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色彩构成教学对学生综合修养的塑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丹妮
[摘要]色彩构成是一门基础性艺术课程,有效地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色彩构成知识、技术的掌握,更能够实现对学生审美情感、创新意识和理性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色彩构成 创新能力 审美情感 逻辑思维 实践运用
一、色彩构成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和所有艺术科目一样,色彩构成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因此其教学宗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对美的感觉与体验,这也是色彩课程和应用的最重要存在价值,通过色彩构成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塑成,自然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与其它艺术教育课程相比,色彩构成的核心要素――色彩,本身传递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而美的愉悦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成分。色彩首先体现出来的便是视觉上的审美印象和表现上的情感力量,二者的有力结合即构成了最基本的审美情感。如果在色彩设计中违背了这些文化普适性很广的规律,就会失去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进行色彩构成教学,首先要大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只有学生对人类这些共同的审美情绪有很好的色彩构成上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深刻体会到色彩设计的艺术内涵,才能创造出能够充分诠释情感体现的优秀作品。
要做到这些,可以开展主题讨论设计教学,教师通过确定一定的主题情景如春天、大自然、清新,等等,让学生就这些主题开展色彩构成上的讨论,之后教师提供主题明确的样例作品,从色彩构成角度解析审美价值的具体体现手法,进而再让学生基于这些理解自行设计作品,提高学生对审美要素的判断力和驾驭能力。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色彩元素与音乐的节奏、音色、和声等之间的表现一致性,让学生对两种表达形式的相通有初步认识,然后教师提供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供学生分类辨析,最终实现对色彩构成审美特点的全面认识。
二、增强学生色彩直观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常说,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学习色彩课程的学生来讲,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恰恰是用来发掘生活美的一双眼睛,通过一定的色彩构思与设计,将这些美的元素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才能够很好地将艺术美通过作品体现出来。
创新意识是创新行为的前提,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丰富的直觉体验来实现的,尤其是艺术设计而言,具备相当的直觉思维是关键之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己去发现色彩构成的法则,由感性入手达到对色彩构成规律的体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素材来源上下足功夫,既要准备丰富的自然存在教学资源,也要准备一定梯度的优秀作品教学资源。
对于自然界存在的色彩构成素材来讲是非常丰富的,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搜集大量的色彩造型供学生赏析,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的色彩世界,通过开展观察实践,提高色彩赏析的真实体验性。这些直观素材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色彩灵感,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自然界天然存在的色彩意象,并且来源于真实自然界的直观刺激带有明显的情境性,对于学生感知色彩气氛和色彩构成的整体风格有很好的促进。对于优秀作品来讲,教师可以选择古今中外有不同色彩设计代表性的作品,如我国古代的田园山水画、国外的写实人物肖像画或抽象写生画,从多方面形成对学生的视觉感知训练。这样的积累对于学生日后能够对色彩元素进行创新重组非常有利。
三、通过循序训练和想象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理性思维
相对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力的培养,其实是一个经由直观经验向理性思维过渡的过程,是学生掌握并驾驭色彩构成法则规律的必要途径。伊顿曾经指出,艺术家在靠直觉工作时也保存着他掌握的科学理论法则,因此,如何通过色彩构成课程增强学生对色彩的理性感知和深入思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主题配色训练和色彩意境设置练习,比如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的色彩单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通过夸张、变形、重构等方式来实现色彩面积、形状、比例、位置等因素的变化,形成新的色彩形象。
有人认为,在色彩设计中,理性思维的作用要高于感性思维,这不无道理,对于艺术创作价值而言,其体现依赖于普遍性的一些创作原则,违背色彩规律的作品只会给人带来不愉悦。因此要通过色彩构成课程,让学生学会设计"lie确”的色彩方案,这其中就自然涉及到光与色的搭配规律、人对色彩的生理反应、色彩之间的变异与谐调以及色立体的表现规律等,这些要素都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以实现。针对这一需要,目前许多色彩构成课程都进行了改革,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项目化教学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方法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为学生提供平台,对色彩理论和规律进行反复构架和检验的过程。尤其是在色立体课程讲授中,项目化教学发挥了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理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时候还稍显枯燥,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环节进行创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有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这种方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对既有规律的主观探索,更重要的,学生对枯燥理论的排斥往往会因为团体合作的氛围而弱化,在对具体知识如色彩象征、色彩心理等方面的讨论中也会集思广益,不断校正、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现代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艺术专业的教学应该围绕培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性应用型人才。然而,这些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将综合素养的训练渗透到每门学科的教学中,形成合力。在色彩构成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更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引进新的教学媒体,提升教学技能,并辅以教师耐心的引导,这样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贾忠峰,黄侃.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牡丹江师范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刘青峰.《色彩构成》:训练学生色彩应用能力.职业教育
研究,2008,(11).
[3]冷德彤.从色彩构成教学看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9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