为村落精神文明史增添光彩。
  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是渡河村一个新的亮点,每年重阳节慰问孤寡老人,捐助生活用品和慰问金等,对老年人予以物质援助和精神上的关怀。重阳节当天,渡河村村委会举办重阳敬老文化节活动,途经村民住所,如办喜事般热闹。居民住所庭中开席,宴请村中男女老少,相谈甚欢;村委会门前理论小广场歌声悠扬,敲打着乐器,村中长者、妇女儿童皆其乐融融,仿如世外桃源,如此美好幸福的生活想必正是村民内心之所求。   3.3 “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渡河地处平乐沙子镇的底部山区里,三面环山,处在狭长的峡谷之中,山多水也好,山区气候条件好,适宜种植。绿植被覆盖面积大,土地资源可利用空间广,优越的生态地理环境使得渡河村成为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宝地。奇石、盆景、苗木、土地空间资源这些都是渡河隐藏的资产,渡河人充分合理利用社區内部资源,创造经济产业,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3.4 “产”
  地方产业是一个村落的经济支柱,把产业稳扎稳打地做大做强才能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命脉,渡河人也开发了自身的特色产业。
  3.4.1 发展绿色园艺产业
  2006年伊始,渡河村村民大胆探索花卉园艺盆景栽培技术,开发建立了数十亩花卉园艺园。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渡河村成立了桂林市何氏园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园林绿化植物花卉、奇石、盆景、苗木的生产经营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在党支部带领下,建立基地,联系群众,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园艺产业规模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园艺产业成了渡河一大品牌。
  3.4.2 打造竹鼠养殖业品牌
  竹鼠养殖业渡河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产业,由党员组织村里党员群众成立竹鼠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竹鼠养殖由合作社把分散的养殖规范成统一规划、统一技术,建立了“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带动竹鼠养殖户以鼠致富。目前已形成成熟稳定的发展销路,售往广东、重庆等地。渡河村坚持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把竹鼠养殖业逐渐做大做强。
  3.5 “景”
  在生态宜居建设中,传承并发扬本土景观优势,发挥水、植被、土壤在乡村建设中的生态作用是一大优势。花园式庭院、花圃、木花架、景观亭、木板小道、花海、梯田、园林等都是渡河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所有这些景观资源都是这个村落有机组成的一部分,为村落生态宜居建设增添生机。
  4 结语
  近年来,多数的村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多注重物质和指标层面,忽视了农村社区资产挖掘对于生态宜居乡村发展的作用及意义。渡河村作为乡村生态发展示范村,提供了一个观察以资产为本为发展导向的样本,其替代性强化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实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多角度创新式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正不断地探索并付诸行动,中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发展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周汉平.刍议汉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中的“321”模式[J].新西部,2018(7):6,22.
  [2]余浩.加快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思考——基于重庆市涪陵区的实践[J].河南农业,2018(7):8-9,12.
  [3]孔祥智,卢洋啸.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9(1):19-21.
  [4]谬瑞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J].江苏农村经济,2018(9).
  [5]邹一南,张焕.抓住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点[J].三农论坛,2018(20):28-30.
  [6]孔祥智.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J].中国国情国力,2018(11):6.
  [7]王夏晖,王波,何军.基于生态系统观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J].环境保护,2019(2):12.
  [8]张和清,杨锡聪.社区文本的整合社会实践——理论、实务与绿耕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5-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6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