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之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昌国 商小琴
[摘 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主课堂,是学校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主渠道。本文就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和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34-03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作为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实训”环节,起着非常重要又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部早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2010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下大力气加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与特征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高职领域里一般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以往传统的消耗性的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有企业的参与,以校企合作为前提,应该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制作出一定的“产品”(即作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实训室亦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能力,也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
就以上两种观点而言,笔者还是倾向于前者。因为实训基地只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且它所设置、开展的一系列实训教学项目,完全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做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内涵为: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政府、行业的指导下,与企业实行紧密结合,全面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学生技术应用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教学基地。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师生创造真实的职业情境,还可以利用基地创造的经济效益,改善基地建设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变消耗性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实训基地的运行可持续发展。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彻底转变了传统实训室单一教学的状况,使得教学与生产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以下特征:
(1)建设主体具有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或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共享,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达到校企双赢;基地建设的筹资方式多样化就是除了学校自有资金外,还应有政府、行业、企业与社会的支持和投入。
(2)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开放性)。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设备的先进性完全一致或比之较优,完全满足产品的需要。设备技术含量先进,既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又有利于学生熟悉先进的生产设备,日后走出校门,能够快速与职业岗位对接。
(3)专业辐射面广。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其具有生产经营功能,因此,涉及多个专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能够为多种专业教学服务。
(4)工作任务的真实性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生产性实训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训教学与产品加工实训室过程合一,从而在实训中能生产出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基地的造血功能,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
(5)实训基地功能的多样化。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有产品加工的生产功能,又有技能训练的教学功能,还具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还可以承担产品升级、新品研制、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的任务,成为区域内新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和推广中心。
(6)管理模式的企业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情境引入了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生产性”为主要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具体体现在: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强大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给学生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能为深化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只有依托实训基地,才能深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才能广泛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法,才能以实际的工作要求组织教学,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来进行教学。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生产)过程,也是锤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在基地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来制订基地建设方案、确定功能设置、研制和选配设备、安装和调试设备等过程,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及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更多的案例,使教学更生动、目标更具体、效果更明显;另一方面也使教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强化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了产教研结合能力,满足教师更新知识的需要,提升教师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重要载体。功能完善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营造全真的生产环境,使学生在大量“做”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大量的“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兴趣。在基地学生可参与真实的产品加工、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现代生产管理能力。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吸引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实训基地具备先进生产性设备、生产功能和技术服务内涵,才有可能吸引企业让学校参与其产品生产、培训员工、技术攻关、共同研发等过程。因为有了企业的参与,学校与企业才能形成互惠双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3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1)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大实训教学硬件的投入,教学设备基本上从以往单一的验证性、模拟型设备,更新提升到现在具有大量的真实的生产性实训设备。也就是说,从实训设备的数量、精度、技术和配套程度以及实训室的布局、环境等来讲,大多数实训情景均已具备了企业生产加工的能力。
(2)高职院校竭力寻求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了开放式办学。学校通过“订单式”培养的形式,为企业“量身定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得到“企业式”的锻炼与熏陶,早已视自己为员工、视教师为师傅、视实训工位为生产岗位、视作业为产品,不仅在技能上与企业职业岗位实现了对接,而且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上也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越来越认可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水平与效果。企业愿意将设备、仪器、企业文化等资源引入学校,积极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也乐意将一些项目、产品“转移”至学校完成。所有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高职院校将理实一体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不仅在设备购置、更新换代上投入很大,而且在实践教学上的耗费也越来越多。因此,学校将纯消耗性实训转化为生产性实训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作为越来越主动。一方面,生产性实训既培养了一批批高技能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另一方面,实训基地实行教学与生产二者合一,改变了以往靠“输血”运转的现象,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这种功能的具备,有助于实训基地的良性循环和长足发展。
(4)生产线搬到学校,把产品放到实训基地生产制造,企业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利好”。其一,企业与高校联姻,在高校设有生产基地,能够极大地提升自身形象。其二,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教师运用其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为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智库的支撑。其三,企业降低了引进和培养优秀员工的成本。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日常教学“生产”中,企业能够直接发现一些可塑造成为企业生产中坚的“好料”,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
院校往往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产业经济特色和规模,在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两种模式:
(1)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的生产与实训一体的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企业为主的组织生产的同时,完成学生实训,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如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及评价的全过程,赞助部分生产实训设备支持学校教学。学校相应组织以企业命名的专业班级,开展“订单式”培养。此外,企业还可资助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准员工”发奋学习,培养其忠诚企业的品质与精神。
(2)学校主导模式
学校主导模式,即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学校为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学校利用实训基地设备和专业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在完成生产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实训教学。具体来说又分三种:一是“筑巢引凤”、“来料加工”型,学校主动承接企业产品的加工任务,组织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实现“教学做”一体;二是“技术推广”“孵化”型,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指导学生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与实习或毕业设计相结合,并推广应用其技术研究成果;再者就是学校开辟校内创业基地,鼓励和资助教师、学生在校创业,创办的工厂或公司同时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有计划地接受学生实训。
5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必要又可行,得到了企业、学校及社会的认可,并且在建设与运行上,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然而,在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目前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1)存在的问题
①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数量和教学容量不足。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训条件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比相对滞后,成为制约高职人才质量的突出问题。受学校人财物力的制约,改造或新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数量有限;而且,单个基地的教学规模有限,同时接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的人数有限。②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激励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在校企工学结合上,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同时,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规范尚未健全。③基地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学校以教学、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而企业则是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由于学校与企业在目标上的差异,影响了校内生产性基地功能的发挥。在实训(生产)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实训产品的选择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再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发挥不力,影响了基地的社会效益。④基地的实践教学水平尚待提高。基地开展的实训产品项目,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引进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重视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时间和耗材的控制,而忽视了生产前的任务分析、设备和原材料备选方案的论证;过于顾虑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另外,实训指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偏低,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补充和提高。
(2)对于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①政府应强化对高职教育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注意维护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的利益诉求,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②学校要紧跟市场和社会需求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创造性地探索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新渠道、新模式。要拓展基地的功能,以现代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双赢,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③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发挥其职能作用,强推校企间的战略性合作。要发挥院校的人才优势,主动参与企业的工艺改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校企和校校间的深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依存共生关系,指导职业院校以经济、科技为先导,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
6 结 论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实现校企合作互补共赢的载体,更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为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一定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彰显其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作者简介]王昌国,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商小琴,南通职业大学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9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