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结构演变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孟晖
摘要: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持续上升,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调整居住成本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消费结构;农村居民;消费特征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56-03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然而,多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小。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出口受到极大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增加投资和拉动消费的保增长目标,把扩大内需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考虑。但是,由于城乡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所形成的城乡居民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农村消费市场长期 “启而不动”,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消费结构,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开启农村消费市场的措施。在进行实证分析时,本文选取河南省的数据作为样本。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乡村人口众多,启动其消费水平成为河南省成功拉动内需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2009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规模达到9 967万,其中,乡村人口高达6 609万,所占比重高达62.3%。但从其消费规模来看,2009年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仅为2 106.9亿元,所占比重仅为33.7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为3.4(农村居民=1),农村居民消费低下问题十分严重。根据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时间序列年度数据可知:除了1995―1997年之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在3.0之下之外,1990―2009年的其他年份,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均在3.0之上,并且在2000年之后,二者的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来看,总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过低,是引起农村居民消费低下的主要原因。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 726元,其中,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的就有2 134元,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仅有474元,所占比重仅为17.4%;2009年,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6 414元,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只有1 622元,所占比重仅提高到25.3%,年均增幅不到1%。
为了进一步揭示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所用数据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时间区间为1980―2009年共计三十年的跨度。根据回归系数选择滞后阶数,可以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Yt = 37.361 + 0.405*Xt + 0.343*Yt-1
(2.690) (7.529) (4.744)
回归方程中,Yt和Yt-1分别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滞后一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t代表农村居民家庭当期人均纯收入。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表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且消费支出受到上期消费水平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近年来,中国三农问题凸显,其中,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
在考察消费总体水平的基础上,为了全面把握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仍需进一步分析其消费结构。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一)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人均支出由654元上升到1 220元,绝对数呈现上升态势,但从结构来看,食品消费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由2000年的49.71%下降到2009年的36.02%。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从食品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000年的257.63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194.44公斤,而蛋类及蛋制品和奶和奶制品人均消费量则分别由2000年的9.73公斤、0.14公斤上升到2009年的10.57公斤、2.15公斤。在食品消费结构中,肉禽及制品人均消费量出现了下降,由2000年的12.35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9.84公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2000年以后,肉禽及制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引起了其消费量下降,作为其替代品,蛋类及蛋制品消费量出现了增加。
(二)居住消费持续上升
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人均支出由206元上升到876元,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农村居民第二大类消费支出,其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15.66%上升到2009年的25.85%。造成居住消费持续上升的原因在于购房和建房支出快速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也会影响到国家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稍微增加
从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数值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逐渐增加,但从比例上看,这两项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其比重仍大致保持在12%~13%水平之间。从家庭耐用消费品来看,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洗衣机拥有量由24.52台增加到79.45台,电冰箱拥有量由6.90台增加到34.43台,空调器拥有量由0.60台增加到15.05台,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由38.21台增加到103.76台。由此可见,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升级,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主要耐用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家庭主要耐用品已由奢侈品成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二是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消费耐用消费品的能力得以提升。
(四)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
无论是绝对数还是比重,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均出现了快速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增加,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快速增加。2000―200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百户自行车拥有量由151.95辆下降到132.33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用汽车拥有量由2005年的0.33辆增加到2009年的1.33辆,摩托车拥有量由14.57辆增加到51.95辆,移动电话拥有量由1.38部增加到126.24部。另外,随着近年来农村医疗保险的逐渐普及,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其绝对支出金额由2000年的64元增加到2009年的243元,比重也由4.83%增加到7.17%。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为875.52元,比农村居民多出600多元。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这种巨大的差距有望得到改善。
(五)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
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应逐渐提高。但从河南省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的绝对金额来看,由133元增加234元,增加绝对金额有限;从比重来看,则由10.11%下降到6.91%,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造成比重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是,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使农村居民教育支出下降,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结合数据分析可知:2000―2006年,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由133元增加到199元,增加66元,年均增加11元;2006―2009年,由199元增加到234元,增加35元,年均增加11.7元;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教育支出下降并不能解释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的下降。
三、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措施
消费结构的演变特征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食品膳食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消费品继续升级,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持续上升,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这会对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产生挤压和抑制效应;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近年来,农村居民增收困难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城乡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严重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从长期来看,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根本决定力量在于收入水平,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才能真正拉动农村居民消费。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首先需要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调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例。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0年》资料:1994年以后,河南省劳动者报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1.06%下降到2007年的41.08%,最近两年,其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低于50%。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过剩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转移到劳动生产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土地城市化”,“村民变市民”,那样做不仅不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还会严重损害农村居民利益。真正的城镇化应该是“产业城镇化”,把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就业的产业放在城镇化优先考虑的位置。另外,还需要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农业曾为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现在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的阶段,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转移。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使得广大农村居民并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城镇居民的发展成果。需要逐步放开城市门槛,使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待遇,用公民代替城乡居民。警惕“摊大饼”式的发展,把“城乡一体化”变成“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应该统筹城乡发展,更根据区域相对比较优势原则,实现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调整居住成本
近年来,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农村建房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大大加剧了农村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针对高房价,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频繁出台,但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投机性住房需求。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切实保护农村居民利益,警惕针对农村居民的“圈地运动”再次抬头,增加农村居民居住成本。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农村居民的居住成本,才能降低居住消费支出对日常消费的挤压和抑制效应,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
中国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乡村空心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所谓乡村空心化,就是产业空、年龄人空、住房空、干部空,“四大皆空”造成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其受教育程度较高,对物质和享受的要求也高。但在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的意愿并不强烈,仍把乡村作为自己的归宿地。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才会逐渐改善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就地城镇化”,也有利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变市民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只关注物质文明建设,还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新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0)[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刘孟晖,彭飞.河南省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4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