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时代的新标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毅

  [摘 要]数字出版物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却让人们始料未及。本文根据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的优劣对比,对数字出版的未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装帧艺术;封面设计;设计探讨;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TB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075-02
  
  2007年4月,身兼演员,导演和点击率最高“博主”(博客)数职的徐静蕾在北京为自己担任主编制作的电子杂志《开啦》举行创刊仪式,独家签约的ZCOM电子杂志平台为其提供了超过3000万网友的关注,仅创刊号的广告客户就有10多家,收入达100多万――自此,一些媒体宣称,随着电子杂志的火暴,数字出版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2006年年底,我国《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出台,“积极推动现代内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在当年变成了中国新闻出版的八大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对比备受盗版冲击的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生存”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一度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国内出版业如何在网络时代的浪潮中找到适合的方向?本文欲根据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的优劣对比,对数字出版的未来做一个人化的畅想。
  1 何为“数字出版”
  目前,国内对于数字出版的定义尚不明确,比较公认的是:凡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做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
  从时间上看,数字出版物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却让人们始料未及,产业发展的范围之广已经延伸至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从早已普及的CD、VCD、DVD;到通过手机下载的彩铃、彩信以及歌手发布整张专辑;还有新兴的电子书、图书图片等,其实都属于数字化出版的范畴。换句话说,数字出版的产物在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0.15%。具体情况见下表。
  到2008年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另据《中国图书商报》统计,2008年中国出版行业数字出版利润为362亿元。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总值达795亿元,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
  2009年,徐静蕾任主编的电子杂志《开啦》点击量超过一亿,作为一本创办仅短短两年的杂志新刊,《开啦》的销售业绩着实让传统纸质刊物望尘莫及。这当中,除去徐静蕾本人的名人效应优势,网络这一范围甚广的传播媒介也是《开啦》创造数字奇迹的另一决定性因素。然而,倘若电子读物的优势当真如此明显,传统的纸质读物又为何迟迟不能退出历史舞台呢?
  2 过去与未来的碰撞
  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成本低廉。加之数字产品特有的快速查询、海量存储、方便编辑以及更加环保等特点,一时间在出版物市场风光无限。对此,甚至有人宣称:传统出版已经遭到无可匹敌的对手,未来的出版产业将不再是纸和墨的时代。
  2010年4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的居民阅读调查最终成果,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18~70周岁的居民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居民比例达24.6%,其中,有16.7%的居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有14.9%的居民接触过手机阅读;另外,有4.2%的居民使用PDA/MP4/电子词典等进行数字化阅读。同时,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居民中,有52.1%的读者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91.0%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营业规模超过750亿元,与2008年530亿元的市场规模相比增加了41.5%。
  由上述统计结果可见,数字化已经成为提升我国传统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那些飘着油墨香味的传统印刷读物对于很多有着“书本情结”的人来说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有趣的是,拥有这样情结的并不都是年龄层偏高的怀旧者,这当中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同样大有人在。以下,笔者从几个不同方面对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各自的特点做了简单对比。
  笔者认为,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无论在阅读方面还是制作方面都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各自都有十分明显的独特优势。这种先天性的区别使得它们得以在当今如此信息过剩的巨大的市场中各自生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出版的前景的确不可估量,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在目前我国的出版市场中,真正通过数字出版方式赢利的仍然只是少数。数字化出版着实应该在中国庞大的市场浪潮中寻到符合自身特点的那条船,才能得以顺利前行。针对具体的赢利点,以下是笔者个人的一些畅想。
  3 数字式未来
  既然讨论的是数字出版的未来走向,那么在如今众多的数字出版物中究竟有哪些是尚有开发潜力的蓝筹股?根据现有的市场状况,电子杂志和仅供互联网发行的电子图书是笔者较为看好的两种数字出版物。
  ――极具个性的电子杂志
  2007年,中国进入名人电子杂志元年,从徐静蕾和她的《开啦》开始,电子杂志瞬间成了时髦的新标签。一时间,电子杂志在营销方面的优势也显露无遗。与传统期刊相比,电子杂志销售周期极长,不用担心在一定时期内因销路不畅而被退回原出版单位。电子杂志上线后,既能永不撤架消失,又能随时随地下载,无形中降低了投资和制作风险。
  另外,在信息高度泛滥的今天,尽管推出电子杂志的名人已数不胜数,但事实上,在互联网世界中,名气早已不再被作为品质的评判标准,消费者对作者或出版单位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力并不会完全认同,因此,名人的电子杂志固然能凭借人气创下傲人的下载量,但这种业绩能否持续保持却还有待观瞻。反观一些国外的案例,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及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这些权威报刊的电子版中有某些内容并不依靠点击量,反而是需要读者付费才能阅读。这些付费内容同样来自一些著名的业界评论家,读者之所以愿意花钱在网上阅读,必定还是基于对这些文章在业界不可替代的分析价值的认可。
  换句话说,在这个低成本低门槛的制作平台上,提供“货真价实”的内容肯定是维持出版物长久吸引力的最主要因素。尽管目前为止,多数自主独创的电子杂志还处在艰难的探索阶段,但若能坚持保证内容上的含金量,并同时具备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的视觉效果,任何人都将有机会分得电子杂志市场的这块大奶酪。
  ――专供网络的文学读物
  印象中的网络小说是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的,1998年,互联网刚刚在内地兴起。《第一次亲密接触》由于在网络中无数次的被转载而使作者蔡智恒在一夜之间声名大噪,也就此在中国开辟了网络文学的新纪元,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感人故事在当年的青年读者中影响颇为深远。这部成名于互联网的作品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陆续出版了纸质的小说读本,并继而被拍成电影,这也大概就是网络出版物的衍生品最初的附加价值体现。
  如今,运用网络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早已不是新鲜的方式。相对而言,仅供互联网出版的电子小说在市场中却还是比较小众的领域,这种不贪图数量的发行方式反而十分迎合如今要求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笔者认为,此类出版物尽管受众范围小,但其相对较强的针对性也恰恰构成了其独特的优势。由于成本低廉,优质的网络读物将非常适宜推广小众文学,以及打造新人作家。在此基础上,这类数字出版物在组织宣传活动,制造视频,音频的授权等衍生产品方面也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传统纸质媒体和数字出版物之间本无多少矛盾可言。在如今浩瀚庞杂的网络资源市场中,只要寻到符合目标受众的产品,有针对性的对发行渠道和销售方式进行重新构建,数字出版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十分不俗的表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8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