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梦荣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由市场因素主要是资金供求关系,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自主地确定资金价格。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体系改革已经起步,尤其是大额外币存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及票据市场利率已初步形成市场生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面临极大挑战。票据融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短期融资业务,利率敏感性强,如何选择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如何控制和管理票据融资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规范稳健发展意义重大。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更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其运行机制是:经济扩张时期,企业产出和利润上升,信贷资金需求增加,银行将安排在其他资产(央行存款、国债)的资金转而用于增加贷款投放,信贷资金供给增加。贷款发放的扩张导致利率降低,利率的降低增大了信贷资金的需求并抑制资金的供给,促使信贷市场达到新的均衡。经济收缩时期,企业的产出和利润下降,银行贷款风险加大,就会减少贷款而增加其他资产,贷款的减少推动利率的上升,从而抑制贷款需求的扩张和贷款供给的萎缩,促使信贷市场达到新的均衡水平。在利率非市场机制形成的条件下,经济扩张时期,商业银行贷款扩张并不会推动利率下降,而必然导致信贷过度扩张,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经济紧缩时期,企业利润下降,贷款违约风险加大,并不会推动利率上升,而必然导致贷款投放减少,加剧通货紧缩。
随着票据融资业务市场化运作程度愈来愈高,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更大,管理控制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的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要求更高。利率频繁波动更加剧了市场风险,票据业务市场化程度愈高,风险的转移传导越快,对资产负债业务管理难度增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尚不完全具备市场化操作经验的条件下,参与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之中,加强市场风险管理重要性日益显现。
二、货币市场与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2003年4月22日开始,中央银行近期连续发行短期中央银行票据,意在确保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形成稳定的基准利率,最终目标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存贷利率水平。票据市场利率生成机制,采取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浮动生成,转贴现利率由交易双方自主商定。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票据贴现融资在新增贷款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由于基础货币的数量和价格(即货币市场利率)是密不可分的,央行在以基础货币数量作为主要操作目标的同时,判断基础货币供求松紧情况,必然将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作为监测指标。同时,由于商业银行持久的买方市场使得资金相对过剩,通过银行信贷体系传导货币政策信号的低效率,大大衰减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公开市场操作目标要加快向货币市场利率转化。正是由于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基础货币、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使得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波动趋同货币市场主要子市场的利率变化,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途径。
在货币市场的所有子市场中,票据市场是唯一直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货币市场子市场,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再贴现是唯一能通过票据市场将货币政策意图直接传递给实体经济并实施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额度,能够有效地发挥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再贴现对象和再贴现票据的选择,能够直接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从而扩展货币政策运作空间。
三、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经营目标选择
票据融资业务具有安全性高、流动性强、收益高的特点,在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大力发展票据业务,对商业银行提高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经营效益无疑是现实而又明智的选择。商业银行通过发展票据业务,改善金融服务,并使其成为重要的资产经营手段和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商业票据融资对企业的约束力较银行贷款强,银行通过市场购买商业票据,既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也可改变资产过于单一的弊端,促进资产组合多元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营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前瞻性地进行经营组织机构创新。对中小股份制银行来说,票据业务扩大其融资能力和放款能力,也是展开综合性短期融资业务的龙头,灵活性地进行“票据拆分”、“质押开票”和“买方付息贴现”等业务产品创新。
四、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经营方式选择
票据融资业务具有专业性质和业务连接性强的特点,风险集中,营销独特,在经营动力、经营效率、专业化水平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适合实行专业、规模化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传统银行“大而全”不注重客观金融资源,盲目发展的经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变化,而需要探索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运作模式,整合结算网络、资金实力、客户资源、内部管理经验等资源,强化业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加快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步伐。
票据融资业务的经营管理专业性很强,既要防范系统经营风险,又要保持稳定收益水平,需要集中管理贴现专项资金、专业人才和经营费用等资源,再造组织机构框架体系,对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的各级管理部门及专业(专营)基层行,按照产品研发、营销推广、信息决策等框架体系,重新梳理明确职责,二线职能中心提供高效的配送支撑,一线营销中心实施灵活的推介服务。经营策略是职能中心全能化、综合化,营销中心专业化、精品化。实施票据经营主体准入制,对不具备基础管理、人才素质等条件的机构,禁止开办票据融资业务。
五、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风险管理
从我国票据市场发展来看,当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市场很不成熟,各项规则和制度不健全,法规条文不够明确具体,处罚措施未能详尽,对各种违规违法行为未能实施有效监管。由于各人的有限理性,外部环境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票据交易的当事人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就造成交易条款不完全性。由于目前票据市场风险防范仅局限于单笔业务,未涵盖系统风险,易导致企业风险向银行风险转移,个别银行风险向银行系统风险转移。风险的积聚形成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资金,成为高度脆弱的“资金链”。商业银行如何防范风险、如何设置“防火墙”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提上规范发展票据业务的日程。
随着商业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利用票据作案的频率也随之上升,作案手段也呈现花样繁多、金额较大的趋势。资料显示:2001年涉嫌伪造金融票据、违法票据承兑的犯罪案件数量达8000起,涉及金额52亿元;2002年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分行3亿元票据诈骗案、广东河源特大票据诈骗案;2003年工行河北分行定兴县支行1.7亿元票据诈骗案件;2005年贵州省最大的金融诈骗案,涉案人员利用票据套取银行资金6.7亿元。为了强化风险管理,严格规范操作,防范业务风险,确保资产质量。必须健全票据业务的事前事中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建立票据资产质量监测报告制度,实行业务营销与风险控制职责明确,规范操作前后台分离,定期监测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金融的脆弱性和金融资本的趋利性本质,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客观存在。决定实施风险管理以维护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运行安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发展与规范是票据业务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内控管理常抓不懈,确保票据业务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87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