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不同播种模式与播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进一步探讨焦作市小麦高产栽培播种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了等行距条播、机械宽窄行条播、机械宽幅播种等3种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播种模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播量为180 kg/hm2的等行距宽幅播种产量最高,同播量机械宽窄行条播次之,播量为120 kg/hm2的等行距条播产量最低。机械宽幅播种模式下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有效穗数相反。
  关键词    小麦;播种模式;播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011-02
  当前,焦作市小麦生产已进入中高产水平,但生产中仍存在因播种方式不合理、播量大、基本苗多导致分蘖成穗能力弱等突出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根据小麦生物学“自我梳稀法则”,利用其高分蘖成穗对单位面积生物学数量进行补偿的特性[1-3],研究实现苗齐苗匀、促进小麦个体发育、提高群体质量、协调增加产量三要素的丰产播种模式,成为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重要课题[4]。本文以播种机具为载体开展周麦27播种模式试验,旨在优化筛选出适宜当地的最佳播种技术模式,为促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和规范化播种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年、2016年连续2年在武陟县北郭乡岳马蓬村进行。该试验田为两合土,地势平坦,地力均衡,0~20 cm土层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6.3 g/kg、全氮0.99 g/kg、速效磷33.9 mg/kg、速效钾221 mg/kg。
  1.2    试验材料
  参照郭天财等[5]的研究结果(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率较高、更易受种植密度的影响),选择当地主推大穗型半冬性品种周麦27为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设播种方式(A)、播量(B)二因素,播种方式设3个水平,分别为等行距条播(A1)、机械宽窄行条播(A2)[6]、机械宽幅播种(A3)[7-8];播量设4个水平,分别为120 kg/hm2(B1)、150 kg/hm2(B2)、180 kg/hm2(B3)、210 kg/hm2(B4),共计12个处理[9]。小区面积为160 m2(40 m×4 m)。
  1.4    试验过程
  机械宽幅播种使用山东郓农2BJK-6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苗带宽度8 cm,带间距12 cm;机械宽窄行条播行距为15 cm×25 cm;机械等行距条播行距为20 cm,条播播种方式均使用山东旭升可调式2BFX小麦条播机播种,播种深度3.5 cm。播种前底施纯N 120 kg/hm2、P2O5 105 kg/hm2,拔节中期追施纯N 135 kg/hm2。播前踏墒,2年分别于10月7日和10月5日播种,3月中旬浇返青水,5月中旬浇灌浆水,小麦生育期内防治病虫草害3次,其他管理同当地大田。
  1.5    调查取样
  小麦三叶期定苗后,每个小区选均匀地段2 m(单行)固定样点,于10月28日调查出苗基数、12月30日调查冬前群体及植株分蘖数、翌年3月20日起身期调查最高群体数、5月20日灌浆期调查成穗数,从而计算分蘖力、成穗数和分蘗成穗率。选取有代表性的单株50株,抽穗期调查分蘖成穗情况。小麦蜡熟期调查各样点的穗数,并在样点内选取麦穗20个,统计穗粒数。千粒重测定取自各小区实打样品。统计小区产量,折算各处理公顷产量。
  1.6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种模式与播量互作对产量的影响
  方差分析表明:A因素间F=44.261**,>F0.05=3.443,>F0.01=5.719;B因素间F=341.542**,>F0.05=3.049,>F0.01=4.817;A×B互作F=3.374*,>F0.05=2.549,
  2.2    播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当播量为180 kg/hm2(B3)时,3种播种模式产量都达到最高,A1、A2、A3间差异显著,A3与A1、A2差异极显著。当播量达到210 kg/hm2(B4)时,3种播种模式产量均在下降,播种模式影响产量的差异不再显著。随着播量的逐步加大,A3与A1、A2对产量影响的差异逐步增加,由B1条件下的A3与A2差异显著、与A1差异极显著变为B3条件下的A3与A2、A1二因素的差异极显著。在B4条件下A2产量较高。其余在B1、B2、B3条件下,均以A3的平均产量最高。A因素多重比较测验结果表明,A因素间差异极显著。
  2.3    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A1、A2、A3 3种播种模式下,均以B3产量最高。在3种播种模式中,B1、B2、B3对产量的影响差异均为极显著,但当播量由B3增至B4时,B因素在A1、A2中变为显著而非极显著;而在A3条件下,B3与B4差异极显著,说明产量明显下降。B因素多重比较测验结果表明,B因素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水平排序为B3>B4>B2>B1。   2.4    播种模式与播量互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A×B互作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的影响,相同播量条件下,成穗数A3>A2>A1,而穗粒数、千粒重随播种方式的变化为A1>A2>A3。同一播种模式下,随着播量的增加,成穗数先增后减。成穗数最多的是A3B3处理,最少的是A1B1处理。冬前单株分蘖总体为A3>A2>A1。分蘖成穗率总体随着播量的增多而下降;而播种模式对分蘖成穗率的影响不甚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1)机械宽幅播种对冬前单株分蘖力和分蘖成穗数影响显著;宽幅播种因单位面积内种子分布均匀,减少了个体间的竞争,减弱了群体环境对分蘖发育生长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麦苗根系发育,单株分蘖力增强;同时改善了中后期群体通风透光条件。
  (2)从小麦群体动态来看,采用机械宽幅播种在合适的播量条件下,因边际优势突出,能构成合理的高产群體动态指标,实现冬前群体900万~1 200万株/hm2,春季最大群体1 500万株/hm2左右。
  (3)小麦在焦作地区最佳播量为180 kg/hm2,此后播种量若继续加大,3种播种模式的产量都会下降,并且机械宽幅播种模式的下降幅度会更大。
  (4)宽幅播种或宽窄行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土壤资源和品种资源,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对接,可以作为焦作小麦高产再高产的一项可行措施,以改变目前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采用的20 cm等行距种植。综上所述,在焦作市中等肥力地块,小麦以采用机械宽幅播种、播种量为180 kg/hm2的播种模式为最佳,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该品种特性。
  4    参考文献
  [1] 郭天财,查菲娜,马冬云,等.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22(6):152-156.
  [2]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35(10):1875-1883.
  [3] 田文仲,温红霞,高海涛,等.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45-49.
  [4] 段剑钊,李世莹,郭彬彬,等.宽幅播种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5(10):3013-3019.
  [5] 郭天财,盛坤,冯伟,等.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蘖期茎蘖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2):350-355.
  [6] 安志伟,白利明,姜金,等.宽窄幅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研究报告,2017(9):132-133.
  [7] 赵海波,于凯,曲日涛,等.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2(6):42-45.
  [8] 窦丽,刘雪梅,戚春峰,等.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5):31-32.
  [9] 赵永萍,张保军,张正茂,等.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6):107-111.
  基金项目   河南省粮食高产创建项目。
  作者简介   郭永生(1965-),男,河南温县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小麦生产标准化研究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4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