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 敏

  摘要:教学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主要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寻求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对服装表演专业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服装表演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服装表演专业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极其不平衡,完善的服装表演专业教育体系尚未健全,这些都制约着服装表演专业教育的发展。在这里,笔者就如何开展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思路与措施。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构件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都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改变“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进行改革,应该指出:知识是人类创造并为人所用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如果没有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相结合,就是对教育对象的忽视。
  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于对人的充分肯定,充分信任。因此,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管理,要从便于行政统一管理,转变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管理体制。由于服装表演专业教育是将学生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对于其学生个性化品质的追求,对学生的兴趣的尊重,能最广泛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强调学生的内在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奉献精神、探索精神、崇真精神、尚实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等,由此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模特的素质教育是影响其服装表演质量和后期发展潜力的隐性因素。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同一套服装,不同层次和素养的模特表演,其效果也相去甚远。有些模特把握不住各种不同风格的服装,一方面表现在展示中以不变应万变,表演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在表演中故作姿态,装“深沉”,扮“高贵”,摆“酷”,让人觉得肤浅,显现底气不足,许多模特初入道时,因为自身条件而得心应手,仅昙花一现就萎缩了,艺术生涯极其短暂,分析原因还是素质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模特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功夫不仅在腿脚上,更是在脑袋里。
  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学生比培养一个出色的技能型学生更为困难。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依赖于自身在校期间的各种活动环节,除了课堂学习、自习、实验等环节外,还要促进跨学科,跨年级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不同专业(学科)的科研、设计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组织才干和合作能力。
  
  三.个性的解放与人格的健全
  
  所谓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个性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的发展。个性心理学表明,只有个性的和谐发展,才能促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即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
  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是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是基础,个性发展是核心,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个性发展是伴随着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升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民主意识、独立意识日渐强烈。因此,教育管理更应向人性化转变。服装表演专业教育必须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服装的个性从投入设计开始,就已经具有了。服装的个性就是服装自身所具有的风格特点。它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服饰文化、人文文化、时代潮流、民俗民风、知识层次、面料生产、制作工艺等诸多因素。而模特的个性特征是由模特的气质、形貌特征及包装模特等因素组成。通常越是平庸的模特,风格越接近。国际上著名的时装模特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也就失去了感染力。但是这种个性又不可过分强调。只有将个性特征与服装的造型风格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最为理想的。
  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在服装表演专业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引导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的秉性天赋得到充分张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权利,充分理解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充分体现人为关怀,达到培养和塑造人的目的。
  
  四.求异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所谓创新能力,应当把它理解成人类创造未来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对人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品质和能力。在服装表演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意识,综合分析、评价判断等创新要素的启蒙和培养。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创新教育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开拓学生的智力储备和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而且善于在实践中将这些素质以高度综合的形式加以升华和应用,并转化为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既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创新教育中,不仅是在理念上而且是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把教师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以“导”为主,把学生从被动的“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取”为主。没有任何优秀的模特是教出来的,因为优美是发自内心的,她能被训练出来,引导出来,但不是教出来的。实现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努力追求新知,通晓创新的方法和方式,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
   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目标,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必须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努力实现传统型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五.学生生存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育是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就培养模式的主体而言,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另一部分是实践教学,二者应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却不能互相取代。服装表演专业教育更与社会市场经济紧密相连,人们对服装的追求,需要服装模特去展示,去推介。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其特点是重视书本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将实践教学看成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环节,对实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培养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言,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训练学生将理论转变为实践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而且能培养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实践教学要像课堂教学一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有相应的条件和实施方案,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得到启迪,产生智慧,迸发创新的灵感。
  在实践性教学中,导师制的实施,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模特大赛、服装设计大赛和组织策划服装表演活动的方式或结合毕业设计进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活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教学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既要全面,在结构上又要合理。作为实践环节的教师同时还必须具备很强的教学创新能力,既要有扎实的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有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较强的组织控制能力。
  学校应加强政策导向,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的投入,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和教师主动参与到实践教育中来,加强实践教育理念、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实践教育的规律。优化培养环节,规范管理,使实践教学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宽口径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必须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将为之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努力实践。
  武汉科技学院 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3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