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伟
[摘 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进低碳产业发展,要制定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重构社会价格体系,解决价格和成本障碍;明确环境产权,制定奖惩规则;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并规范市场。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能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93-02
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可以逐步减少我国能源对高碳资源的依赖,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也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战略选择。
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尽可能最小量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经济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各国寻求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变成缓解全球变暖长期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日益枯竭的不可再生型能源资源、不断上升的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价格,也将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据相当高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随着经济不断扩展,逐步减少碳排放量,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之间的旧的高度相关关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模式的革命,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应当对低碳做出相应的反应。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将受到严重挑战,出路就是发展低碳经济。这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保护资源环境,然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中仅二氧化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虽然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但是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而且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也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石化等高耗能的行业含碳量非常高。这也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在生产最好的产品的同时使碳的排放量达到最小是我们今后应该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第三,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实现低碳经济是保护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真正的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很多科技的支撑。比如,甲烷的回收利用、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储存到地下等。
3 加快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制定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制定低碳能源战略时,应突出“以我为主”,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建立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大力培育国内市场,通过打造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同时,以培育市场为核心,开展系统性的产业规划编制,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地区差别加以实施。体制机制建设进程也应纳入规划的范畴,涉及节能环保项目的规划,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应衔接配套,统筹部署。
第二,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紧制定《低碳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要及时出台相关奖罚政策,如征收碳税、征收填埋和焚烧税、征收生态税以及某些领域实行减免税收等。要改变过去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明确将低碳经济纳入政府决策者政绩的考核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应该层层签订低碳经济目标责任制,督促其行使低碳经济职能,抑制地方保护主义,重构资源的产权制度。
第三,重构社会价格体系,解决价格和成本障碍。要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驱动企业低碳经济的实现。资源的稀缺性必须通过市场供求反映为高价格,否则,企业没有压力来实施碳减排原则。因此,应取消对自然资源的价格管制,并将部分垄断级差收益当做资源的再生费用留给企业;对当前一些收费加大征收力度,大幅度提高碳排放取费标准,使企业的污染成本大幅度地提高,让企业感到切肤之痛,促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使企业在高昂的污染代价和清洁生产、循环再利用增值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自觉走低碳经济之路。
第四,明确环境产权,制定奖惩规则。明确环境产权界定范围既包括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又包括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所造成的侵权和经济损失。对产权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如空气、河流等,可以通过划分各地区一定的责任范围,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和严格法制约束,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则。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性行为导致的外部非经济性行为。
第五,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并规范市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定完善我国主导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是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发展这一新兴产业的关键之一。要抓住此次产业调整的机遇,通过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节能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帮助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合理配置,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要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倩. 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J]. 建设科技, 2010(2).
[2]叶祖达.从“低碳经济”到“低碳城市”[J].北京观察,2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0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