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适应个性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杰

  摘要:在日趋倡导个性发展的今天,注重和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适应教育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深入分析个性发展给大学生创新发展带来的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当前制约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研究思考了只有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牢固确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推广“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努力完善培训到位、参与到位、激励到位的教育保障机制,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89-02
  
  当经济全球化加快带动教育国际化进程时,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在日趋倡导个性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只有适应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发展需要,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也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适应、世界需要的创新人才。因此注重和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顺应教育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适应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1.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影响,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新动力等,决定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当今时代,个性是教育的灵魂,适应个性发展必然符合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
  2.个性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就是注重知识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就是在推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发展个性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张扬个性,终成人才。创造力首先来自于思想的能力,思想的能力来自于个体学习的能力;而个性中包含了人们对某一方面比其他方面具有更强的知的能力或求知的主动性和欲望。所以,创造力往往蕴涵在个性之中,发展个性就为培养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的充分发展,可以有效地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创造能力。
  二、当前制约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1.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滞后。钱学森先生曾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当前,多数大学之所以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关键因素是思维理念比较落后。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尽管当前高校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但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体现不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不够充分,在学习生活中作为独立个体应得到尊重的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二是学校不当发展方向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于高校引入市场竞争后,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成了高校竞争市场地位的重要指导,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传授单一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略了人文和科技知识教育的融合,使得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含金量不足。三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遏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多年来应试教育虽然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学习方法上忽视了个体禀赋、兴趣爱好、接受方式上的差异;在培养目标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及人才多样性的发展,进而遏制了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综合素质与自我约束能力的欠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没能得到较好挖掘和培养,核心因素就是大学生个性失衡和能力的欠缺。一是个性发展不均衡。大学时光给予大学生的时间是宽松的,环境是自由的,但大多数学生却不能利用这些优势锻炼自己,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控和调节能力严重不足,经常出现如浮躁、冲动,遇到困难、挫折绕道走或不愿挑战自己等现象;二是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由于成长环境、学习环境等原因养成了部分大学生较强的惰性,独立处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明显缺乏,没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从而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目标的实现。三是创新潜质受到遏制。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接受式教育,通过这种学习,大学生可以学习和继承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汲取部分经验,但这种单一化学习方式,阻隔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严重妨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校园创新氛围与创新机制的缺失。当前,大学生个性得不到较好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不到培养,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创新氛围不浓厚。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找到新方法,形成新理论,但由于学校学习条件和教学设施的局限,学生利用身边资源求新求变的意识得不到发挥,往往形成不了较强的创新精神。二是创新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学校创新机构不健全、培训体系不完善、学生创新平台不具备、广泛交流意识不浓厚、创新奖励措施不到位等,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创新精神,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适应个性发展
  1.着力强化“一个中心”的教育理念。“一个中心”就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个性的多元化,都给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挑战。只有彻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才能顺应高校形势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要树牢大学生主体观,突出大学生群体这个中心,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从而唤起学生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积极性。二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重视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天赋等个性发展,因势利导地加以发掘,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创新素质,真正培养个性独特、富于创造、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广泛推行 “两个结合”的教育模式。当前,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已不适应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大胆突破,深入推广“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育方法。一方面,要抓好“课内外结合”,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造利用、教与学对象互动的激发调动,更要注重突出第二课堂的计划实施,广泛开设“创新课程”、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全面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打牢学生创新素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抓好“校内外结合”,突出抓好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体验,不仅要利用好本校科技创新比赛活动机会和校内开放型实验室、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等资源,更要利用好校外各类创新设计竞赛等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激发自主创新、积极创新的意识和热情,丰富和发展创新创造的经验、方法。只有将两个“内外”结合好,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创新能力才能被培养创造。
  3.努力完善“三个到位”的教育机制。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利于个性发展的教育机制,切实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重要保障。尤其是当前倡导个性化教育的环境氛围下,更要努力完善大学生创新的“三个到位”机制。首先,培训要到位。组织前沿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做讲座,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思维培训。一方面专家学者的人格魅力可以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及时准确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其次,参与要到位。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开拓,对相关前沿学术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探索,鼓励他们面对失败、永不放弃,不断激发参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只有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充分发展个性,才会使他们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真正培养创新精神。最后,激励要到位。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和宣扬报道,并作为学校选拔优异生、推荐研究生和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作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课程等等,通过类似这些激励措施,切实增强学生“我爱创新、我能创新”的巨大热情。
  
  参考文献:
  [1]陈电明.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个性[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9,(2).
  [2]向云彬.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6).
  
  [责任编辑 陈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6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