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梅兰

  [摘 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7年我国三大产业19个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DEA有效性评价,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对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的资源配置条件下,我国的第一产业资源配置是有效的,第二产业资源配置基本有效,而第三产业则存在严重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员和资金配备过剩、科技投入不足和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等。如何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有效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数据包络分析(DEA)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25-04
  
  1 前 言
  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们都进行了大量且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但是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来对产业结构调整作出实证分析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优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息息相关,在生产日趋专业化的今天,资源配置效率也将日益成为生产控制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资源配置的效率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作支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各行业的资源配置发生变化,如何有效地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基础上,对我国三大产业各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提出调整建议。
  2 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
  2.1 资源配置效率
  所谓资源配置,是从西方经济学中资源的稀缺性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指的是在各种资源数量既定的情况下,人们把有限的社会资源按照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依据一定的社会规则或分配机制,分派给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以及不同的生产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就生产领域来说,资源配置指的是为了保证各种商品的供求平衡,把有限的生产资源按不同的比例和组合在不同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不同的生产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除了受市场机制作用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技术水平、产品的消费需求、产业政策、地区产业结构等,其中,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发挥着主导作用,生产者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积极有效地寻求实现本部门最大利润的生产方式,进而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和分析,本文主要从生产角度进行探索研究。在社会产品的生产上,资源配置有效是指在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作用下,实现生产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最合理分配,结合生产活动的合理组织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资源的综合效用,获得全社会的产出最大化和生产者利益的最大化。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地域要素禀赋、生产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规模效应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实际的资源配置与有效的资源配置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进而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便浮现出来,使得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兼具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在经济活动中,各个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都有着广泛而复杂的经济技术联系。产业结构从量的方面来看,可以表示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等;从质的方面来看,它可以表示为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等在各产业的分布情况,包括加工深浅度、附加值高低、资本密集度、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对于任何经济体来说,产业结构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都极为密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体现。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的进步。对一个经济体来说,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之对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一直都是生产者和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
  2.3 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般来说,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资源在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以及不同的生产群体之间进行的初始配置,形成该时期的产业结构,而资源在继初始配置之后在各部门、行业、地区和生产群体之间的流动和重组则会导致资源的再配置,作用于产业的再生产,进一步,后续期中的产业结构也会相应调整。可以说,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分别是由资源的初始配置和再配置决定的。从长期来看,资源配置调节着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随资源配置的调整而变化;短期内,资源总量有限,而产业结构相对稳定,资源在各领域的配置则会应社会生产需要而进行相应调整,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产业结构也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
  3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概述
  3.1 概念及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于1978年提出,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输入)和多指标产出(输出),对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即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方法,其中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定义为该单元的多指标输出的加权和与多指标输入的加权和之比。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为: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可以通过调整现有的投入水平,改变资源在决策单元之间的配置可使资源配置效率在总体上达到最优。接下来将用上述模型来分析我国2007年三大产业各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
  4 我国三大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决策单元的选取
  本文采用我国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19个主要行业(见表2)作为研究的决策单元建立模型: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交互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源、产业政策、技术水平和国际经济因素等。从生产角度来说,资源配置主要指的是人力、资本、科技投入等在各部门、行业、地区和生产群体之间的分配组合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在对输入和输出指标的选取中,本文选取了以下指标体系(见表3)来对我国的行业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1)对于决策单元DMU3,即制造业来说,影响其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在于职工工资和R&D经费支出相对偏低,而固定投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则相对偏高。就实际情况来说,目前我国的制造业的生产还多为加工和制造,要赶上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发展速度,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含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是很有必要且必须的。
  (2)对于决策单元DMU4,即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来说,影响其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生产要素投入量普遍过高,特别是其固定资产投资额投资过快,有效需求量仅为实际投入量的0.0844倍,即实际的投入量达到了有效需求量的10倍以上,但由于其规模效率有限,过高的投资却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效产出,从而影响了行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3)对于决策单元DMU6,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来说,其过高的固定投资(实际投入量是有效投入量的2.78倍)表明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相关行业的发展,但这个行业的R&D经费支出过低,职工人数和职工平均工资也有待提高,以保障后续更好地发展。
  (4)对于决策单元DMU7,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来说,分析结果显示该行业的各项投入指标均过高,基本上达到了有效投入量的2倍及以上,其中,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一项最为明显,实际投入量为有效投入量的2.8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这个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它的发展不仅走在时代的前沿更是带动着整个国民经济向前发展,在整个经济运行中也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行业的发展壮大是亟须高新技术和庞大的发展资金支持的,从各项输出指标的分析来看,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将是未来此行业的发展方向。
  (5)对于决策单元DMU11,即房地产业来说,影响其资源配置效率的原因在于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偏低,固定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相对偏高。近年来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带来了这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房价居高不下也成了近年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分析中显示的职工人数和职工工资偏低,实则是相对人数和相对工资的偏低。人员和工资的配备在这个行业内是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的,工资水平高的高级管理人才相对人数少,而大量从事基建工作的体力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却都是过低的。考虑到这部分体力劳动者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若能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也能更好地解决现在国家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
  (6)对于决策单元DMU12,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来说,也存在资源配置非有效的问题。模型输出结果表明,这个行业无论在人力、物力还有财力的投入上都是相对偏高的,普遍为有效投入量的1.09~1.13倍。
  (7)对于决策单元DMU13,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来说,其投入的生产资源配置是基本有效的,从生产可能性层面来分析,这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是位于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的,即各项投入达到了投入产出效率,但投入资源过量。如果在保持其生产效率不变的前提下,适当的控制生产资源的投入量,则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8)对于决策单元DMU14,即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来说,其资源配置效率在此次分析中是最低的,从模型输出的结果指标可以看到,这个行业的各项资源投入都特别高,特别是固定资产投入项,实际投入量更是达到了有效投入量的100倍以上,其余各项实际投入量与有效投入量的比值也均在9倍以上。结合现实情况考虑,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的发展建设关系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其主要职能是服务于民,行业的主要产品是各类公共物品,并不以赢利为目的,因而导致了模型分析结果中这个行业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9)对于决策单元DMU18,即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物质文化的繁荣带动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个行业也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其人员、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都过高,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了人员和资金配备过剩的问题。
  4.4 三大产业资源配置平均效率
  由表4可以得到我国三大产业的平均资源配置效率情况:第一产业为1,第二产业为0.9319,而第三产业则为0.7182。可以说,在整体上,我国第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的,第二产业其次,第三产业的资源配置平均效率最低。
  5 结 论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为“二、一、三”型,即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的排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要做到协调各个产业的合理发展,就要在保持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合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切实有效地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第二产业诸行业中,采矿业和建筑业均实现了资源配置有效,而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发展仍有待促进,对于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仍需加大研发投入、控制资金流向和提高人才配备,着力提高行业的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效率;对于第三产业来说,目前我国还处于不发达阶段,但其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由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行业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人员和资金配备过剩、科技含量有待提升和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等方面。
  具体说来,主要可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鼓励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用科技提高整个行业投入产出效率,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进行一定的调控和监管,打击各种利用楼市来进行投机的行为,提高基层劳动者的福利待遇,保障国民的实际利益。目前,国家在这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三,对于各类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来说,它们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其发展质量却亟待提高,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人员和资金配备盲目过剩的问题,防止资源的铺张浪费,避免因盲目扩张而影响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为了把有限的资源配备到最能发挥其效用的位置上去,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间,产业结构也在进行着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进一步适应了社会对产品的各种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国民行业的某些方面,资源的配置还处于非有效层面上,依然存在着资源浪费和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向新的历史阶段的迈进,产业结构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这需要我们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之路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何大安.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J].当代经济科学,1994(5).
  [2]孙巍,盖国凤.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测度理论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1998(3).
  [3]刘昊昕,郑昱君.基于DEA模型的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现代经济,2009,8(2).
  [4]彭育威,徐小湛,吴守宪.MATLAB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2).
  [5]魏权龄,崔宇刚.评价相对有效性的几个重要DEA模型――数据包络分析(二)[J].系统工程与理论,1989(3).
  
  [作者简介]周梅兰(1984―),女,湖南永州人,汉族,硕士(在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研究方向:微观经济计量模型与应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0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