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银行再融资并非A股地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华强

  对于2009年的银行业而言,除开天量信贷,最受人关注的词汇莫过于再融资。
  再融资,这个在2006、2007年那一波大牛市里热得烫手的题材,如今却像瘟疫一般令人避之不及,甚至遭遇口诛笔伐。
  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再融资,这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在A股市场上,银行再融资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理性看待再融资
  
  上市银行都是股市的大象,而且其再融资额度都以百亿千亿计。早在2009年11月未,关于上市银行亟需再融资补充资本金的传闻开始在市场蔓延,市场闻之反应剧烈。
  2009年11月24日,沪深两市全日成交逾4700亿元,创下历史天量的同时,沪市也创下自去年8月底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当天沪指跌3.45%,深市跌2.9%。
  银行再融资是否是股市大跌的元凶?虽然这个无法考证,但市场对巨额再融资的恐惧是显而易见的。就在上市的三家大银行工行、中行、建行“突击”向外界表示“近期没有再融资计划”后,银行板块的集体跳水立即缓和。
  不可否认,市场恐惧再融资,主要是出于对再融资是否会变成恶意圈钱行为的担忧,毕竟有过前车之鉴。曾经参与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起草的上海睿信投资公司董事长李振宁表示,2001年以前中国没有增发,全是配股,后来我们从海外引进增发,结果一增发,就有200多家上市公司要增发,增发总额竟然10倍于净资产,结果把大家吓坏了。
  有着圈钱嫌疑的再融资,肯定过不了投资者这一关。像一度计划巨额再融资的中国平安,净资产也不过300亿元,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情况下,就匆忙推出多达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显然不合时宜。
  但再融资绝不是股市的过街老鼠。证券市场有着资源配置的功能,再融资对股市而言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在湖南证监局局长杨晓嘉看来,企业再融资的行为本身没有错,不是再融资好不好,而是再融资的企业本身要有好的素质。她认为,对合理的再融资行为要给予肯定,但要防止少数质量不高的企业通过不合理方式进入市场圈钱。
  冷静思考一下,银行再融资的合理性不能一概而论,但其必然性是明摆着的,这一点投资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银行再融资不可避免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当前银行正处于一个高速扩张阶段,信贷增加以及增建分支机构对资本产生大量消耗,因此持续融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
  2009年在保增长下,银行信贷呈现井喷之势,前11个月,新增贷款9.22万亿元。
  2010年的信贷增量,尽管市场早就预期会有所减少,但也不会少到哪儿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测算认为,把2009年新开工的项目完成,2010年需要6.5万亿~7万亿左右。这其中的大部分,还是需要银行信贷来支撑的。
  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符合最新的监管要求。但令市场担忧的是,如果2010年新增信贷仍然高速,多数银行或将继续出现资本金缺口。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为了保证明年信贷能够正常投放,那么银行通过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应该说是属于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他表示,银行再融资补充资本,有利于银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对银行的风险控制、信贷发放、新业务开展以及海外并购业务,均有着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短期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容量与银行再融资需求之间显然存在矛盾。对此,证监、银监部门的博弈早就展开,银监方面希望银行再融资补充资本以提高风险抵御能力,而证监方面又不希望银行在股市的巨额再融资引发市场震荡。
  
  应该让市场决断
  
  目前看来,最终的结果,肯定不会是一边倒。即银行补充资本,既有发债,也有增发。
  而且,当银行成功再融资后,其放贷能力得到保证,这又能进一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市场对此不必过度担忧。
  既然如此,作为监管部门,保证再融资的合理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刀切地拒绝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做法既不符合已有的规则,更不符合市场化的大趋势。但市场对再融资反应如此强烈,说明在再融资的管理规范上面还有某些缺陷。
  有人担忧,由监管部门单个审批只会增加寻租的可能性,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与市场化的做法背道而驰。
  其实,能否接受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完全可以交给市场去做判断。如果投资者觉得公司再融资是圈钱,大家可以不去认购,让承销商这单生意泡汤。
  作为监管层,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严格再融资条件,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充分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和主张。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在美国,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后,要等18年后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一次;并且,只有投资者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大于其投入的资金,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
  倘若此规定属实,其条件之苛刻,足以阻止恶意的圈钱行为,还再融资一个清白之身。
  基于以上分析,再融资其实并不是A股的地雷,其困局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用问题。融资干什么,预期能获取什么样的收益,都该让投资者有最充分的了解。投资者能看到远期的回报,自然就不会用脚投票以及对再融资口诛笔伐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