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产能过剩“把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经文

  一轮经济过热之后,产能过剩渐渐浮出水面。产能过剩是一个新名词,它看似简单,可来势汹汹。把玩背后,耐人寻味。
  
  2006年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能过剩。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钢铁、水泥等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同时汽车、纺织等行业也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对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严重影响。
  
  “病症”渐显
  
  我国的产能过剩集中表现在十几个工业制造业领域。例如,钢铁行业目前生产能力大于市场实际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汽车行业目前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有800万辆。此外,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
  这种产能过剩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增幅回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底,钢材、汽车、机电类产品、建材、化工产品的价格均为负增长,分别为-17%、-7.1%、-3.8%、-2.3%、-0.1%。这种趋势在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运行中没有明显好转。二是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企业增加。2005年,钢铁行业利润增幅比2004年回落了50多个百分点。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超过60%。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近3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5%以上。三是产成品库存增加较多。2005年,钢铁行业产成品库存增长50%多。从发展趋势看,产能过剩的后果正在逐步显现,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交通运输、资源环境的矛盾就会明显加剧,经济结构不协调会更加突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呆坏账巨增会接踵而至,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将被严重破坏。
  
  “病根”何在
  
  形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主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历史包袱。产能过剩是一个新名词,其核心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研发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在这样的基础上,不可能产生多样化的发展思路和产品,这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我们把产能过剩理解为是一个新问题,就是忽视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在应对之策上,必然掉入简单化的窠臼,最终事与愿违。
  其二,国际产业分工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也为国际企业到我国投资设厂创造了良好条件。大量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外商企业主要生产高端产品,我国企业则主要为外资企业配套、提供能源动力和基础设施。这客观上推动了一些行业的超常规发展。由于我国市场体系建立不完善,运作效率低,因此客观上导致部分行业,特别是重要生产资料产业出现产能过剩。
  其三,各级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发展。政府部门仍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有些地方甚至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出于急切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紧迫感、对经济发展规律不熟悉以及追求短期政绩等原因,各级地方政府都选择通过上大项目的方式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汽车、大水泥、大乙烯、大电解铝、大焦炭遍地开花。有了大项目,就有了税源,有了就业,有了升迁的本钱。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个人的小项目也无所不在。所有这些政府推动的项目和民间自发的项目,在短期内蓬勃发展,必然造成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一言以蔽之,根本原因是政府继续在资源配置中过度干预市场运作。
  
  巧开“药方”
  
  策略一:发展产业集群。
  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在产业发展领域,就是要发展产业集群。所谓产业集群就是利用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形成一个主导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区域集中。这种产业汇聚,可以有效降低各种成本,形成强大的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构建一个产业或区位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要求微观经济主体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要求各种资源和产品可以自由流动。
  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之所以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就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之间的有序分工,各个项目独立发展,不能形成相互配合。很多省都发展汽车,并不是这些地区都有区位优势;很多省都大搞钢铁项目,也不是它们有这方面的资源禀赋。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是通过市场竞争,自然生长出一个个产业集群。有了产业集群,依靠自身的发展,就可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所以,要依靠市场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必须明确产业集群的方向,这样才真正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如果仅仅笼统强调市场的力量,就还没有找准出路。
  策略二:取消地方政府干预。
  大量产能过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的积极干预。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发展,如同一个顽症,始终难以根除。归结到一点,就是各级政府官员始终以突出短期政绩为获得升迁的唯一途径。问题的根子不在地方政府,而在中央政府的官员考核办法。目前的办法,无论是考核GDP还是绿色GDP,都没有摆脱传统的思路,于是地方政府据此创造一个个发展新战略。当中央政府批准这些发展战略时,就已经难以控制住地方政府的手脚。所以,只有地方政府完全撤出微观经济领域,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让各种性质的经济主体,自由选择发展方向。地方政府只保留社会服务和监管的职能,地方的国有资产投资和管理公司要向人大负责,不接受政府的干预。目前改革的困境在于,总是希望在保持政府对实际国有资源控制的前提下,实现政企分开。实践证明,这是走不通的。
  策略三:发展先进教育。
  从技术和人才的角度看,人才知识结构趋同,缺乏创新能力是我国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而长远的原因。我国的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严重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历经改革开放近30年,国际交流无数,但是国内的教育体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先进的人才培养不出来,国际的优秀人才引不进来,不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这些都决定了国内的产业发展缺乏核心优秀人才和大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的支撑,伟大的设想永远不会变成现实。因此,发展先进教育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建立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学校。二是要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将素质教育、学术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严格分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三是改革办学管理体制,要把学校办成学校,不要办成政府。
  此外,在科学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政府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也是问题的制造者。因此,政府必须摒弃用新的干预来解决老的干预的遗留问题的做法。真正让市场来消化。二是处理好当前经济发展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关系。产能过剩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绝不要寄希望很快就能够解决问题,过于着急,必然会导致新的问题,特别是会打破经济平稳发展的大好局面。如果大的局面被破坏了,产能过剩的调整也就丧失了基础。三是处理好标本兼治的关系。很多地方往往重视中央政府的短期指令,忽视长远的发展。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敷衍了事,只知治标,不愿治本。总是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再制造一系列的新问题。因此,必须克服这种局面,否则,一段时间以后,产能过剩又换了一个名词再次成为一个问题。
  (编辑/徐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