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娜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选择,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提出的战略选择。这两者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两者的融合与良性互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继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战胜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指导意义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低碳 低碳经济 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07-02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提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国内学者对此认识不一,但普遍认为: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对比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更强调低碳和清洁生产,且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路也更为清晰具体:如减少和控制碳排放的新经济体系可以在源头上治理(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过程治理(生产和消费过程力行节能)、末端治理(对已排放二氧化碳进行生产性利用和废物性回收)。发展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二、新型工业化与低碳经济的契合
  工业化是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的增长主要还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显然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党中央根据中国自身特点结合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适时地早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不谋而合。
  研究表明,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GDP之间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产业革命以来,为实现现代化,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伴随着能源生产而排放了所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但今后的碳排放量的增多则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报告,2004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过欧盟;2007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预计2028年将超过北美、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总和;另据荷兰环境评估机构表明,由于经济发展蓬勃,能源消耗量剧增,中国目前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几乎所有科学家都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将带来更多的旱灾、水灾、土地沙漠化、热浪和海水水位上涨等等不良后果。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前就作出庄严承诺,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40%~50%的目标。如果按照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目标必然难以实现。显然,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有可能完成减排目标。
  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化石能源中煤炭、石油等的生产和消费,部分来自水泥生产。但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要。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是中国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虽然中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炭最便宜,同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最多,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因此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明智之选。另外,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倡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满足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低碳消费也倡导节能高效,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即两者都要求以“三低”作为标准,强调走内涵式、集约式的发展道路。不管是从目标、过程还是消费方式等各方面,新兴工业化与低碳经济都是相互促进发展的,两者的融合必然促使经济更好地得到持续性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
  1.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向低碳经济转型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为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机遇:(1)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为实现低碳化,抑制并减少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机器设备以及服务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即创造对低碳设备、低碳服务的巨大需求,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到2050年,仅低碳能源产品的市场就至少会形成5 00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需求。从现在起,走在前列的国家和企业就应该为把握这一巨大的商机而为自己抢占优势的地位。同时,为提高能源效率,力求实现降低能源成本和削减碳排放量的双赢,会不断地促使技术创新,发展创新能源,促进电力、供热、交通运输等领域向低碳技术转换。(2)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中国技术领域的创新,从而淘汰落后产能,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环境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难得的机遇。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导致的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及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3)全球碳交易本身的发展也带来无限的商机。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 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按照《京都议定书》要求,工业发达国家到2012年至少减少50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无限商机。截至2008年2月,中国“清洁开发机制”(CDM)项目获得核证信用(CERS)达到了3 637万吨,成为最大的碳交易量的国家,交易额达到3.6亿美元。如果CDM机制被运用,预计将有1 000亿美元的投资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在探索构建碳交易机构:2009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2010年6月6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与清洁技术投资基金在北京共同推出中国低碳指数,这是全球首个反映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和证券化程度的指数。
  尽管低碳经济模式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中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源而非碳,二氧化碳是社会经济发展负的外部性。造成的社会成本较高,但是中国煤多气少油乏,煤便宜放出的二氧化碳却最多,中国保证GDP增长的前提使清洁能源成本问题更为棘手。

  2.新型工业化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要使中国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从而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从个人、企业、产业、社会等层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从而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1)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C・North)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需要制度予以配套。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构建低碳经济支撑体系:积极培养和引进低碳经济人才,研究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建立低碳经济人才科技保障体系等。(2)政府是显公信的组织,政策引导尤为重要,制定实施碳税政策,加大低碳经济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优势产业、低碳产业的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清洁产业为发展方向,加快建立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将高投入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科技型和清洁型的工业经济。(3)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展低碳经济,企业是主体。要鼓励企业充分运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企业管理与运行,使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引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支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4)重视民间组织与个人的参与。支持草根NGO的发展;加强资源环境危机、节能环保意义的宣传。应对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低碳经济也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如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多吃素;节能节水,少开车,选小排放量车;植树造林增加碳汇能力等。(5)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参与国际合作。正如世界银行在新近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2010:发展与气候变化》所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独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重重交错,涉及敏感的政治决策,艰巨的技术变革和深远的全球性影响。由于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仅依靠自身技术实力,中国很难真正发挥低碳经济潜力,所以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并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徐佩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理论学刊,2010,(4).
  [2]周宏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09-12-28.
  [3]史言信.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4]焦方义.以低碳经济模式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5]付允,马永欢,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责任编辑 刘娇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