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疫情时期在线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疫情特殊时期,在线教学成为各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本文结合北京大学在线教学实践,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视角,对如何平稳推进在线教学、如何看待在线教学面临的问题、如何推动在线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在线教学;直播课堂;教师教学发展
  一、2020年春季学期在线教学有序开展
  由于突发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春季学期注定会成为共和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时期。全国高校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统一要求,认真做好在线教学工作。
  我校2月5日发布的《北京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实施方案》明确,从2月17日开始春季学期的网络教学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同质等效,做到“标准不降低、学习不停顿、研究不中断”。其中,本科必修课(基础课、核心课、专业限选课等)应选择下列五种方式之一:
  (1)直播授课。教师定时(课表时间)在线讲课(直播),学生在线实时观看学习。同步录制,具备回放功能。首选北大教学网,谨慎选择社会在线直播平台。
  (2)录播授课。教师提前录制讲课视频或配语音解说的课件(PPT课件或手写课件),上传至北大教学网;教师定时(一般应在课表时间,特殊情况开课后与学生约定时间)开展线上答疑等,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习(包括上传作业)。视频录制主要利用北大媒体资源服务平台,亦可自行录制。
  (3)慕课授课。教师利用慕课平台上现有的慕课资源(包括教师自己制作或者利用其他在线慕课)授课。学生可以按教师要求学习,完成作业。
  (4)研讨授课。教师提前上传学习资料至北大教学网,提出详细具体的学习要求;教师定时(一般应在课表时间,特殊情况开课后与学生约定时间)开展线上答疑、讨论;学生按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5)教室授课。利用智慧教室系统,教师在符合条件的教室按课表时间上课,以网上直播的方式播出,学生在北京大学视频直播平台上课学习。教师应同时在北大教学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组织答疑。
  此外,本科选修课和研究生课程除上述方式外,还可选择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微信群等多种灵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学习建议、学习指导,开展各类教学互动。
  通过上述五种教学方式,北大对本学期开设的4437门课(本科2613门,研究生1824门)进行了合理分流。其中在线教学直播课程,本科1116门,占42.7%;研究生529门,占29%。最多的时候在同一时间直播课程60~70门,约4000名师生参与,大幅降低了在线教学中网络和平台的压力。2月17日开学第一天,北京大学开设本科教学班563个,其中直播290个(ClassIn直播233个, Teams 20个,Canvas 7个,腾讯会议 3个,Zoom 2个,Vidyo 1个),录播101个(在北大教学网发布),研讨96个(北大教学网67个,微信群23个,ClassIn5个,其他1个),慕课39个(中国大学慕课20个,华文慕课11个,其他8个),教室直播6个(北大教室),其他31个(利用邮件列表等)。开学后在线教学有序开展。
  从北大这学期在线教学实施情况看,采用直播方式的本科课程占课程总数的50%,研讨方式占23%,录播占19%,慕课占7%。研究生课程大多为小班课,在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以直播和研讨方式为主。综合考虑课程性质、内容、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等多方面因素,大约25%课程采用了两种及两种以上方式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北大在线教学进入了新阶段。一是确保开学后返校学生和暂未返校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基本一致,做好在线教学和正常校内教学并存的准备工作。学校计划对全部教室进行设备更新,确保所有教室都能支持直播。即便是普通教室,也能支持上课期间同步直播,方便不能返校或返校隔离的学生同步观看或回看。二是毕业生预答辩已采取线上方式进行,网络论文答辩亦已做好准备。论文评审将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系统改造正在按计划加紧推进,相关培训正在启动。
  二、在线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伴随着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实施,有关管理、技术、线上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显现。进一步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成为各方面共同关注的话题。
  1.思政课如何进行在线教学
  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疫情特殊时期,如何开展思政课教学成为首要关注的问题。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学校要求,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北大教学网”,组织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院按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要求,确立了“观看慕课视频+自主学习资料+教师在线答疑+师生论坛讨论”的“四位一体”的线上教学模式。开课方式受到学生广泛好评,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方式除无法面对面交流、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外,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学生学习时间可以灵活安排,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老师会在录播时提取每节课的精华,讲授简练,知识点比较硬核、简明清晰;学生可根据情况调整播放速度,适度回放老师讲课重点,而且有字幕,可以非常详尽地听清、记录老师的讲授内容;学生课后可以看PPT、看材料学习。
  北大思政慕课课程还吸引了众多的校外学习者。截至2月29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课总人数为22501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选课总人数为62707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课总人数为30996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课总人数为10812人,给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服务。
  2.直播课堂能否达到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
  无法面对面交流、互動性不足等问题是在线教学区别于课堂教学的难题。为了提高在线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首选直播课堂,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学过程多种多样。信科学院一门课选课人数太多,教师要求学生关闭摄像头来保证网络流畅;哲学系一位教师则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打开摄像头,谁若坐在床上上课算缺课。   直播课堂对于注重学生反应、关心教学效果的老师可能是一种煎熬。但也有些教师认为,直播课程中学生在屏幕前反而比在大教室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我们认为,在线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本人以及他的教学设计,而不是取决于在线教学的工具和平台。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思考活动,“教”不能代替“学”,而是学生在思考和实践过程中逐渐自我领悟。网络只是一个学习工具,线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大量的学习活动需要在线下完成。在线教学是促进学生自学的一次好机会,因此,教师可以把“教”减少,把学生的“学”放到最大。在线教学是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契机。
  在线直播的上课方式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选课人数多的课程更适合“录播授课+线上讨论”。全校通选课“太空探索”的选课人数超过200名,学生在上课之前需要提前去教学网观看录播课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在上课前也会在课程微信群提出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进行线上互动。主讲教师谢伦表示:“通过自主学习+线上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同学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依赖”户外或者特定训练场地进行教学的体育课也换到“线上”进行。本学期北大本科体育教育共有35个项目、258个必修课班,录制各项居家锻炼的小视频成了新方式。北大体教部与北大电视台合作直播了“太极拳第一课”(根据快手统计数据显示,共有43.9万人观看了此课程)。线上乒乓球教学也颇受学生欢迎。
  线上教学各显神通,线上学术讲座也有意想不到的成功。2月26日,光华管理学院的一场线上学术Seminar,让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全球近60名学者通过网络“相聚”。讲座采用线上研讨形式,与会者不时“举手”提问、交流。在线讲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邀请到世界上同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交流,这是传统线下学术讲座无法达到的效果。
  3.传统教学如何以在线教学的方式呈现
  在线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在家里就可以录制教学视频。但对于日常习惯书写黑板的老师来说,在智慧教室里进行直播是不错的选择。老师在智慧教室上课,以网上直播的方式播出,学生在视频直播平台同步学习。除了在智慧教室进行直播外,为了增强课程的互动性,新闻与传播学院彭波老师在给本科生讲授“新媒体导论”课程时,还利用线上授课系统腾讯课堂同步直播、应用ClassIn与学生展开讨论,并以公众号形式把学生的练习和作业推送出来。多种在线教学资源的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黑板是数学家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要上好数学课黑板是必备的工具。数学学院本学期共开设了132门课程,除了本院系课程,还为其他院系开设了数学分析、高等数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等27门数学课,以及3门全校通选课。对于数学课而言,没有板书,等于“纸上谈兵”。为保证课堂效果,不少数学学院老师走进没有学生的教室录制或直播课程。不方便到教室的老师也想出了新的方法,但依旧离不开脱胎于黑板的“手写计算”。比如邓明华老师就带领讲授“概率统计B”的老师们,分工把课件页面、屏幕手写计算过程和声音录下来,给学生播放。每位老师录1~2章,并线上答疑。中文系也有很多老师习惯板书。张颐武老师认为:网络教学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很多不方便、没有办法进行实体教学的群体来说,会有非常好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它不仅仅是对现场教学的补充,而且还会在今后发展成非常独立的教学形态,但现场授课还是不可替代的。
  4.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技术的关系
  解决在线教学的技术问题,不是简单地增加在线平台的内存、硬盘、服务器、带宽,以及为师生配置更好的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还要研究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工具适宜作为消隐物存在,真正的教育与技术融合是“看不见”的融合。有多年慕课教学经历的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晓明表示,我们要拥抱技术,但不要迷信技术。做好在线教学,除了技术和管理因素,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李老师是建议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而非技术上。在线教学特别是直播课堂中视频的呈现形式是不错的,但用在教学上会有一定的挑战,也并不总是合适的。采用什么技术,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当前能做到的事情来考量。要搭好“脚手架”,让学生进行“有指导的学习”,而不是片面的“自学”。
  疫情下的在线学习对学生颇有挑战。原来到教室听课只有一种模式,现在在线教学可能会有多种模式,各种平台信息的汇入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自主性、自我调剂能力需要跟进。在线教学活动是全方位的,要注意培养学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较快适应各种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从如何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出发,依靠精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加强参与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在线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成建制开展在线教育教学,是对教育系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及时对在线教学进行调研和大数据分析
  目前,全国2600多所大学、3000万大学生每天要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完成当日的学习。在线教学已经逐渐融入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可以想见,每天产生的教学数据是巨大的。这对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会。
  在线教学的调研和大数据分析要有专业的态度、明确的方向,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在线教学方案的重新设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比较;教师的技术能力、网络表达意愿、性格特征、教学习惯、信息技术疏离感等对在线教学的影响;在线教学中学生的学段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学习任务差异、学科差异;如何克服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消极体验,维持學生长时间的网络学习热情;在线授课对教与学两方面的影响,并对在线教学、线上讨论、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在线数据进行分析;线上和线下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知识能力提升等学习行为与效果的大数据分析;如何强化课程上线审查和平台运营管理,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确保网络安全和运行稳定,等等。   北大正在进行在线教育大数据课题研究。借助在线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平台教与学表现数据,结合学生的相关成绩,可以进行深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这项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帮助平台建设者更好地设计在线教育系统。这项研究还将推进下一代在线教学工具的研制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整合优化。最新的人工智能(AI)技术也将被引入在线教学平台和教学实践中,以显著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把在线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常态方式进行规划
  预计近期高校还会普遍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几千万大学生继续通过网络开展在线学习。这是一场宏大的实践。从长远看,每所高校都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在线教学平台系统,供教师们在平时辅导常规教学。一旦有疫情或其他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线教学平台就可以迅速承担起在线教学任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人把在线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慕课。事实上,在线教学的内涵和作用已远远超越慕課。这次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实践表明,慕课只能覆盖全国高校小部分需求。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线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会更加丰富多彩。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在线教学,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此次疫情期间所有参与教学服务的在线平台都曾出现过宕机现象,引起了一些师生的抱怨和批评。我们要对这次在线教学的经验和不足进行反思和研究,对未来在线教学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以利于开发出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在线教育平台。
  3.教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很多北大老师已开始从在线教学实践反思课堂教学。物理学院穆良柱老师认为,教学从来都是教与学的互动,单纯以教为中心或以学为中心都是有问题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是:老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懂得学什么、怎么学,学校则可以提供所需的教学资源。经过这次普遍的在线教学实践,老师们会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手段,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课堂教学是根本。
  在线教学,最核心的还是教与学。在线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教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发挥中坚力量。目前,教师的教学发展在高校整体发展中仍然属于短版,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虽然全国有70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学校发展需要,在机构编制、经费投入、硬件设施、管理职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形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和能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学生全新的成长环境和生活形态,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怎么教、教什么”问题。老师给学生更多的不再仅仅是知识,而是思想与能力,以及如何对各类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无法替代的,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也无法通过慕课来真正实现。今天的在线教学,同样也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期待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助力未来的大学教学改革,但不能把使用技术“变革教育”当成目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更加关注教师的全面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我们的工作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
  [责任编辑:夏鲁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53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