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心智特征及成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因家庭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心智发展具备一定规律性的群体化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为学校“培养心智和发展健全的人格教育”提供决策的依据,并因此转变人们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促进艺术教育在学校的规范实施,提升教育实效。
  关键词:农村高中;心智;成因分析
  
  农村普通高中因为城乡差异和地区教育政策的影响,招收的往往是本地区的三流学生,客观上普通农村高中变成了学困生集中的学校。受个人成长、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心智特征。农村普通高中如何“培养心智和发展健全的人格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把握农村高学生心智特征,了解形成这种心智的成因,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教育实效。
  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心智特征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地处苏北一个乡镇农村,农村学生占到绝大多数。在一个欠发达地区,尤其很多农村学生曾是留守儿童,受地区差异、家庭教育、应试教育、青春叛逆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心智发展呈现出令人忧虑的现象。经过调研,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心智有如下一些特征:
  (一)心理的脆弱。从学生个体看,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剧烈变化时期,心理不成熟,在考试、升学、交友等人生选择时,经常会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面情绪,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从社会群体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许多学生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脆弱,对环境适应能力差、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这些看似思想品格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相当大的心理危机。
  (二)品德的背离。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但在学校教育中,德智失衡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很多学校虽然表面上强调要重视德育,但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重智轻德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造成学生能力与品德不能同步发展。我们问卷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厌学、惧学、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挫折与困难。很多同学对自己的人生缺少规划目标,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父母师长不懂得感恩,对待社会规范缺少敬畏,对待他人缺少关爱宽容。
  (三)智力的贫乏。所谓”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钻研能力等,智力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但很多人仅把智力理解为天生具备的能力,这是不准确的,其实学生的学习困难、成绩不理想,不仅表现为智力问题,还表现为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重要因素常常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观察力、注意力、耐挫力等,很多人仅把它归纳为学生的智力,是极其片面和错误的。
  (四)行为的偏激。农村中学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问题,很多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少集体和公众意识,缺乏组织纪律性。在行为上常常表现暴力、说谎、懒散,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五)情商的缺失。“情商”又被称作是人的一种心灵力量,是指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情商包含了人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品质等。它能对智商起到启发、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是人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生情商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艺术教育能很好地调节提高学生的情商。
  二、农村普通高学生学生心智成因分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对学生开拓创新、灵活应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高考面前,农村普通高中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因条件的限制有先天的不足。当然,除城乡差异导致学生心智差异外,还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学生层面的因素。农村普通高中产生心智不健康的除了学习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或者是因为父母在外打工,长期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因为成绩差、交往能力欠缺,与同学缺少交流,教师也关注不到,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在班级难以感受温暖,学习没有快乐,这样就容易就产生心理障碍,学习自然会受到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因素。通过走访发现很多农村来的学生家庭居住环境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学困生的家长是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打工者,他们没有多高的文化素养,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没有充裕的时间来教育孩子。有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没有太大期望,没有给孩子人生规划,更没有多余的财力来做孩子的教育投资。可以说,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听之任之。
  (三)社会时代的影响。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因此,为了考上好的大学,为了就业,现代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学校周围遍布网吧、游戏厅,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加上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人们正常的价值追求、道德规范被消解,学生沉迷网络,迷恋手机现象比较严重。学校为了管理学生上网和使用手机,各种招数迭出,有没收的,公开销毁的,有叫家长的,也产生很多颇具争议的事件。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许多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人格心理等等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
  (四)学校、教师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校老师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高考科目上,凡高考考查的科目,开足马力,紧抓不放;凡高考不考的科目,能减则减,能弃则弃。艺术教育仅是应付素质教育检查的面子工程,有的学校直接把艺术教育从课表中清除。
  三、研究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心智特征及其成因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完善的素质观。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忽视艺术教育,学生整天埋头在作业和书本之中,疲于应付考试,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得不到发展,创造能力受到压制。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教育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关注学生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这恰恰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从本质上来讲,艺术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转变片面的评价观。从应试角度来看,评价学生的好坏就是“唯分数论”,但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看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这种唯分数的评价,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复杂性,学生个性的多样,学生的发展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不仅要分数,更要以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
  (三)建立健全的心智观。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等智力,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学生的智慧不仅是天生,也是后天习得的;不仅只是数理逻辑能力,良好的道德品性,优良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都是人生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训练能力、强化心理、陶冶情感,才能获得。这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是生命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动力。离开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智力再卓越,都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艺术教育是一种“养心”的教育,它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普通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问题学生,研究学生的心智特征,规范艺术教育,转变观念,提升育人实效,才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身心两健、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曲钦岳,《跨世纪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改革》,《江苏高教》,1997。
  [2]陸一帆,《人的美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安徽师大美学研究室编,《审美教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5]陆明德主编、姚荣荣副主编,《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3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