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昆明城市景观建筑的发展和意义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博,林禄盛,屈燕,朱勇,苏晓毅,樊国盛

  摘要:着重从昆明城市景观建筑的发展现况和存在问题出发,阐述了景观建筑在昆明城市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开发和保护景观建筑,发展旅游经济,建设游赏型城市,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对怎样发挥景观建筑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保护和发展建筑文化符号和历史街区,发展旅游交通等城市建设脉络提出看法。
  关键词:景观建筑;城市设计;游赏城市;昆明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167-02
  
  昆明主城区从20世纪90年代约100平方公里的面积迅速发展到目前的200多平方公里,城市建筑发展在一个高度集约化的地区高度聚集。加之,近几年昆明市城市发展保持着约10%~20%的增长率,而城市建筑建设缺乏系统而科学的规划,景观度为昆明市城市总体建筑量的16%~20%的主体。其余基本以工业和住宅建筑为主,并担着60%~80%的建筑负荷。这些问题在昆明城区建筑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中心区的早期建筑状况较严重。而新区的建筑只重视数量和速度,有粗制滥造之嫌。昆明市中心区主城区近80%~95%的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被毁,城市缺乏个性、地域性、时空性。建筑环境杂乱无章,承载城市的建筑历史脉络模糊。
  为了改善和提高城市建筑空间的景观,应当加强城市建筑外环境的综合整治,包括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旧城改造中应延续城市建筑文脉、新区应当重视建筑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当城市设计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城市空间景观时,城市空间景观中的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成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有基本规律可控,在塑造景观空间时,应从这些要素开始入手[1]。
  一、昆明景观建筑现状
  本文所描述的景观建筑包含园林建筑、装饰建筑、历史文化古街、地方民俗建筑以及构筑物(含道路、城市家具、涵洞等)的观景价值的建筑等,这些建筑与绿化公园是构成昆明城市大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Big Urban)式的城市设施环境不可或缺的综合。在这些元素中当以历史文化古街为重点,以整治建筑环境为线,以新城建设为目标的城市设计道路。昆明市的发展蓝图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分阶段完成,如何在近期内有效地缓解城区建筑不美观的状况。首先,要确立景观建筑在城市布局中的地位,分布特点、发展目标,在建设中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其次,应该从改善道路沿街及城市城市构筑物系统着手,科学组织景观资源和建筑资源,城区主要道路立面实施美化,减少主干道上建筑视觉污染情况,同时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建筑的品位和确定“普遍绿化、重点美化”的城市建设方针 [2]。由于目前昆明市公共建筑较少,而承担居民住宅的建筑比例占84%强的现状,研究认为,实施历史街区保护优先,分阶段建设以古街为线,历史街区为面的城市建筑系统是昆明城市建设的重点。
  二、历史街区保护发展研究
  1.历史街区保护开发和价值评价。国外历史街区研究者在对街区价值分析上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特别重视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Tim Heath等人认为城市历史街区包括七大价值:美学价值、建筑价值、环境价值、功能价值、资源价值、商业价值和连续性价值。
  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新理性主义的产生,在城市保护与开发关系上出现了两种指导思想。一种是新老结合的思想。采取渐进和插建的开发政策(而不是全面的综合性开发),保护现有历史街区的环境和社区结构。另一种是辩证思想。Rogers认为,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不能肆意开发,也不能过度控制。保护和开发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辩证关系。昆明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关键是要把握好允许变化的程度和规模,并且制定出保护街区历史特征的控制方法。更多的研究者把目光放到了具体的案例研究上。如丽江古城的保护和新城的开发,在这方面做得很有意义。它的特点就是把新城和旧城分成不同区域,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古城的完整性。
  为了复兴城市历史街区,昆明正在努力开辟新的城市功能。其中一项重要的新功能就是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南屏街的历史街区的翻新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果。另外,昆明的第一个历史城市公园――大观楼,就是以旅游为先导实现历史园林建筑复兴的案例。以旅游为先导的复兴策略街区功能的多元化甚至重构,Falk认为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要把历史遗产看做是一种财富而不是一种责任。 国外城市历史街区的环境保护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完整性和和谐性。 二是历史文脉与绿色廊道的融合。Donna L Erickson主张把历史公园及截区的概念纳人到城市绿色廊道中来。因为历史街区可以增加绿色廊道的社会、文化功能。Anthony Walmsley提出了“智慧保护法(smart conservation),是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绿色走廊框架,保护和维持开放空间的生态功能,免除开发活动的不利影响 [4]。这方面昆明城市在以后的发展中大有可为,在往后的发展中注重绿化环境和历史街区、城市硬化区相互穿插,结合昆明旅游和滇池保护和开发,以达到花园城市设计的建设目标。
  2.昆明历史街区发展与保护结论与趋势分析。城市历史街区是城市活的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城市人口最密集、最繁华、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昆明的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广,也比较复杂。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要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比如城市的全球化、城市的后现代化、贫困的城市化、文化遗产保护范畴的扩大化等等。同时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方式要从多角度去寻求。今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将更多地从文化遗产的高度去要求,更加强调公众的参与性,更加关注历史街区的真实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同时随着全球各国对城市历史街区研究和开发的深入,保护和开发的模式势必将多样化和个性化。昆明与中国其他地方和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和现状不尽相同,势必在保护和开发的手段方法上不能照搬模仿,只有把历史街区的文章做好,昆明城市景观建筑才有其特征,城市才有生命力。
  三、现代街区建筑发展研究
  在现代街区中应该以北京路、人民路、金碧路、西昌路作为城市亮化的重点,建筑建设和设计要符合潮流,并结合地方特色,形成现代建筑特色城市,进而初步建成现代建筑景观系统。在实施中,尽可能地分步建设,降低城市路网的交通负荷。昆明景观建筑整治的技术特点是:第一,采用城市影像模式,在城市中为留存资料提供开发研究,分片开发;第二,分类城市建筑的历史资源和现存资源,作为施政依据和开发风向标;第三,为城市建筑景观立法,以保证景观建筑建设水平和景观建筑系统的完善。第四,建立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完善城市建筑选拔机制,为城市景观建筑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1.城市景观建筑发展应当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昆明城市景观建筑没有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是中国城市景观建筑共同面对的问题。建筑线和建筑面在空间布局和组织级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视觉冲击力的骨干建筑群,大量设置了居住片区,建筑不重复使用率与短期建筑并存,建筑单体之间的关联和组合不够,建筑线面配置未形成良好的系统。
  2.建筑服务品质要满足现代经济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城市建筑一直是在低层次运营方式中发展。随着昆明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建筑景观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昆明建筑环境总体品质较差,在艺术性能、环保性能、舒适度、感观形象、功能设计等方面均落后于现代城市对建筑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此外,城市景观建筑布局、营运开发、后续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建筑发展的品质。在城市化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城市建筑不能提升品质,意味着完全失去对同类城市发展上的竞争力,不能有效地吸引城市街区观赏,城市形象化难以为继,城市美学在本城实施成为空洞口号。
  四、景观建筑在昆明城市中的意义探讨
  昆明城市景观建筑的总体目标是以旅游为导向、以人为本,以相当的成本和美观的方式实现景观和建筑的相互交融。建筑作为凝固的乐章,能带给人们的享受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建筑外观的布局和设计中要注重建筑的景观(观赏感)意向设计。与此同时,城市建筑景观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
  历史建筑在城市旅游中的重要性是:稀缺的城市时空资源得以更合理和公正的利用;城市美学环境和空间配置明显提高,城市建设成本与城市观景旅游收入相协调;城市建筑环境资源得到了永续利用;改善了城市景观环境质量,体现了对居民的尊重和关怀。
  昆明城市开发是一种集约化和扩散型发展模式。在发展中,高层建筑是建立标志型建筑群,以最少的地面空间资源提供最大的有效居住量,同一尺度的空间,采用城市高层建筑群系统和点状布局,使城市承载效率和绿化空间率比率达到60%以上。换言之,建设这种城市空间,相当于建设历史街区保护、生态森林城市、观景角度良好、休闲游玩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另外,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现代城市建筑的品质能引导现代生活水平,而且大容量建筑群点和周边大尺度公共空间,能更加聚集着丰富多彩和高品质的城市活动。
  五、结语
  昆明市作为中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的高原城市,各种资源都非常有限,而发展旅游却是其最大的优势,所以城市的建筑景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游赏型城市,我们不能过于期待利用全面改造城市建筑景观的希望,也不能用最现代城市面貌来武装昆明,来解决广大游客要求观赏云南多民族的建筑语言。因此,当前应利用城市改造和拓展,发展新城的契机,优化和整治城市现有建筑景观,以达到完成城市的主题――建筑环境的景观化。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0.
  [2]杜汝俭,等.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3.
  [3]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与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41.
  [4]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景观中国,2009,(10).[责任编辑 吴明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3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