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巨灾风险谁来承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风

  伦敦爆炸冲击保险业
  
  QBE保险公司是伦敦市场上劳埃德海上保险协会的主要保险商之一,在全球36个国家从事商业保险业务。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哈罗兰在爆炸当天一份声明中说,“就保险业的角度而言,这次爆炸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预计相对较小。对QBE保险公司主体没太大影响”。“但爆炸案造成的人员伤亡令公司上下感到震惊。”
  爆炸发生之后,欧洲主要股票市场的保险业与旅游类股票急剧下跌,带动大盘走低。同时,一直居高不下的英镑对美元汇率也出现下降,一度降到2003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同时,爆炸发生前已宣布降保持基本利率在2%不变消息的欧洲央行行长Trichet表示,爆炸从长远看不会对市场产生严重影响。但他表示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伦敦证券交易所对爆炸的反应是“成熟与合理的”,并指出随着事态逐渐平静下来,市场的损失也缩小了。
  面对巨灾,外资保险公司有一套较为可行的做法。
  “建立强制性的自然巨灾保险制度,以及一整套风险转移机制。”法国国家人寿的比肖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巨灾风险大大超出了传统保险的承保范畴,因此通常是由政府支持或由政府直接参与的形式来形成本国的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并提供巨灾保险。
  
  成立政策性再保险公司
  
  比肖普进一步表示,法国政府1982年就建立了强制性的自然巨灾保险制度,其思路是由保险公司提供各类巨灾保险,而最后由政府支持成立一家政策性的再保险公司。这种由政府最后保底的做法在法国运行得十分成功。
  9・11事件之后,法国政府又进一步成立了一家专门应对恐怖保险的再保险公司,其赔付上限定为15亿欧元。对于农业险,比肖普介绍说,法国为此专门建立了农业巨灾基金,基金由政府拨款和农险保单附加税中累积而成。按照灾害发生的不同等级,政府设定发放基金的标准。该项基金在以后的灾害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政府救济费用由灾害损失额的30%降到了基金建立后的10%。此外,政府还会为灾区农民提供低息特别贷款。
  法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多少带有些强制性的味道。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原总稽查师韦哲夫向记者介绍了美国采取自愿投保原则应对洪水灾害的做法。
  1981年,美国联邦保险管理局与美国各大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利用这些公司的销售渠道在全国各地销售洪水保险。各家公司的销售收入提取佣金后,全部交给美国联邦保险管理局来统一调度。这个计划开始时,联邦保险局入不敷出,不足的资金由财政划拨。4年以后联邦保险局实现了收支平衡,2002年联邦保险局洪水保险保费收入达到6300多亿美元,有400多万人投保了洪水保险。
  据韦哲夫介绍,美国早期应对巨灾风险同样采取政府不介入的做法,但单靠商业保险公司根本无法应对巨灾风险,各家公司蒙受巨大亏损而纷纷退出了巨灾保险市场。后来,美国各州设立了地震、飓风等再保险基金才勉强能应付局面。1981年的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为美国解决巨灾风险开辟了先河,也为各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9・11之后,恐怖袭击形成了另一类的巨灾风险。美国政府再次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财政每年最高划拨近900亿美元对保险公司提供保护。该法案规定,对恐怖袭击导致的500万美元以下的索赔,联邦政府不提供保护。对超过500万美元的理赔案,保险公司在2003年将拿出前一年保费收入的7%先行赔付,2004年和2005年,这一比例分别提高到10%和15%。剩余的赔偿金,由政府承担90%,保险公司承担10%。不过法案同时规定,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在2003里不能超过900亿美元,其后两年不得超过875亿和850亿美元。
  
  向资本市场转嫁风险
  
  众多外资保险专家认为,向资本市场转嫁风险堪称化解巨灾风险的“最后武器”也是最重要的“武器”。
  来自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上世纪末,国际巨灾再保险一直处于不充足状态,集中表现为巨灾保费收入在非寿险总保费中的份额非常小,承保损失在实际巨灾总损失中的份额也很小。为了缓解巨灾再保险压力,提高承保能力,业内人士将目光投向资金实力雄厚的资本市场。理论上,保险风险证券化并不仅限于巨灾风险,但巨灾风险承保能力的严重不足促使了这一领域的率先起步。
  记者了解到,1994年以来,全球大约有涉及50多家再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价值126.17亿美元基于保险的证券在资本市场上交易,其中近2/3是涉及巨灾风险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险风险证券化就是巨灾风险证券化。
  在具体的相关产品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郑虎博士向记者介绍,最早出现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是1984年日本发行的地震债券,目前,包括巨灾债券、巨灾互换、巨灾期权、应急资本、行业损失担保、债券连结期权、寿险债券、基准风险交易等10多种交易方式。其中,交易最为活跃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巨灾债券,其发行量占总发行量32%。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BOT)的巨灾债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1997年以来持续发展,市场余额从7.83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3.36亿美元,成为风险证券化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
  郑虎告诉记者,除本地资本市场外,向本国以外的资本市场发行本国巨灾债券或将国外的巨灾风险转移到本国资本市场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也已成为可能。2003年,一些美国保险公司就已开始为美国境外,例如日本、欧洲和台湾的巨灾发行巨灾债券。受到我国资本市场承接能力的限制,目前,在保险衍生品及证券化工具方面,我国的发展近乎为零,因此将本国的巨灾风险转移到海外资本市场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58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