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疫情”时期优化高校就业服务机制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巧义 李婷 张丽平

  摘 要:当前的新冠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局面更加凸显。高校应积极突破思想意识障碍,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体制,不断优化校内协同化运行机制,强化校外单位共享化合作机制,深化系统化管理机制,大力拓展精准化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就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教育改革 后疫情时期 就业体制 管理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乃至全球爆发后,国内各高校紧急应对,采取了“空中招聘”“云招聘”“网络双选”等特殊措施,为“后疫情”时期高校就业服务提供了全新借鉴。作为社会新增就业主要输出源的高等院校,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长期影响和各种挑战,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就业服务体制机制,推进精准化供需对接平台,将成为破解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就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服务体系缺乏系统性
  當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成立了就业管理机构或者就业促进、就业服务社团组织。这些机构和组织的主要职能是负责毕业生就业管理、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但从组织管理角度,一些高校往往存在就业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单位、学科规划、科研管理以及社团管理机构工作脱节的情况,造成就业促进工作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合力。例如,有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负责技术层面的就业管理工作,而就业指导课程设计、规划和教学等就业促进支撑性工作则散落在各不同单位,形不成就业管理“一盘棋”的系统性局面。
  (二)就业服务职能缺乏协同性
  就业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工作协同,造成就业促进与招生等其他工作“两张皮”现象。例如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设定了考核指标,将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类院校迫于生存上和生源上的压力,形成了以招生为导向,重招生、轻就业的思想,不管市场需不需要、就业前景如何,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给整个就业促进工作带来源头性困扰。与以上高校招生与就业部门缺乏协同性相似,部分高校在基础课、专业课与就业辅助性课程的设置和分配上,也存在职能分工不清、部门协作不力等现象。
  (三)就业服务措施缺乏匹配性
  首先是高校就业网络信息平台的职能与毕业生需求不适应。部分普通高校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有关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板块的功能较全面,但就业信息发布模块的功能以信息查询、信息发布为主,大型企业主动到高校信息网站注册发布的招聘职位较少,小企业的资质信用以及信息真伪难以确认,导致部分一般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利用效果较差。其次是高校就业部门自行组织的校内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等措施,也往往因为进驻企事业单位少、招聘岗位少等原因,难以满足旺盛的就业需求。
  (四)就业服务工作缺乏支撑性
  首先是就业指导类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式落后,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类课程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求职、应聘的基本需求;其次是高校围绕自身学科方向,针对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调查研究不足,难以为就业难困境提供有力政策理论支持;最后是校内优秀教师资源数量不足,校外既具有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及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非常稀缺,使就业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二、后疫情时期高校就业面临的挑战
  所谓“后疫情时期”是指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基本控制后一段较长时期,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全面下滑,导致我国社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就业需求萎缩,加之国际人才流动和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受到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将比以往更加突出。
  (一)就业工作面临全方位挑战
  此次疫情是继2003年非典疫情后,影响范围更大、防控难度更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更深远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国际环境异常复杂,缓解疫情冲击的难度和任务更加艰巨。高校就业工作面临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以及疫情导致的就业困难加剧的双重压力,使高校就业工作从思想认识、组织保障以及体制机制上面临深刻的、全方位的挑战。
  (二)就业工作面临倒逼型改革压力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就业服务部门把直接服务毕业生作为工作着力点,以把学生顺利推介给用人单位为目标,没有有效研究人才供需方面的规律,导致高校管理层对高等教育内部规律、就业市场发展规律把握不准,导致认识上的偏差或误区。后疫情时期,将进一步催生“适需对路”、“错位经营”思想,倒逼高校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差异化办学思路。既要考虑学校学科传统,发挥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又要遵循市场规律,适应市场需求。
  (三)就业亟待补齐信息化短板
  目前,一般高校都在网站上开辟了就业平台,但主要以就业教育指导和就业政策发布为主。个别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组织建立了QQ群、微信群等信息交流平台,不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和用人单位招聘计划,而具体的招聘应聘工作还未对接网上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不能有效获取工作职位缺口数据库信息,毕业生还是靠跑招聘会、跑用人单位来实现供需接洽。面对新冠疫情影响,各高校采取的“空中招聘”“云招聘”“网络双选”等临时措施将成为今后的常态,这直接暴露出高校就业信息化短板,将对提升高校的信息化程度形成挑战。
  三、后疫情时期高校完善就业服务的对策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给高校今后一段时间就业服务工作带来新的压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后疫情时期,各高校既要面对因全球性疫情所导致的就业需求萎缩,又要应对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就业服务各项短板和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积极转变就业服务理念,系统总结疫情期间各项创新经验,不断改革优化就业服务机制,深入推动信息化硬件建设,广泛开展“云招聘”等线上精准服务措施,实现全方位提升就业服务工作。   (一)完善校内资源的协同化运行机制
  高校应深入分析研判疫情对就业工作的整体影响,着力改变传统就业服务模式,建立校内资源协同运行机制,在细化分配就业促进职能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制度,整合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使就业促进工作在统一领导下,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发挥可用资源协同性优势,达到促进就业的整体合力。首先是进一步强化定期调度会议制度,汇总就业促进工作信息,解决后疫情时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其次是各高校应建立就业工作“一盘棋”思想,破除部门利益藩篱,优化调整可支配资源全力保就业、稳就业。最后是采取合理的绩效评价手段,对就业促进工作不力、成效不好、就业问题突出的单位和部门给予诫勉或采取其他处理措施,有力保障就业服务机制协同有效运行。
  (二)强化校外单位的共享化合作机制
  新冠疫情发生后,一些高校的经验表明,信息数据共享将成为提升就业水平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做好自身就业服务的同时,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尤其是人才需求量大的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前移就业服务关口,提前对接就业需求,开展毕业生实习实践,不断推动建立校企合作、校研合作等实习实践常态化机制,尤其是要立足“共享”理念,建立线上数据共享及交换机制,通过以上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形成长期合作共赢局面。例如,财经类高校与金融企业、大型管理服务型企业,职业技术院校与生产制造企业,基础理论类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的社会实习实践合作,既方便用人单位招聘到适宜的人力资源,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就业率水平。
  (三)完善就业服务系统化管理机制
  新冠疫情发生后,一些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放下身价,主动出击,走向市场,转变观念,突出服务,为今后开展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段时间以来,各高校就业管理机构将工作重心放在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上,基本是以学生为管理和服务对象。受职能范围和人员数量限制,就业服务管理人员很少能够进入企业开展了解人才需求情况、研究市场规律、商洽供需对接等具体工作,这些工作主要还是由毕业生自己完成。就业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就业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的要求,当前许多高校还没有达标。后疫情时期,各高校应认清就业严峻形势,以就业服务为核心,着力统筹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和管理,以系统化管理推动全方位服务,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強化就业服务精准化信息平台建设
  新冠疫情防控引发的对人员流动和线下大型活动的限制,暴露出我国大部分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存在的短板。一些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存在功能性欠缺,导致就业供求信息不充分、不对称,不精准,不实用。当前,在教育部和省级教育主管单位的推动下,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对于完善就业管理程序、丰富就业求职技巧、实施就业信息登记、刊发单位招聘信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一些本二以及职业技术类高校,用人单位主动来发布招聘信息的情况相对较少,一些高校的信息服务平台基本上充当了静态的信息传播工具,没有发挥及时传递招聘信息、扩展就业途径的应有作用。各高校要根据新冠疫情期间积累的线上供需对接的经验做法,顺势而为,积极拓展开发网上就业应用平台,广泛应用5G、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网络平台的交互作用,推进就业服务工作。高校应该采集毕业生综合信息,形成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辟信息发布、供需对接、一对一会话等分类功能模块,向用人单位精准推送优秀毕业生。同时,有针对性地吸引企业入驻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动态地更新发布需求岗位,解决就业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陈洁,朱琳.国外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先进经验研究与借鉴[J].科技创业月刊,2018(10).
  [2]李业昆.有效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4(4).
  [3]李亚员,李健.新时代高校“精智就业”服务体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2).
  [4]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极其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7(1).
  [5]李秀岩,胡雨露.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举措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2).
  [6]孙璐璐,盛夏.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
  〔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后疫情时期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20-02015)阶段性成果〕
  (王巧义、李婷、张丽平,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60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