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重构规划建设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实践与研究,结合目前我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多方参与乡村空间、经济、社会等方面重构的内容与形式,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构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多元主体参与乡村重构的规划建设模式。
  关键词:多元主体、乡村重构、规划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baise huarun hope town with research, combining our country at present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many parties are involved spac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try aspect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and put forward the need to further building a copy, can be generalized multiple subject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ode.
  Keywords: multiple subject, rural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近年来,国家和中央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2010年连续七年发布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之后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科研团体、企业等第三方力量支持新农村村建设实践,参与形式也从原来的单一提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到对生产、生活等全方位建设参与,形成政府、村民和第三方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的规划建设。
  1乡村重构参与模式
   按照不同的动力机制可将现有的乡村重构参与模式分为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两类。我国目前所推广的新农村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政策推动、政府主导的乡村重构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借助政府的强制力保障,实施快,开展范围大。但由于政府与村民观点与利益出发点的不一致,信息公开不到位,村民往往被动参与。自下而上的模式则主要存在于民主意识比较强,法律制度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像韩国新村运动和日本的町村改造等成功实践,都是通过政府充分放权,使得村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切实发挥;加拿大则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乡村对话机制、乡村透镜机制,信息服务机制等,疏通了村民主体作用发挥的渠道。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主动性,使乡村建设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是理想的乡村重构模式。然而要形成自下而上的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以上的国家大多通过先改善村民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村民收入,然后通过对村民进行精神启蒙,最后达到自发改造和发展的目的。
   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自上而下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目前乡村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乡村自发的组织核心和结构网络薄弱,要短期转变成自下而上的模式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形成多方参与,外力推动的参与模式是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新型尝试。
   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建设就是基于“多方参与,外力推动”的这样一种多元主体的乡村建设参与模式。百色作为革命老区,为国家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周边乡村由于发展起步较低、经济环境较差的制约,2007年右江区西北乐乡那水、那平、洞郁及塘雄四个屯人均收入仅2360元,属于国家贫困地区。华润集团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多元化企业,切实关注国家“三农”问题,积极响应党中央“以工促农”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业养殖、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优势,参与这四个屯的乡村重构。
  2乡村重构内容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市化的拉动与扩散使得乡村人力资源流失,土地资源不断被侵蚀,乡村的组织核心和结构网络弱化,这就导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的重构不仅仅是在物质空间方面,更重要的是进行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重构。在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乡村重构参与过程中,华润集团提出了“建成环境、产业帮扶、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乡村重构行动策略。
  2.1 空间重构(建成环境)
   目标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乡村空间。规划上,依据四个屯的现状自然环境,整合用地,促进乡村土地集约利用和景观保育;明确定位,落实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总体规划对接。建设上,选用适宜的生态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用本土化建筑材料,体现特色建筑风貌。同时,引导村民协力建屋,参与住宅建筑的改建与新建,重塑乡村风貌。
  2.2 经济重构(产业帮扶)
   目标构建产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的乡村经济。在华润集团的帮助下建立了“华润希望小镇村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学习现代农业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实现农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依托华润市场信息与成熟的销售网络(华润万家和五丰行),提供完善的农副产品采购平台,组织实施了小番茄、生猪等收购工作,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成本,实现市场化对接;此外,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和新型乡村建设的示范效应,延展旅游观光产业,搭建稳固的复合型产业结构。
  2.3 社会重构(社会组织)
   目标构建组织化、契约化和民主化的乡村社会组织结构。改变包产到户的小农经济,按照自愿参加、自愿入股的原则,建立生产合作社组织,形成经济集体组织模式,提高村民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增加公共积累。村民专业合作社既是一种经济生产组织,又与村委会协同构成乡村民主自治的机构,相互监督,权利互限,促进乡村自治,达成乡村民主与自治发展的政治目标。
  3 规划建设实践
   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规划建设实践是其物质空间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因地制宜,维系村落原生态特征
   不少乡村为了提升乡村面貌,对乡村进行了推土机式的建设,将原有的建筑都推倒原地或异地重新建设,虽然基础设施和建筑质量得到了改观,但原本自由的乡村肌理往往被行列式的兵营布局所替代,盲目学习城市的建设方法更使得原本自然生长的乡村日益消失。
   针对这一乡村建设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希望小镇规划建设初始便提出要尊重村落肌理与建筑特点,增强村落的原生态性;在建筑评价上,对于砖木结构的建筑或某些夯土建筑(虽较为老旧但具有一定风貌价值)要求进行修缮和改造,通过尽量保留和修缮现有建筑最大程度保留村落的原生态特征。此外,由于地处丘陵地带,规划新建的公共建筑与住宅的选址都必须通过高程坡度分析,保证能与地形地势相融合。
  3.2 新建与旧改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由于需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原有风貌,但现状建筑往往由于其自发建造具有随意性,因此如何改造原有建筑使之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使新建建筑与老建筑相融合是建设中的难点。
   现状居住建筑的优点是高度体量比较一致,主要通过立面粉刷(百色)、加坡顶和灰空间(柱廊、百叶)等要素进行统一;新建筑则吸收地方建筑特色和当地生活习性,建立以院子为核心的院落式建筑,通过插花的布局方式,散布新建在四个屯中,既不额外占用大面积农田,又形成有机一体的村落景观。
  3.3 公共资源与空间的优化配置
   基于乡村的分散特征,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要注重其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在规划之初通过两轮公众参与(包括村民调查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针对与村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点、公建建设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协商。根据实际需求增设了卫生站和养老所,扩大了原有小学的容量,结合设置文化站,形成公共中心。
  3.4 基础设施的生态化建设导向
   由于乡村公共财政薄弱、公共积累少,因此建立适宜高效,运行与维护成本低廉的生态化基础设施非常必要,希望小镇的生态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利用和能源利用两方面。
   水资源利用上,针对给水设施老化压力不足等问题,选取高位水池,更换水管;排水上根据污水黑灰分离原则,黑水通过预制混凝土三格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处理后溢流水与灰水合流后,通过管道收集到人工生态湿地处理池进行处理,达标后排入水系。
   能源利用上,充分利用百色阳光充足的优势,采用太阳能路灯,结合文化站设置太阳能发电站以满足学校、敬老院及文化站等公建的照明用电需要。在家庭用能方面,提倡使用沼气清洁能源,根据村民生活习惯、养殖习惯,将沼气池与牲畜用房两个功能结合起来,进行附属建筑一体化设计,牲畜用房地下建沼气发生装置,沼气通过管道送入各户,满足养殖和产能双重需要。
  4 结语
   通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景观环境宜人,人均收入由二千多元提升到八千多元,村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和村内各项事物管理建设,一定程度达到了空间、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规划目标。
   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是企业作为第三方参与乡村建设的一种新型尝试。在目前的乡村建设中虽然具有其特殊性,但其建立的乡村多方参与沟通合作机制与空间、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乡村重构行动框架对多方参与乡村重构建设有巨大的借鉴作用,可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炼形成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模式,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我国的乡村规划建设活动。
  参考文献
   [1] 张泉,王晖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华润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华润希望小镇建设规划(广西,百色),2008.
  [3] 胡颖蓓.乡村建设规划中可负担性技术的实践与评析――以百色希望小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1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