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亳州市水环境现状及污染防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水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采取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法制、工程、管理及宣传等措施,本文简要分析了亳州市目前日益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并针对存在的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等系列问题提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亳州市,水环境;现状;保护对策
  
  水资源作为亳州市生态环境重要控制因素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曾经为当地经济发展跨越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水环境管理、客水污染等原因,使亳州市水资源呈现水体污染严重和地下水资源短缺,并呈增长趋势,为使水资源成为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加快亳州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水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1. 亳州市水环境现状
  1.1 水资源短缺。亳州市地表水多年平均资源量为10.085亿m3,地下水年平均资源量15.312亿m3,水资源平均总量为25.397亿m3,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487.32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300 m3的21.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非常低.按照全国平均10000m3水养活4.46人计算,我市水资源仅养活113.27万人,仅为目前我市总人口的21.73%,也就是说生存需要的水接近水资源承载力的5倍,从社会需求和生态需求来看,属于重度缺水区。根据《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所提供的亳州市城区中深层地下水的构成、补给方式和计算参数,中深层地下水平均开采系数,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758.6万m3和803.3万m3。两项合计,亳州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分别为,近期3098.1万m3,远期2722.9万m3。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用水量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均大为增加,农业利用地下水灌溉的面积也大大增加了,地下水资源必然呈过度开发的趋势。虽然目前未引起明显的生态变化,但亳州市城区及其郊区,已经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面积达950Km2的超采漏斗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深度为39cm
  1.2 客水污染严重,水体功能丧失。涡河、西淝河、洪河、包河等均为过境河流,其中涡河占全市流域面积的85%。涡河入境前汇集上游大量污水,常年超Ⅴ类,不仅丧失了最基本的农田灌溉功能,而且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破坏了沿涡人民的正常生活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水生态环境问题。进入亳州市境后,加之部分工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压缩了在污水治理上的投资,污水治理工程技术落后,大量的工业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水体。另外,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建设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以及农村面源污染问题都加重了我市地表水体污染水质性的地表水资源污染,污染事故更是时有发生。
  2.保护对策及建议
  2.1 完善跨界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建议国家出台尽快跨界水污染责任追究处罚办法,减轻跨界污水团下泻对下游的影响,建立跨界污染监管和补偿机制。同时完善水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水质自动在线监测建设,能准确及时提供信息,为公平解决污染纠纷的重要依据。建立环境预警和联防系统,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
  2.2 从源头控制污染源,推行清洁生产和节水减污工作,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发展低耗水产业,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力和水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水资源节能、降耗、增效。鼓励发展节水高效产业,降低工业耗水量,加强污水的资源化利用,促进节约用水。对农业和农村产生的污染,可以通过合理施肥和投放农药而改善,大力推进生态农业,防治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2.3控制污水入河总量,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全面实施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明确超标排污是违法行为,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入河排污口管理进行立法,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测、管理、执法、监督管理,从陆域保护水域。进一步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以便掌握入河排污口污染物的浓度、总量、河流水质的基本情况,加大对每个排污单位对控制指标的实施情况检查。同时还要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强化城市污水处理的监督管理。
  2.4 加快生态工程投资力度,搞好生态恢复和补偿。充分利用涡河治理生态项目,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疏浚河道、清淤筑堤工程等,加大生态建设。同时今后新上煤矿要充分考虑我市水生态环境现状,建立水资源评估制度,并做出生态恢复和补偿改善措施。
  
  作者简介
  刘 宁(1976年9月―― ),女,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现从事环境监察工作,已发表专业论文2篇。
  参考文献
  [1]贾良清欧阳志云赵同谦等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生态学报,2005,25(2):254-260.
  [2] 王国强,李瑛霞,吴道祥,等,安徽省地下水资源特征与水环境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234.
  [3] 杨士荣,霍志秀,邓安利. 山西省水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治理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2(1):36-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2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