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碳经济的实施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启亮,吴勇

  摘要: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举措。首先简单阐述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其次从技术创新视角探讨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碳技术体系”;最后运用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阐释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可行的政策工具的一些设想。得到的结论是技术手段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根本手段,政策规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低碳经济;实施路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91-02
  
  一、低碳经济模式内涵与特点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
  二、技术创新视角下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探讨
  “科技将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将创造未来能源”。从科技角度讲,我们在重新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要重视资源生产率革命,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领域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只有将资源生产率置于技术发展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才有可能减少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真正实现科学发展[2]。
  从技术超越的角度来实现低碳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开发新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1.替代、再利用或减量化技术。所谓替代技术就是指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再利用技术就是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减量化技术指在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
  2.资源化或能源化技术。资源化技术就是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能源化技术可分为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和新能源利用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有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氢能、风能利用新技术等,常规能源利用技术即开发节能新技术。
  3.制造、建筑、生物、化学和材料领域开发绿色或节能技术。例如,开发“绿色再制造技术”,既通过对报废产品进行修复、改装、改进或改型以及回收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使其保持、恢复可用状态或加以重新利用;开发“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即控制建筑物的体型系数节能设计技术,采用各种高效保温的节能技术,加强冷桥部位的保温构造设计,设置“温度阻尼区”技术等;开发“生物炼制技术”,即用生物质来生产能源和各种化工产品与生物材料、生物质制氢技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热物理化学方法制取氢气,另一类是利用生物转化途径转换制氢,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清洁能源;实行“绿色化学技术”,绿色化学技术中最理想的是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即原料分子中的每一原子都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新材料技术被誉为“高技术的基础”,是介于基础科技与应用科技之间的应用性基础技术。
  4.绿色消费技术。绿色消费技术主要是指在生活消费领域中,对公众性资源进行综合循环利用的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处置及再利用,尽可能不造成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
  中国还应重点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以期在低碳经济上占领技术制高点。低碳技术广泛涉及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包括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高附加值转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传统技术的节能改造、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等[3]。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工具设想
  现有的产业经济学目前产业经济学中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有以下五类,下面做简单探讨。
  1.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市场难以完全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充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从而出现市场失灵。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就必须借助政府干预来完成。现代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不能解决的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问题也需要政府出面化解。政府干预经济领域的扩大,既说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对政府管理效率有了较高的要求。经济学理论以外部性和公共品性质来解释能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经常采用的是政府管制、税收、补贴、碳基金等手段。政府管制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产品能耗效率标准逐步淘汰现存的高碳产品,并对进口贸易商品确定并认定其能耗标准;碳排放税就是政府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种;碳税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目前普遍看好的政策工具之一,有望成为撬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低碳经济的杠杆;补贴又称为“反税收”工具,其作用与税收的负激励作用相反,是起到正向激励的效用,诸如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补贴等等;碳基金就是通过设立基金来促进碳排放和促使开发商采用低碳技术,例如中国目前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以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需要[4]。
  2.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这一观点认为,在处理外部性问题时,市场失灵与产权紧密相连,效果最优化的实现依赖产权的分配与界定。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交易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最有效率的污染控制手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
  3.基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工具。是指为了克服能源节约与碳减排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和复杂的委托―代理问题,依据激励相容机制理论设计的政策工具,包括自愿协议、标签计划等具体措施,用以激励厂商和消费者主动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自愿协议主要指发达国家一些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烈的企业,通过自愿承诺减少碳排放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实现减少政府管制的目的。标签计划、ISO14000认证等均属于激励信息公开的政策工具。企业通过这些认证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起自身“碳中性”和“碳生态足迹为零”的良好“低碳”形象。
  4.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凯恩斯将不确定性牢牢地置于经济各阶段的中心,并指出“不确定性的预期”在消费、投资及货币政策三大规律中起着决定作用。在低碳经济政策工具研究上,对于不确定性碳排放和企业责任测度,成为低碳政策工具的重要内容。

  5.基于生态工业学理论的低碳政策工具。生态工业学通过把生态学、经济学和工业组织理论联系在一起,研究工业系统的能源物质流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低碳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将范围从生产延伸到消费领域,以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管理替代末端治理的模式。这类政策工具主要倡导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国外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能源环境和发展政策的关注焦点。2009年5月,科技部社发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成立了低碳科技示范专家组,提出了《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工作方案》。据此方案,科技部将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进行试点和示范,建设低碳经济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推动和完善推广,通过可复制的模式探索,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5]。
  实现低碳经济,还包括一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
  总的来说,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根本途径。要求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中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要求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中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政府政策规制上讲,采用经济、立法和行政等政策手段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效机制。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以及实现碳税、碳金融等手段;中远期(如2030年)利用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Paper.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Feb,2003.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5-20.
  [3]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4]李俊峰,马玲娟.低炭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节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 .
  [5]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20-25.[责任编辑 安世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5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