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价值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真真

  摘要: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探讨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并且不断与各种文化研究相互融合。苏东剧变之后,西方左翼学者掀起了一股研究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重新建构发展了多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003-02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探索和倡导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道路与模式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把具体的经济体制同政治体制分离开来,以市场作为主要配置手段的生产资料公有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西方左翼学者开始重新思索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他们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具体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这些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学者戴维・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美国学者约翰・罗默的“银行中心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戴维・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
  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表现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在经济运行中都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在宏观调控上大都赞成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价值追求上都主张效率、公平、民主和自由并重。
  (一)在经济运行方面强调市场的作用
  戴维・米勒在他的代表作《市场、国家和社会》一书中认为,市场只是一种调控手段,它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社会属性。社会主义主张计划并不能说明市场本身的任何缺陷。相反,市场本身可以从福利、自由、民主三个方面体现出其本身的价值。首先,市场作为一种信息体系和激励制度可以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生产者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将不自觉地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福利。其次,市场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在市场机制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不同的资源进行选择和配置,得到不同的供给和服务,从而体现出一个社会的自由程度。再次,市场可以更大地促进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可以自主的选择经营种类和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实现经济民主;由于在其设想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下,政府仅仅发布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并不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实行干预,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政府寻租行为和官僚作风,从而提高政治民主的程度。
  约翰・罗默在他的代表作《社会主义的未来》一书中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都必须利用市场,以便生产和分配人们为自我实现和福利所需要的物品。他在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罗默看来,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提供了自由竞争机制,而市场本身的竞争机制则是经济革新和政治革新的根本动力。“在战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以及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共产主义经济的增长是相当可观的。”“正确的说法是没有市场的动力,革新就不会发生,至少达不到市场经济引发的那种速度。”
  戴维・施韦卡特在他的代表作《反对资本主义》一书中认为,“一个社会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体制特征:私有财产、自由市场和雇佣劳动。”人类的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不同的公司之间要进行生产资料之间的交易,并且又把他们的产品卖给其他企业和消费者。价格并不受政府调控政策的影响,一切通过供求关系裁决。市场在经济运行中不自觉地充当扩充社会财富的手段和增加公平的工具。
  (二)在宏观调控方面主张国家有限制的干预经济
  在米勒设计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资本所有权社会化,市场机制成为提供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手段,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人合作社。工人合作社实行工人民主管理,它自行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决定收入分配、投资、产品价格及其他相关事务。而国家并不直接计划经济产出,仅仅从“资金调节、确定工人收入最低标准、制定税收政策、提供社会福利”四个方面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以保证经济服从广泛平等的目的。
  在罗默设计的“银行中心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国有公司的股票全部被重新分配给每一个成年公民,这些股票不能用来兑换现金,只能与其他股票进行交易,一旦股票持有人去世,股票便重新收归国有银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局限在投资方向和投资构成的决策上。“当国家控制企业时,企业经理在很大程度上被免除了因判断失误应负的责任;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无效操作不像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那样能被剔除。”事实上就要求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国家权力划定界限,国家政治不再渗透到正常的市场活动中,效率必须由竞争、由企业利润及银行信誉来保证。
  在施韦卡特设计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新的投资由社会所调控,市场是对过度集中和官僚化的一种遏制。他对苏东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从而说明苏东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有极大缺陷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导致的信息流通不畅、激励体制无法建立、集权化倾向和企业难以革新等问题是导致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因而,他反对国家过分的经济干预政策,主张工人自我管理和市场的计划性。
  (三)在价值追求方面主张公平、民主和自由并重
  米勒认为,市场可以促进更大的民主,各企业成员对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等问题拥有自主权。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倡导合作社作为企业的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实现广泛的经济民主,这种民主和国家指导协调起来,从而实现民主价值和自觉控制目标的统一。在他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每个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每个工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如果企业要扩大规模和吸收新的工人,那必须得到企业全体工人的同意。同时工人拥有的经济民主也使他们能够行使政治民主的权利。
  罗默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在于,有一个很小的富人阶层,得到企业份额中的巨大收入,而作为企业主人的大部分工人却只拥有企业极少数的财富。因此他在设计“银行中心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提出,“如果不允许富人购买所有企业的控股股票,那么在均衡状态下,穷人将成为大多数企业控股集团的成员……这样,企业将按照穷人的立业选择投资水平,富人也不会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那样希望保持那么高的公害水平。”这样,市场社会主义机制就可以防止资本主义条件下损害穷人利益的便车问题。因此,市场社会主义是有利于平等的,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福利,也可以减轻公害。
  施韦卡特设想,每一个生产性的企业由在那里工作的工人民主管理。工人围绕设备操作的一切活动负责:工场的组织、工厂的纪律、生产工艺、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以及净收益如何分配等事务的决策都是民主的做出的。工人委员会也是由工人选举产生,并不由国家任命,生产资料是社会的集体财产,发展并不是私人决策的产物。他还对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阐述:它更平等,因为它消除了财产的收入。它更民主,因为它把民主向下延伸到工厂,向上延伸到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它克服了当代资本主义唯一的最具毁灭性的特征即资本的过度毁灭性。
  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在市场、所有制、国家介入、社会公正等方面上,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都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和线索。

  (一)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启发、借鉴,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史料来源
  邓小平同志在探索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时,吸收借鉴了市场社会主义的有益内核,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体制的具体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他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样,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实践的基础上,理顺了市场与计划的复杂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另外,在市场与计划的主从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起到了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是主导力量;而计划则体现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上。米勒在他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中指出国家的作用为制定收入标准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便实现公平的分配;设立公共机构,提供公共福利等公益事业……。由此可见,市场社会主义并非盲目崇拜市场。其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使用,使之优势互补。这些设想也被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果证实。
  (二)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有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苏东国家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从苏东的经验教训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出发,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的单纯指令性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病,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导方式、人民民主专政和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对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38-68.
  [2][美]戴维・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
  [3]段忠桥.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J].国外马克思主义,2001,(12).
  [4]蒲国良.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