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略论学习型组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春峰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含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及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论述,阐明了学习型组织对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学习;企业
  
  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作为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是一个宏观的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适用的范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从社会角度要建立学习型社会;从国家角度要建立学习型政府;从城市角度要建立学习型城市;从企业角度要建立学习型企业;从家庭角度要建立学习型家庭等等。
  学习型组织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诞生的一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新型经济模式。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它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在这一过程中,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怀着共同的愿景,心手相连,共同追求心灵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由真正的学习中体验工作与生命的意义,从而带来整个组织的成长与进步。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不是简单的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组织运行机制,是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的全新挑战。
  
  一、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彼得・圣吉(Peter M.Senge)认为,“在这种组织里,你不可能不学习,因为学习完全成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由“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创造力的人组成的集合或团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企业界和管理思想界,出现了研究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并逐渐风靡全球。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自于佛睿斯特在1965年写的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彼得・圣吉作为佛睿斯特的学生,就如何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继续进行了研究,并于1990年发表了其享誉世界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引起了世界管理理论界的关注与轰动。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所需的五项修炼技能。
  如果给学习型组织简单地下一个定义,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第一,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第二,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第三,善于不断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第四,“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第五,自主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第六,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例如,把销售商的反馈信息作为市场营销决策的固定组成部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作为参考;第七,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第八,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三、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给出了一整套方法,即他提出的五项修炼――“系统思考” 、“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
  修炼,是指通过学习而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而对于组织而言,修炼则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提高组织内部结构、技能对社会、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圣吉教授在10余年的研究中,成功地将系统动力学应用到企业之中。在他看来,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企业组织就像一个完整的人,其内部结构、总体思维方式和自身的素质都将影响到企业对外在变化的反应,企业组织对外在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各项技能的提高一样,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达到。
  下面以现在较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说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几个方面:
  1、建立适合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组织的粘合剂,它将整个企业用共同的精神和价值观紧紧地连成一个有机体。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企业上下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趋向,新员工在不断的融合到企业文化氛围中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使他树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
  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应该是这样的:支持并鼓励学习和创新;提倡探索、切磋、冒险和试验;允许犯错,并将错误视为学习的良机;关注全体员工的福利。
  2、建立适合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
  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它的管理层次比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要少得多。传统的管理结构层次过多,相比之下扁平化的组织更为有效。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目前的管理层次已由9层减少为4层。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除了组织结构扁平化,学习型组织还强调组织结构要弹性化,追随企业战略的变化。一旦创新战略目标确定,必须相应地对组织机构做出调整,以适应创新战略实施的要求。
  3、建立适合学习型组织的制度
  建立和完善员工自主管理机制。广大员工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着与权利相对应的责任。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其能力发挥为80%~90%;在保住饭碗不被解雇的低水平激励状态下,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由此可见,运用激励措施可以挖掘人的潜能。
  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国内外成功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重视员工的培训。因此,促进员工和企业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培训。

  建立学习型组织,领导者的角色需重新定位。圣吉教授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所专注的是更为重要的工作,领导者的新角色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设计师,是指领导者必须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而不再仅仅是设计组织结构、政策和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仆人,是指领导者必须具有实现企业共同愿望的使命感,要自觉地接受共同愿望的召唤;教师,是指领导者要把界定真实情况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要协助员工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员工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合作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学习的本身是发现错误或了解和掌握新知识,团队学习正是要利用集体的优势,通过开放型的交流,发现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认为:“集体可以做到比个人更有洞察力、更为聪明。团队的智商可以远大于个人的智商。”这就是提倡团体学习的原因。
  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真啼在于: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思考如何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或许,这才是学习型组织所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远远不止上面这些内容,学习始终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出现,才能具备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未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的企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彼得・德鲁克等:知识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58.
  [3]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J].上海三联书店,2001.47-49.
  [4]赵有生等:管理学基础[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2-26.
  [5]企业改革与管理[J].2006,9,36-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6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