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旅游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根良,陈小云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围绕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对高职高专《旅游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59-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旅游心理学》是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主要是为旅游公司及宾馆、酒店培养导游、一线服务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心理学》,它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更新观念,树立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观念,在该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旅游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教材的建设与改革
  教材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至关重要。对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旅游心理学》教材,要采取教材的科学选用与校本教材开发有机结合的机制。面向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旅游心理学》教材也不少,其中有些教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并配有合适的大量案例和实训内容,对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也较为适合。然而现有教材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且各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实习实训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应加强《旅游心理学》校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开发要符合以下两个原则。
  1.“三个面向”的原则。第一,“面向专业”,校本教材要结合旅游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开发,同时,教材课程体系、内容要带有区域、院校特色,体现实用性和创新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第二,“面向学生”,教材内容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要适应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享有充分的自主权。第三,“面向科技”,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有纸介质的,也应有电子的、网络的非纸介质的,应既有静态的文字描述,也要有动态的动画演示。
  2.“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就是教材的内容体现较强的应用性,适用于旅游业的各个岗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技能。所谓“必需”就是满足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对旅游心理学的最低要求,同时,课程调整要与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凋发展。所谓“够用”是指在教材内容和体系设计上切合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学实际需要,以及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目标,同时,对《旅游心理学》校本教材中与其他旅游专业基础课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筛选,并力求通俗阐述和深入浅出,够用为度。
  三、课程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
  1.课程理论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上将《旅游心理学》分为三部分介绍,即旅游者个体心理,旅游服务心理以及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学,其中旅游者个体心理主要包括旅游知觉、旅游需要与动机、旅游者态度、旅游者人格、旅游者的情绪和情感等;旅游服务心理主要包括前厅服务心理、餐厅服务心理、客房服务心理、导游服务心理等;旅游企业管理心理主要包括旅游企业人际关系、旅游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旅游企业管理与激励理论和旅游企业领导者心理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课程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前两部分内容的讲授,而对于旅游企业管理心理内容的学习可作为让学生了解的内容。这样做既可以突出高职的特点,又能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有所侧重。
  2.课程实践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就要设计好和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旅游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重点内容体系将其实践教学重点内容体系设计(如下页表1所示)。
  课堂实践部分采用心理测试法、讨论法、能力训练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同时,一般需要有酒吧,酒店前台,客房、餐厅等实训教室,从事订房、餐饮、咨询等模拟服务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无论是讨论、能力训练、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还是调查和访谈活动,都是采用教师引导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学任务的布置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然而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使得界定和设置教学任务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因此主张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实践情景和职业岗位情景中完成学习。也就是说《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任务设置不是面向单个学生的个体需求,而是面向旅游服务的工作岗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案例分析、心理测试、角色扮演、教师讲授等多种方法,使学生通过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训练和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很明显。
  2.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中,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出各种模拟情境,帮助学生更深层地学习和掌握好理论知识,并通过情景模拟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考核方式虽然只是衡量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程度的一种手段,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行动方向。如果对于《旅游心理学》课程考核仅仅只是依靠期末考试,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不关注或者关注度不够,就会造成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只重视期末的“突击”式学习,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要改革和创新《旅游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
  1.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实践成果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占一定比例。具体操作如下:课堂发言、讨论占20%,重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课后作业占30%,重在检查学生应知应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50%,重在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闭卷部分主要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开卷部分主要检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两部分分数比例分别占40%、60%。
  以上的考核方式,重在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积累,并注意锻炼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期末考试的最后 “突击”,更应在平时下工夫,关注平时知识的积累,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专业需要,使自己成为适合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来学习,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行动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金花.《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浅析[J].老区建设,2009,(22).
  [2]韦福巍,覃举东.高校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池学院学报,2009,(8).
  [3]邓君.高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4]沈梅.高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责任编辑 魏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