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传播鸿沟及其传播思维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当下这种互联网传播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较之以往出现了更加深刻的变革,在传统媒介时代出现的技术问题被互联网解决后又引发了新的变化,人类渴望及时交流而又刻意的疏远真实交流,在这种双向矛盾中传播鸿沟不断扩大。文章通过对“传播鸿沟”以及当下的传播思维等进行分析,探究在网络时代下半场交流弥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网络时代 传播鸿沟 传播思维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种打破以往传播模式的媒介使得人类思维中最固有的时空界限被无情打破。伊尼斯在其经典著作《传播的偏向》中认为,传播与传播媒介都有偏向性,这种偏向“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这种单向的倚重出现了逻辑上的冲突,其传播偏向到底是什么?互联网作为一种时空并行的双偏向媒介,是否使得原有的“传播的偏向”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传播思维将受到新媒介技术的巨大挑战,而依靠互联网所构建的新的传播交流思维也在寻找着新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鸿沟及其表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之间的交流工具变得更加丰富,单一的口传媒介与书面媒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与需求,人们更渴望便捷与即时的交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各类聊天工具应运而生,于是聊天软件开始从文字的模式向着语音与视频的模式转换,电脑端技术开始向着移动端转换。在这种看似越来越贴近真实面谈的情景中,交流的质量开始下降,信息传播的鸿沟开始逐渐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转移,并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传播鸿沟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泛化的交流鸿沟,这种鸿沟在网络时代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口传形式的回归并未带来思想交流的深入。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将网络端带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各种交流工具的上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进行交流与联系,但是无论是起初的QQ还是后来的微信等及时交流工具,都无法达到面谈交流的效力。所谓的语音聊天看似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但这仅仅是虚拟世界所营造的幻象,大量的无效信息随着交流与传播充斥到网络环境当中。
其次,文字交流仍然处于优势地位。“容器人”是在大众传播媒介下,基于电视所提出的调查与结论,“容器人”的观点认为现代人的内心像一个罐装的容器,他们渴望摆脱孤独,所以积极的与人进行交往,但是又害怕真正有人深入自己的内心去了解自己。这种看似主动的被动导致众多现代人活在虚拟的幻象之中,他们在聊天时喜欢打字,在交流时更喜欢文字的交流,他们不希望有自己真实痕迹的东西暴露在他人面前。这个虚拟世界比真实的生活显得更加繁荣,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一个人可以变成多个人,交流的伦理与规则不必遵循现实社会。然而,这种虚拟的胜利对于现实社会来说却是传播鸿沟的不断加大,交流思维真实性的倒退。
最后,技术的传播胜过思想的交流。进入网络时代,媒介技术较之以往有了巨大的飞跃,大量的技术被应用到信息传播领域中,如智能交流、综艺演绎、声光特效等。这种技术为中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现代人在生活中过分依赖媒介,形成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媒介依存症”,主要体现在人们喜欢流连在技术制造的传播领域中。这种对媒介的依赖,并不是对交流与思想的依赖。而是一种对技术和对已经固化的模式的依赖,例如近些年来各大电视台为提高收视率,纷纷推出综艺节目,表面上来看,综艺节目在我国受到热烈的欢迎,是大量受众娱乐需要被满足的结果,而从本质上讲,大量的综艺节目都是模式的相互效仿,其内涵也可以总结为明星站台、娱乐化氛围、假象竞技、情景叙事。在这种技术制造的媒介环境中,大量受众沉浸其中形成依赖,一个技术打造的时代正在蚕食思想交流最后的领地。
网络时代的传播偏向
根据伊尼斯的观点,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或有利于空间观念。①这种对于“时空”的观念,早在口语传播的时代就有了明确的分类与定义,普遍上认为,文字与口语隶属于不同的时空,且这两个时空不能同时存在和并进。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媒介引入了一个新的理念——撕裂时空,这种思维理念将时空进行了有机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虚化的时间与虚化的空间,所谓虚化的时间是将“此时此地的我”与“彼时比地的我”联系起来,这种联系类似于生者幻想之间的交流。而虚化的空间则需要以虚化的时间作为依托,主要将“实地在场”与“可见但缺场”进行统一,不再以肉体的到场为区分空间的标准,这种虚化的时间与虚化的空间使得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与交互量大面积延展。就像美国社会学家赵山言认为的一样:“撕裂时空”将“此时此地的我”与远距离的现场连接起来。这种连接不再受到人们日常所公认的时空的限制。
从“撕裂时空”的理念来看,单纯的使用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对网络媒介进行衡量已经成为不可能,互联网使得时空的边界完全消失,信息的海洋已经完全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淹没。这种像空气般无处不在的信息传递方式更趋向于个体偏向,这种个体偏向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某一个有共同属性的团体,还可以是某一种氛围、某一种情景……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与空间都在无形中达到自身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的焦点是人,是受众本体。因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交流与传播的终点都是以传者和被接受者为起点与终点的。由此可看出,无论是在那个时代,媒介的平衡点都是人,都是以思维交流为最佳状态。在现代“撕裂时空”之下,以受众本体为主体的媒介平衡点更为突出,因为现代媒介造就了一种呼吸式受众体验,就连现代生活的空气中都布满了各种信息碎片,而随处可见的信息被随时到来的受众在似随机非随机中接受或发送,其他的一切都已经被去除,只剩下受众自身在收发信息进行交流。
下半场的传播思维分析
當下的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的模式,移动互联终端已经成为网络新的媒介载体,信息交流大量转向移动媒介。而在下半场的网络信息交流中,传播思维也较之传统媒介时代与上半场网络媒介有了新的变化与区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下半场与传统媒介的传播思维比较。在传统媒介时代,以广播、电视、纸媒为主的几大传播媒介占据市场主流。而这类媒介的兴起使得人类的交流与传播与早期有了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互动交流的缺失,单向传播的绝对胜利。网络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介垄断下的单向输出,其为交流的复苏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网络发展到今天,下半场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显,人类的交流由于网络下半场所提供的大数据分析、个性化筛选、移动端交流工具而趋向于对话交流状态。这种对话似的交流状态不再直接抓住人的头脑,不再掠夺人们思考、交流、对话的时间与讨论的自由。相反,它给了普通大众一个思辨与直面交流本质的机会,也让广大受众从被动接受中脱离出来,重新走向主动交流。
二、下半场与上半场网络媒介传播思维比较。下半场网络媒介的交流与上半场相比较起来主要有以下新的特征——信息的搜寻与交流模式由“人搜集信息”转向“信息搜集人”,由“人找寻可能的交流”转向“交流找寻合适的人”。这种以人为交流中心的趋势已经诞生并且逐渐向着成熟化迈进,而交流已经超越了人形态的本身,向着广阔的外在空间发散。以广告业为例,精准营销与大数据分析营销近年来成为热点,其原因主要是进入网络下半场之后,大量的信息呈现低密度、去中心化,分散传播效率低的状况,原先集中化、高密度的电脑端营销可能已经变得不再高效。各大网络电商也将自己的营销模式向着分析消费者转化,通过对消费者的筛选与定位将自己的广告植入到消费者生活的各个领域。微信广告投放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它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爱好、浏览情况将不同的广告植入受众所使用的微信朋友圈中,且受众可以像平时浏览家人同事的朋友圈一样在下面点赞评论,极大地增加广告宣传力度和与受众之间的交流。由此可见,这种“信息搜集人”的传播在网络时代的下半场思维中越来越突出。
三、下半场传播思维特征。首先,在这个移动互联占据主流的时代,每个受众都成为移动终端的一个结点,而每个节点都会被大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所谓大数据,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整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继续解决问题提供答案。”②这种量化的交流模式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传播与对话的混合体,传播主要是通过搜集大数据,而对话主要是个性化的终端,两者相互结合,制造一种既可以覆盖广泛,又能进行个体交流的传播思维。大数据和个性化无论是哪一方都无法离开对方的辅助,个性化只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才能进行整理和应用,而大数据只有以个性化为重点才有其自身的生存与使用价值,所以在这种新的传播体系之下,移动端网络的思维特征更加立体化与复合化。
其次,虚拟与真实在下半场传播思维中已经合二为一。虚拟在早期传播思维中被认为是一种仿真或拟向,或者说是一种“超真实”。反观现在的移动互联时代,所谓的虚拟传播与真实传播已不再区分,以真人表情包為例,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表情与真实的行为动作进行拍摄,通过网络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形成自定义表情包,之后就可以随时在与他人的聊天交流中进行使用。这种虚拟的方式究其本体是以真实为基础的,以真实的人类实体为基础,传递的信息与情感也是人们希望传递出的效果。而将其应用于移动端在线直播,其所依托的传播交流模型则是虚拟的,但这种虚拟并不影响受众真实的体验。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的下半场,虚拟与真实融合更加紧密,其通过移动端进行传播,且其自身在不断创造新的意义与可能。
四、技术与心灵的弥合。“技术制胜”“技术决定论”在当下似乎成为网络时代的代名词,而“心灵的交流”“个性化创造”也是网络时代最为突出的特征。在早期的传播思想中,技术与心灵似乎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因为在技术控制之下的传统媒介没有思想、没有心灵的真实。进入网络时代后,技术与心灵的弥合似乎出现了一种新的可能,那就是通过技术唤醒真实的传播思维与意识,将技术作为上层结构,在其中间填入思想的内涵与心灵的真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媒介中技术与心灵的弥合就是要做到双向的平衡与超越,但这种平衡在目前来看并不能同时达到技术与心灵的巅峰,其目前能做到的最佳就是在可能中寻求两者最佳的平衡。
结语
网络时代的传播是一种工具与思维的双向传播,这种传播连接的是整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所面对的传播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同过去与未来相对应,无论传播鸿沟还是传播可能都在一个信息创造的深度海洋里进行最终的设定,实际上,网络时代即将创造一个新的文明征程。(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注释:①[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 涛 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7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