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规划新滁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明 朱卫东
徐培昌是滁州市最年轻的一位局长,市委市政府领导都评价他年轻有为,工作务实。徐培昌说,现在是滁州市规划的最好时期,一是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城镇建设迫在眉睫;二是滁州市本届市委市政府很开明,对城市建设力度大;三是滁州靠近南京,目前正在加快融人长三角都市圈。同时,围绕京沪高速铁路、合宁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的新一轮城市规划正在开展,这样一个好环境给了我们规划局带来一个施展拳脚的好机会。
加大修编力度
随着滁州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滁城建设的南移东扩以及总规中确定的近期建设目标的实现,原有规划修编势在必行。去年6月份,建设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规划界著名专家学者汇聚滁州,对滁州城市发展战略进行规划研讨,专家们论证的观点、建议成为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指导性意见。中规院承担修编任务,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人员深入各县、市、区和市直开展资料收集、现场勘察和调研工作,拟定规划大纲。
为尽快扭转详规滞后的局面,高水平地编制规划,去年,着重抓了小区和街景规划,委托东南大学编制了琅琊古道街景规划,以迅速改变风景区过渡地带建设无序和品味低的状况;向全国招标设计完成了城东菱溪苑居住区和开发区会峰山庄小区规划,改善开发区和城东工业区的投资环境,推动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委托市规划院进行凤阳南路改造和街景规划,确定强制性指标,提出技术要求,为下一步土地储备、投放市场做好规划支持;编制了外环路工业园区控规,有效地指导了园区的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进行了经三路、纬三路;紫薇南路等城市道路设计,推动了新区的建设。今年,"二湖一河"治理工程的开展,京沪高速铁路滁州站建设,宁西铁路全椒站建设,城东工业园区的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全面施工,全面拉开了滁州市规划建设的新高潮。
严格规划管理
加强城市街景规划管理,努力提升城市品味。何希勇副市长多次带领规划局有关人员前往铜矿、师专进行现场办公,按规划沿古道两侧改造街景。针对滁州市建筑外装饰色彩单调的状况,市规划局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检查指导,分别对宝塔花园、风栖园、银花东区等处的建筑色彩提出规划要求,为丰富建筑景观加大了管理的深度。
努力改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徐培昌局长经常要求大家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出规划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一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民房建设的薄弱环节,会同两区政府,在城区的八个办事处开展座谈调研,加强了与区政府、办事处、基层城管员的信息沟通、思想沟通。对民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二是组织开发商观摩学习。200年8月份,市规划局组织部分开发商赴合肥考察柏金湾等居住小区规划建设实例,开阔了眼界,找到了不足;三是为了保证建设项目能够按规划建设,完整的实现规划意图,必须加强建设项目跟踪管理。规划管理人员定期深入每一个建设工地进行跟踪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规划不走样。通过对银花小区、兴隆广场等一批小区和沿街建设工程强化跟踪管理,效果非常显著。
寓服务于管理,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市规划局先后为扬子客车厂、天大集团、日本守塑科技、长江商贸城、华瑞制衣等五家内外资企业特事特办。每个项目只用了不到3个工作日,即办理了相关手续。在审批华瑞制衣的项目中,市规划局业务人员放弃公休时间,及时审核出了总平面设计图中的错误,避免了项目单位的损失,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服务。
项目审批进一步优化。一是规划选址更趋严格科学,所有项目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核把关,土地投放实现了按规划依法有序供给;二是建设的质量趋于优化;三是审核批准的建设项目结构更趋合理,力避往年商业住宅为主的单一结构,加大了工业项目的规划建设;四是工程管线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审批建设成倍增长;五是强化了审查中规划强制性要求的标准,在立面效果色彩等方面科学界定。
强化查处力度
近年来,市规划局按照"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查处机制展开工作,牵头联合市公安、区政府及下辖街道办事处组织了数十次大规模的拆违行动,基本扼制了违建的大规模蔓延势头。2002年的规划执法突出了八个重点:一是查处道路修建过程中违建。分别拆除琅琊大道等两侧的违建电话亭近百个,面积784平方米;二是整治居住区生活环境。拆除丰乐山庄人口等处违建38起936平方米;三是查处城市主干道两侧违建。拆除了清流路等处违法建设面积420平方米;四是查处规划控制区违建。四次拆除琅琊山蓄能电站1号公路两侧违建25起1310平方米;拆除东外环规划控制区等处违建15起816平方米;五是查处、拆除风景名胜区违章建筑25户违建;六是查处校园周边违建。对24所大、中、小学的周边建设进行了拆除,面积240平方米;七是查处经济技术开发区违建,5次拆除连庄等处违建面积1688平方米;八是查处规划卫星镇违建,拆除乌衣镇、大王镇违建4户100多平方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0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