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意农业发展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海峰,韩云洁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偏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面对创意时代带来的挑战,合理开发好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推动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意农业;人力资源;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33-02
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首创于台湾。目前,北京、上海、成都、大连等地均有不同程度发展,比较典型的如北京的京郊创意农业园区。当前,我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创意素质的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合理开发好农村人力资源,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农业创意人才资源,对于推动我国创意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意农业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创意农业的定义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产品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具有融合生产活动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综合效能,从而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既具有创意产业的共有属性和特征,也具有农业特色,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农业旅游开发等。
(二)创意农业的特征
一是高赢利性。创意农业属高回报性、高赢利性的朝阳产业,生产者往往以追求更高的比较利益和自我发展及智慧展现为目的,并在创意农业活动中,获得较高的利益回报。高额比较利益的存在不仅能够促使农村人口和城市创意资本自发地向创意农业转移,还能够大幅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并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比如,北京门头沟村的一对麻核桃顶级精品“狮子头”,这些长在山上的野核桃加入当地文化创意元素后,标价达到1.8万元;上海奉贤农业园生产的一篮五颜六色的小南瓜、茄子和西葫芦,色彩斑斓,命名为“缤纷年华”,使原来非常普通的瓜果、蔬菜一下子“身价百倍”,每篮价值达300多元。二是产品新颖性。创意农业生产者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地发挥自己或集体的智慧,以传统的农业资源结合特有的文化艺术、旅游设计和农业技术等创意手段,将农业资源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农业资源的文化内涵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蕴含在农业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文化型、高环保型的新“三高”产品,这是对传统农业资源进行的“二次开发”,能够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比如,用麦秸做成的梅兰竹菊图、用各种豆子做成的长城游览图,还有用蝴蝶翅膀粘成的古代四大美女肖像等,这些原本并不值钱的原材料经过农民的创意加工,都成了时尚新颖的畅销产品。三是文化艺术性。创意农业的文化艺术性就是通过农业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引领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时尚, 拓展消费空间,能够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如市场价格每只卖到80―100元的方形西瓜集营养美味、医疗保健和优质瓜皮于一身,雕刻有各式脸谱的白雪南瓜以及樱桃番茄,在南瓜上绘以京剧脸谱,将葫芦依形处理成乌龟栖息、天鹅起舞等造型等,很受中高收入消费群体的青睐。
(三)发展创意农业的意义
一是发展创意农业是农村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在从事创意农业的同时不仅解决了就业,也提高了收入,使农民得到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效益。比如,双流县三新村农民种彩色糯玉米,亩产量可达1 000公斤,纯收入每亩4 000元,是普通玉米每亩800元的整整5倍;该县的草莓经过“情人节”的创意包装,9颗就可卖到99元。这些通过借助艺术化和个性化将创意文化要素融入的生产方式能够获得高附加值和高赢利性,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创意农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并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为农业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条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全面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回报率,更将加快推进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使农村向景区转变,一产向三产转变,使农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是有利于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农民从事创意农业既可以引进城市资本和实现自我资本积累,又可以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综合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聚集,使小城镇成为农村创意农业发展的平台,形成以创意农业为核心的生产生活聚集区域,使农村成为经济的亮点和投资的兴奋点,吸纳更多的资金,从而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四是农民从事创意农业可增长文化、科技等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并能够带动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本地的农业生产上来,形成新型的农村社会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创意农业蓬勃兴起背景下,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或农产品创意不是凭空而来,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善创意的新型农民去探索。目前,我国农村很多有文化、有技术的知识型农民都进城务工去了,而留下来的农民素质整体偏低,致使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着科技和文化人才的缺乏,也面临着农业创新创意人才的缺乏。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低给他们在接受新思维、获取信息、提高文化知识、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障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而创意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新理念的运用,推崇个人或集体的文化创造力,因此,生产者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创意农业的知识和技能,也越易于从事创意农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也就更容易从创意农业中获得成功。但是欲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绝非易事。一方面,创意农业是否能够迅速发展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从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创意农业的蓬勃兴起对迅速、高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显得尤为迫切;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意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或培训,从而让他们掌握从事创意农业所必需的创意知识和能力。因此,创意农业的蓬勃发展就必然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三、为实现创意农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建立创意农业学习型组织
创意农业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和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符合创意思维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在我国农村,为了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将学习型组织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理念体现在我国创意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之中,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一方面,在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信息基础上,应该注重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业生产者开展经常性的创新创意知识培训,以此带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关农业科技、文化创意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进一步培养具有更高创意的人才,并通过合作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提高农民参与创意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多元化培训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种培训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有创意潜力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懂创意的新型农民。农村的技术培训等职业教育也不能仅局限于农业生产知识,还应当更多地关注从事创意农业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在培训中要尽可能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鼓励他们从干中学,从经验中学,从而达到提高创意知识水平和创造力的目的,造就一批知识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为发展创意农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二是采取定向、委托、实习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开展以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为主的内容,和以经营管理为主的外贸知识、语言能力、市场拓展等内容的专业培训以及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主的技术知识等内容的技能培训。三是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资源与创建新的创意学校并重。一方面,要加快创意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做好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如利用好原有的职业中学、职业技校等,通过短期的创意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创意农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尽快创建创意学校,从文化艺术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创意理论教育三个环节同时入手,将农民的整体创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三)启动百万创意农民培训计划,推进创意农业典型示范项目
创意农业项目可以推动农村的教育,提升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促使他们逐步从分散型、粗放型的体力劳动者,转型为技能型、集约型的脑力劳动者。由此所吸引的人才流和资金流又会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多彩的农村社区,产生“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如成都市三圣街道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并对参与学历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的村民给予一定奖励,推动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五朵金花”的发展壮大才有了创意人才基础。
(四)注重培植专业化的创意农业研发团队
通过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项目,建立专家团队为创意人才的培训与教育服务,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排忧解难,确保创意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注重在当地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具有融合生产活动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综合效能的乡土创意开发团队。在一些地方和院校的“村官专业”或者“村官培养基地班”中,恰当的时候可以植入创意农业的概念和知识。
(五)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
国家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并将它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题。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限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机制,吸引有志之士投身于创意农业发展,真正把人才吸引到创意农业的第一线,给发展创意农业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设立“创意人才奖”,对在创意农业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 章继刚.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6).
[2] 陈晓倩,邓婷. 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挑战[J].人力资源,2007,(1).
[3] 韩云洁.对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思考[J].成人教育,2008,(5).
[4] 梁强,等. 创意产业人才短缺及其激励机制设计[J].职教论坛,2009,(4).[责任编辑 柯 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1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