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静

  一、耕作整地
  我县土壤种类繁多,种植制度多样,因此麦田播前耕作整地技术种类较多。总的原则是以耕翻(机耕)或少免耕(旋耕)为基础,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正确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一)耕翻。耕翻可疏松耕层,降低土壤容重,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二)少免耕。对于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可以应用“少免耕”,包括旋耕,或浅耕、耕而不翻等。进行玉米秸秆还田的麦田,也可以采用旋耕的方法。(三)耙耢、镇压、造墒。近年来,黄淮海麦区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耢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降低产量。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证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健壮。无论是通过耕翻还是旋耕掩埋玉米秸秆,均应在播种前灌水造墒,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扶助出苗。
  二、品种选用
  一是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选用冬性、或半冬性、或春性品种种植。二是根据生产水平选用良种。如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在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应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而在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应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三是根据不同耕作制度选用良种。如麦、棉套种,不但要求小麦品种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要求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特点。四是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选用良种。如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南方多雨,涝害严重的地区,日照少,穗分化时间较长,宜选用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五是籽粒品质和商品性好。六是选用良种要经过试验、示范。
  三、施肥
  (一)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近几年,黄淮海麦区各省均创出亩产600kg以上的超高产示范田,都是在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及以上,氮、磷、钾营养丰富并协调的条件下创出来的。目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缺乏的条件下,唯一的途径就是秸秆还田。
  (二)氮、磷、钾化肥的施用。目前生产中化肥施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视氮肥的施用,轻视磷肥和钾肥的施用,二是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多,三是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全部底施“一炮轰”,或在高产田底肥用量过多,追肥过少,或是年后氮肥追施时间偏早。以上问题必须改正。
  四、播种期
  实践证明,冬小麦播种适期的确定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弱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具体确定冬小麦播种适期时,还要考虑麦田的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情况等。为应对气候变暖的形势,冬小麦的播种适期应该比过去的适宜播种期适当推迟,但是,推迟几天合适应通过播期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来确定。
  五、播种量
  目前,我国各类冬小麦麦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播种量偏大的问题,造成群体偏大、冬前和春季旺长,茎秆细弱,易于倒伏,穗多穗小,易于早衰,产量不高等问题。
  确定合理的播种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二是播种期早晚,三是土壤的肥力水平。
  六、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区域布局结构调整
  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三大优势农产品区域。一是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优质强筋小麦优势区在沭阳县沂河以北及宿豫区东北片、沭阳县西南片有关乡镇,面积100万亩;优质中筋小麦优势区在除优质强筋小麦优势区以外全市其他麦区,面积约300万亩。二是优质稻优势区。沿新宿沭路优质杂交中籼稻优势区70万亩,沂河北优质中熟中粳稻优势区30万亩,沿洪泽湖周边优质迟熟中粳稻优势区100万亩。三是高品质棉优势区。主要在宿城区西南片、泗洪县北部及沭阳县马厂片,面积10万亩。
  七、大力推广主导品种,推动品种结构调整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区域及市场需求,应进一步加大优质、专用品种应用,突出主体品种,搭配种植苗头性优质品系(组合)。小麦以淮麦20、烟农19、徐麦856、连麦2号为主体,覆盖率由现在的60%提高到75%以上,搭配皖麦50、华麦2号、新麦208等;水稻重点推广优质、多抗、符合市场需求的,尤其是外观品质和适口性均较好的品种,杂交中籼稻以Ⅱ优084、Ⅱ优42为主,搭配Ⅱ优7954,中粳稻以徐稻4号、徐稻3号为主,搭配武育粳3号,主体品种覆盖率由现在的60%提高到75%;棉花以科棉4号、科棉3号为主体,覆盖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搭配科棉1号号;玉米以郑单958、苏玉10号为主,覆盖率由现在的50%提高到70%,搭配浚单20、苏玉19,同时加大高蛋白玉米(高赖氨酸)、鲜食甜玉米、鲜食糯玉米的示范应用。大豆以徐豆9号、高丰1号为主体,搭配泗豆288等,同时积极推广毛豆专用品种。甘薯以脱毒薯徐薯18为主,积极开发水果型、烘烤型等专用品种;花生以鲁花系列为主体,搭配天府系列,积极发展具有我市特色、适合食品加工的专用品种;油菜以淮杂油1号、苏油3号为主体,搭配华杂油2790,优质双低品种覆盖率达100%。
  八、大力推广主体技术,推动技术结构调整
  小麦突出优质专用,主推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以控制播量精细播种实现壮苗,以高效调优施肥实现不同专用品质类型,以三沟配套、化控化调确保抗逆应变和生产安全;水稻坚持量质并举,主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肥床旱育培育叶蘖同伸的壮秧,以宽行窄株和机插秧实现扩行减苗,以节水灌溉和及时搁田控制无效生长,以节氮后移、增磷补钾实现高产优质;棉花、油菜主攻省工节本,主推轻简栽培技术,以直播、简易育苗技术节省播栽用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645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