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良好的产业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也能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创造条件。近两年的民工荒,更是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本文笔者利用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和2005――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31个省份进行了分析,以期得到其中的规律,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提供依据。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法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社会产品结构状况,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关键环节。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社会效益的客观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
  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是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衡量该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数学模型的理论框架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简介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①。
  (二)SS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目标区域(本文为全国31个省、市)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本文为全国水平)的经济增长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竞争因素)两个方面来说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的差异。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若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对该区域经济组织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并使该地区的增长率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则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反之,则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并使该地区在增长的速度上处于劣势。在区位因素方面,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一个拥有区位优势的区域,其要素生产率将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②。
  (三)竞争份额分量
  表示区域第产业的竞争分量,是从到时期该区域第产业增长率与全国第产业增长率之差与基期经济活动水平的乘积(即增长额之差)。该竞争分量反映了区域与全国相比,在发展第产业方面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或劣势,它是偏离――份额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分量,能为研究区域产业的优势提供数学依据。若地区竞争力高于全国水平,则,反之,则。
  三、数据处理于分析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本文选取了基期为2005年、报告期为2009年,对31个省、市、自治区的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数据进行整理。
  本文对全国所划分的七个区域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为第一层次;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第二层次;华中地区、东北地区为第三层次。处于第一层次的区域无论是在总增长率、区位还是竞争力方面都处于优势。处于第二层次的区域,在区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竞争力不强。处于第三层次的区域尤其是华中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没有什么优势。
  华东地区:在考察期内,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和区位竞争力两类因素,其中有四个处省份于比较优越,都为正值,总偏离也均为正值,只有安徽和福建两个省份处于劣势,并且,这两个省份的总偏离为负值,说明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华东地区整体而言比较优越。说明华东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
  华南地区:由于广东省在华南地区处于绝对优势,使得整个华南地区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
  华中地区:无论从整体还是就华中地区的各个省份来说都处于劣势,说明华中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位竞争力较弱,需要调整和加强。同时,该区域的总偏离为负值,说明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华北地区:该区域除内蒙古自治区区位竞争力不强之外,其余都处于优势,最近几年华北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主要得益于该区域产业结构和区位竞争力两个因素的优势。该区域的总偏离全部为正值,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西北地区: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因素比较优越,但区位竞争力处于劣势,说明西北地区除了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的优势之外,更要进一步提高区位竞争力。和西北地区情况雷同的还有西南地区。不过这两个区域的总偏离均为正值,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东北地区:该区域整体比较优越,就该区域的各省份来说,区位竞争力比较优越,其中的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举措是正确的。该区域总偏离为负值,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我国的三大产业都存在着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就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均为负值,但对于不同区域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华东地区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区位竞争力均为负值;第二产业的区域份额和产业结构以及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也均为负值。这些情况说明:华东地区的第一产业不是优势产业,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华南地区的情况和华东地区类似;华中地区不但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而且在第二、三产业的区域份额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不过华中地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华东地区近几年经济增长较为迅速,但在产业结构方面除了具有全国性的共性问题外,第二产业的区域份额处于劣势;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情况类似,所不同的是西北地区整体经济规模偏弱,各次产业的偏离度较小,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偏离度较大一些。
  我国各省份三次产业结构不同范围标准的偏离――份额因素分类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的七个区域可以分为四类,并且各次产业也均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对于第一产业,本研究中的31个省份有54.8%的省份属于第二种情况,产业结构不合理,区位竞争力弱势,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整个华东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60%的省份;第二产业中有近70%的省份属于区域份额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强的情况;第三产业中有80%的省份属于区域份额较大,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三次产业中都处于不利地位的省份有:福建、辽宁、黑龙江三个省份。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是我国各省份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和今年这一现象向内地蔓延的态势深刻地揭示了产业结构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我们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叶依广,陈海明,武松明.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6.
  ②曹斌,李国平.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J].兰州商学院报,2005(5):72-78.
  ③注:表中的“一、二、三”分别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吴风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偏离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报,2004,2:9-11.
  [2]陈海明,武松明,查成伟.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江苏统计,2000,2:26-28.
  [3]白钢梁,王洪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J].焦作大学学报,2005,1:51-53.
  [4]袁晓虎.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江苏统计,1998(12):16-18.
  [5]牛少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理论探讨,2006,10:26-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6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