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的一项教育发展战略,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均衡,诸如“普九”不巩固、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教学条件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实行模式化经营,加强师资队伍的流动。
关键词:县域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县域内,以均衡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区域实际,实事求是地对义务教育发展的规划、思路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相对均衡,确保适龄青少年受教育的相对平等。
一、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1.“普九”完成但并不巩固
各地的“普九”形式上虽然通过了验收和评估,但“普九”的巩固率低。一是巩固率与年级成反比,年级越高,巩固率越低。有很多地方家长把学校当成了“保姆”,年纪小的放在学校;可以打工的,再上学就是意味着减少劳动力,就让其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比较多见。二是校际之间教学水平差距大。城区与农村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不齐,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层次低,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能把握最新的教育动态,造成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很大。
2.师资改进但不均衡
一是教师的工资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大量的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地区,导致山区、农村教师缺乏问题的出现。二是教师的学科不均衡。城乡学校的英语、艺术及信息技术课教师偏少,农村学校尤其紧缺。经济欠发达地区,招聘专业技术较强的教师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县域内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三是教师的有序流动不均衡。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教师的有序流动很难实现。县域教师的流动基本是单一方向的,那就是由农村流向乡镇、县城,边远地区任教的教师强烈要求调入县城或县城附近,而县城的教师却没有一个到边远山区任教。
3.条件改善但不完备
一是校舍分布不均。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生源数量在减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也使学生逐渐向中心学校集中,导致中心学校校舍不能满足需要,而农村、边远的学校校舍却被闲置。二是图书资料不均。各学校虽然也建有图书室、阅览室,但图书资料严重缺乏,生均占有量低。即便在已经建起图书室、阅览室的重点学校、中心学校,或者有名无实,或者资料陈旧。三是现代教育技术不均。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在城市中已经成为常态,但在农村学校这一教学手段还只是奢望。首先是缺乏设备,农村的多媒体、计算机严重缺乏;其次是人才缺乏,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老师少之又少。
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1.政策体制的不完善
县域内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特别是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城乡贫富差距问题、公平问题农民以及弱势群体受教育问题等还没有的到政策的应有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还还需要不断的健全,均衡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政策上应予重点考虑,在相关政策法规层面尽快制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长久以来是“以县为主”的模式,实行这种体制对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县困难很大,教师的基本工资有时甚至不能按时发放。而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以后,地方财政水平的不同,对教育的投入差异很大,新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有待于不断提高成效。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县级财政拨付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地的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很大,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这个问题在城乡教育之间、重点与一般学校之间、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的有很大反映。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双重作用下,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优越的区位条件,教育发展较好、较快;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义务教育的发展就有很大差距。
3.师资队伍不平均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世人皆知的。教师的教育主体地位无论何时不能被取代,没有了教师就没有了教育。只有才可能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高素质的教师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教育者的素质与水平决定着教育质量的素质与水平。城乡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别,师资队伍的不平均、教师水平的差距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
1.理顺管理体制
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明确政府职任,强化政府的职责。政府主导就是要强调政府宏观管理的责任。政府的职责是确定问题的性质和范围,然后通过对资源的调配和整合,让别人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政府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做出科学决策,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和目标。县级政府要在明了县域实际的情况下,制订出符合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目标,并制定出具体的步骤、分阶段地将其予以落实。同时对乡镇政府的教育职责也要做出明确划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
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及时有效地宣传和落实,不断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好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教育投入的政府分级责任给予比例定性,若县级财政投入不足,应由省级政府统筹,以解决县级财政经费不足导致农村教育发展困难的局面。切实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学校基本建设经费政府的财政保障机制,并在保证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减的情况下,按现行办学成本重新进行核定,合理确定学校办学成本底线,并做到逐步增加经费标准。
3.模式化经营
结合当地实际,适当的进行模式化经营。一种是学区管理模式,在县域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地理位置、教育发展、需求状况等划分学区,负责本学区内的教育工作。这种模式主要是解决人口规模较小、生源相对分散等问题,合理规划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片区管理模式,按照学校的地理区域、教育质量层次,将相邻的部分学校组成片区进行管理,以学校统一管理、教师流动授课为主要形式,拉动薄弱学校快速发展。三是兼并重组模式,同一行政辖区内的多所学校通过联合、兼并的方式进行重组,彻底改造薄弱学校,挖掘优质学校的潜力,补充薄弱学校的不足,实现共同发展。四是捆绑模式,就是在县级行政辖区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多所学校组合成一个新的教育单元,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学校共建共享。
4.完善师资队伍均衡配置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减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要不断的进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一是要强化教师队伍的交流制度。将条件较好的小学、初中的骨干教师按比例、有步骤、有计划的引入到农村或山区薄弱学校任教,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将薄弱学校的教师定期安排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停课、提高。通过职称评定优先晋升等优惠政策,吸引骨干教师和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从教。二是要建立起教师增补机制,对教师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可根据山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一定比例编制,或是采取面向山区定向增补教师的办法,依托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山区教师。增补紧缺学科教师,缓解山区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三是要加强省、市两级财政的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提高山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给予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专项津贴,以保障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从而促进学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
备注:
[1]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0610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4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