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金梁

  摘要: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关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枝独秀,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选择了适合国情的特色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正是由大量企业主体和单位组织的具体实践、鲜活创造来实施和实现的,我国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支撑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企业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其特殊的成长历程是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代表和典范,其成长道路镌刻着中国特色模式的烙印。本文通过对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考察,深刻体会国家对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回顾历史,梳理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选择,为我国能源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借鉴和方法。
  关键词: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内涵
  中图分类号:F426.22;F205
  
  我国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能源形势息息相关。当前国家能源形势十分严峻,这是能源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持续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能源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闫海成,2006)。到上世纪末,我国从长期以来的能源供应短缺转到了供需基本平衡,甚至还出现了短暂的供大于求现象。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在2020年我国需要一次能源32亿吨标准煤以上,能源消费比2000年增长2.5倍多。能源问题不仅演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成了令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的能源消费水平和国内生产水平均攀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能源行业的一些主要领域的发展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发展速度上均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已处在了一个能源事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一、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水平和供应能力处于历史新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相应的,我国总的能源消费水平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面对高速增长的需求,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也在超乎寻常的快速增长。此外,水电、核电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替代能源的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
  能源消费和供应结构优化波浪式推进。长期以来,尽管我国能源供需多次出现失衡状况,但总体上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还是朝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高,石油,天然气等所占比重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终端能源消费需求中对优质能源的需求增长明显加快,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总之,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供应结构的优质化进程不仅进展缓慢,中间还出现了倒退现象。但是也应看到,由于能源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多元化,一些新兴的能源技术和产业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同时,随着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能源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正在向优质化方向加速调整。因此,今后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大进展。
  利用国际资源取得进展,进口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十五”期间,我国累计进口石油资源 5.14 亿吨,年均在 1 亿吨以上,2009年进口原油接近2亿吨。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友好国家,对我国当前和今后进口大量国际油气资源的事实和前景已经开始接受。我国作为油气资源进口大国的地位初步确立。
  能源外交初见成效,国际能源安全环境得到改善。“十一五”以来,我国进一步明确了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开发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通过和平途径发展壮大自己的对外能源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加强了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相关国家的合作,加强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加强了与东盟 10 国和在“东盟 10+3”框架下与韩国和日本的区域能源合作。同时,也加强了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特别是美国,欧盟的能源战略对话与合作,有效地抵制和弱化了国际上“中国能源威胁论”对我国不利影响,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了我国在国际能源安全方面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产量呈逐渐递减趋势,加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多。2003年达到9112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近期数据显示,2009 年中国原油产量1.89亿吨,净进口原油1.99亿吨。据此测算,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1.3%,已经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作为一个经济规模还在增强的新兴大国,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还将不断上升,据2009年年中发布的《能源蓝皮书》预测,10年后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在缺乏国际定价权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源安全也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净进口量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供给短缺、油价异常波动以及政治动荡等,势必会对我国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石油经济安全。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对经济安全形成严峻挑战。
  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为增强整体实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战略调整,形成了如埃克森莫比尔、BP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这种发展态势增强了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实力。通过战略调整,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先进技术。同时,随着WTO对能源开放承诺的逐步实施,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石油行业最主要的几家企业,如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海外市场上市,就吸引了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的入股。这就使得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丰富和完善
  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模式一枝独秀,备受关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选择了适合国情的特色发展模式。对于中国模式,在国内外都有很多方面、很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常修泽(2003)系统地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内在支撑。他认为,人类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这是一种“历史的多样性”,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相对于中国模式来讲,对于石油国企发展模式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有许多方面甚至是空白。研究石油国企发展模式,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促进能源企业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回顾石油工业所走过的创业、发展历程,我国石油国企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基础上全面起步的。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早日把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是石油国企选择发展模式的根基和灵魂,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铭刻其中的首要元素。在探索市场经济、融入国际经济、打造竞争主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和统筹企业发展、国家使命、社会责任、职工利益、股东权益等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发展模式,促进石油国企健康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石油国企同我们的国家一样,同样面临着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而且这些考验都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对于石油国企来讲,应对和战胜这些考验的任务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为繁重和迫切。在当前这一时期研究石油国企模式,对于在未来发展中如何既坚持住既有的根基和灵魂,又能够预测和应对未来挑战;既立足国情、企情实际,又顺应时代潮流,从而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历史的长远意义。
  (三)研究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低碳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机制逐渐健全,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依赖于计划的粗放型模式向依赖于市场的集约化模式转变。国家不仅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均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能源资源经济增长方式,提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同时在法律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经济法规法律,对能源行业高消耗、高污染从源头上起到了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在这一历史趋势主导下,政府管理经济的理念与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近几年来针对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产业水平升级与变迁,使高耗能产业得到抑制,而且使能源行业进入集体节能降耗减排的轨道。低碳化已是大势所趋。能源行业作为高碳行业,特别是我国能源企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是“老大难”问题,必须走“清洁化低碳化”道路。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实现低碳化的能源企业发展之路是中国能源企业战略定位的根本。
  
  二、当前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理念相对保守。目前,我国能源企业,特别是对于石油国企来讲,还没有完全从“老大”与“垄断”的角色中脱离出来,竞争意识、效益观念、环境思维、人本理念、协调思想仍然相当缺乏。具体来说:一是“重物不重人”,即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片面认为,经济好什么都好,一俊遮百丑,忽视了人的发展;二是“重近不重远”。即只重视近期的利益,不重视长远利益。出现了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现象,从而破坏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重数不重质”。即重视数字指标,不重视内在质量。过分强调数字出英雄:四是“重外不重内”。即企业过分重视外部形象的宣传,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片面追求虚名;五是“重企不重民”。即在油田的开发发展中,形成了大企业本位主义,在油田的发展上,重自我发展,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油气资源接替不足。油田老区大多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产量呈递减趋势,油田开发整体效益较低, 区内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近年勘探发现储量多为深层低渗难采储量,相当一部分在现有工艺技术手段下,开采成本较高,难采或无法开采,为无利甚至贴利区。许多老区经过多轮措施,措施增油成本较高。在油田配产与实际生产上,受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与科学开发油气资源要求相距太远, 与入世接轨、效益第一的观念相悖。个别油田在产量成本压力下,寅吃卯粮,恶性循环。
  总体效益水平较低。与国外相比,我国能源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在规模方面,世界炼油厂平均规模是567万吨/年左右,而中国炼油厂平均规模仅为238万吨/年左右;在生产能力方面,全世界共有755家炼油厂,平均原油年加工能力为531万吨,中国的炼化企业规模不大,国内炼油企业平均加工能力仅为363万吨/年;在成本方面,国外大公司的成品油吨油加工费用平均为155元,我国吨油平均加工费比国外高出45%;在销售收入方面,2009年中国石油净利润1033亿元,但是社会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这个利润;在结构方面,基本上是石油和石化产业为主,第三产业规模小,而且产品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多,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低,因而,造成总量供过于求而高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全球石油工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靠高投入拉动增长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带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在地震、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石油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一是研发能力不强。目前,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在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5%~1.0%,有的行业甚至更低,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10%;三是科技加工水平较低。目前,中国国内原油加工深度不够,重油率偏高,大量化工原料被当作燃料烧掉,资源浪费严重。国际先进水平原油加工损失率一般在0.5%以下,轻质油收率平均在70%以上,而国内原油加工损失率均在1%以上,轻质油收率平均为65.5%;科技水平滞后。
  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我国石油工业体制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有石油工业的所有制经济成份中,国有经济成份比重偏大,机制转换速度慢,很多企业还缺少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仍然是能进不能出,职工分配制度激励作用还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存在“大锅饭”;在资本运营和业务组合方面仍然依靠企业内部的“行政”手段,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体制方面,上下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机构臃肿,冗员过多,经营管理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监督约束,费用开支失控。
  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石油资源的独特特征和石油工业的自然垄断性质,要求石油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7左右。而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比例则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拥有石油采掘业(上游)与石油炼制和化工业(中下游),中石油主要是上游业务,中石化主要是中下游业务和东部地区,而中海油则专门经营海域石油的采掘和运输。
  国际化特征不明显。跨国石油公司从企业产业的开始就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使产业链的延伸到世界各地。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石油、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尽管中国石油企业早就提出来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实行的是只注重产业链的上游而忽视中下游的战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过去只是充当“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将国际石油市场中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这种战略的实施尽管有满足国内原油需求方面的考虑,但这种发展战略不仅使原油运输由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进口通道过于单一和进口通道受美国等敌对势力控制面临着极大的危险,而且还使国内石油安全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

  高层次人才缺乏。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人才队伍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人事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我国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两方面的人才: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通外语的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二是缺乏专业熟练的技术人才。
  缺乏应对国际政治等非商业性因素的能力。当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受政治因素影响极大,世界油气市场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世界上有潜力的大项目和有增长潜力的油气区多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所垄断。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中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行为常被资源国、竞争对手和国际财团所排斥。复杂的石油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袭击、经济制裁等国际环境,将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非商业性压力。而我国能源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很难完全排除这些政治性和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
  
  三、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内涵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民收入及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了资源的衰竭,如此下去资源和环境将难以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石油资源来说,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加重大,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国防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持续发展对于能源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了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要考虑后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对于企业来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企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能源企业来讲,可持续发展内涵是:用不断创新的技术,清洁、经济、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国内石油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保持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石油需求的安全供给。其核心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国内国外石油资源,保障石油长期安全供应。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地利用国内石油资源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后代人在替代能源将其完全替代之前对石油的基本需求;既要考虑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又要保持对环境的保护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又要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一)实现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1.国际化经营理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是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企业必须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但中国石油企业的突出问题是走出去的实力弱,开拓国际市场的本领小、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差。经营观念保守,为了盈利使资本最大限度地增值,对一些生疏的领域不敢涉足。因此,当前我国能源企业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调整经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理念,在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方面提升国际经营的战略,使企业国际化。
  2.全球化生产经营理念。当前,我国能源企业要实行走出去战略,打造国际化企业,必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布局。能源企业在企业生产的空间谋划上,必须立足世界市场,以世界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企业作为综合主体、生产主体、勘探开发主体、投资主体等,企业产品、服务、信息及各类生产要素的交换,不仅在国内市场进行,更主要的是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换的内容也应从单纯的石油商品扩展到技术、人才、资本、服务、劳务、信息各领域。企业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不仅拓宽了企业生产经营空间,开辟国际市场,使生产、组织、技术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科技创新理念。实力的竞争根本在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否拥有技术优势,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能源企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智力资源、科技研发力量,把引进与创新、竞争与合作相结合,集智攻关,合作攻关。创新科研机制,对于一些重大的科技项目,可以联合国外力量,由多家企业、科研单位、跨国公司共同研究开发,共享知识产权。
  4.保护环境理念。能源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有环境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为我们自己和子孙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更意味着可以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企业。我国石油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必须强化环境意识,注重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环境战略咨询组,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行为规范的尺度,提出过三点新的战略性原则意见:即今后所有各类标准的制定都要考虑环境的概念,更好地满足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今后环境的管理实质上就是标准的执行;新一代的标准必须考虑环境效益,重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防止能源耗竭和生态破坏。我国企业整体的环保意识较差,忽视环保形象的塑造,其产品在环境意识较强的国家就会失去竞争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企业的环保形象,建立起规范的环境标志制度。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体现了一种文化,企业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强化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它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科技创新,强化石油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文化观念,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更加重视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对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加大节能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落实节能措施,确保节能减排。要坚持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并重,按照科学开发、分期实施、综合治理、控制外排、精细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分解指标,细化方案,强化运行,确保清洁生产。要继续抓好油泥砂、作业废液以及生活污水的治理,强化水体污染防控,努力打造绿色生态能源企业(波思.斯蒂芬,2003)。
  5.企业文化理念。文化是企业的发展之魂。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生产实践所形成的,为企业全体成员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时代,文化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制胜的灵魂。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发展优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献身”。这一精神形成于大庆会战时期,体现了石油行业,特别是大庆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为大庆油田建设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矛盾很多,如资源接替、储采失衡的问题、企业的生存危机意识不强等。企业文化建设要针对这些问题,树立全球意识、危机意识、环境意识,培育危机文化和生态文化、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开放的石油企业文化。通过对各国文化差异的了解、借鉴和融合,不断发展我国的石油企业文化,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最终以文化制胜,实现我国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主要内涵
  1.石油的持续安全供给。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是我国能源企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既然石油的安全供给事关国家的兴衰,那么石油的安全供给就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在我们努力保障我国当代石油安全供给的时候,也应当为我们的后代着想,在石油被替代能源替代之前,为他们满足其发展所需的石油供给留有余地。这就要求我国能源企业要更加科学地开采石油资源,合理配置国内外两种石油资源,国内石油资源开发以满足国内石油安全供给的最低限度为条件,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以适当减缓国内资源的开发速度,保持国内石油供给的持续稳定。
  2.石油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石油的安全供给需要石油企业既不断地生产石油,又确保在生产、储运和销售过程中保护环境,即在石油供应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到“双安全”。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拥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保障石油的持续安全供给和员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比较优势而言,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油气生产成本也是相差较大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低成本的石油资源就成为石油企业的主要目标。国内石油企业应适当放弃国内高成本、低效益或无效益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追求最大利润,为国民经济发展多做贡献,这样才有利于保持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石油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石油资源是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石油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有其自身的开发规律,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将导致石油资源的枯竭。保护石油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石油资源,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采用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尽可能地延续石油枯竭的时间,同时把石油资源利用到其他资源难以替代的最佳用途(例如运输燃料和石化原料)上,才能保持国内石油的供给持续维持在石油安全供给的最低界限之上,延长子孙后代享有石油安全的时间。
  
  参考文献
  波思.斯蒂芬.战略管理:跨部门互动的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常修泽.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M].前线,2003,(9).
  国家能源战略课题组.国家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N].中国经济时报.2003-11-10.
  闫海成.论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编辑:何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79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