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桂林城市旅游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巍

  摘要: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中国的旅游形象符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到访桂林的外国元首或领导人达100多人次。城市旅游是桂林旅游的新型产业,桂林城市旅游的旅游资源相对集中,是整个大桂林旅游基础设施供应基地,开展城市旅游不仅可以为桂林的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务,还能对整个大桂林旅游区的旅游产生极强的辐射效应。城市旅游的发展为推进并加速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积极发展城市旅游,将是桂林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城市旅游;SWOT分析法;发展;机遇;桂林市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45-02
  
  一、城市旅游的概念及效应
  城市作为进出国家的门户、住宿中心、乡村短途旅游的大本营,以及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使城市不仅仅是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也成为旅游活动的中心。关于“城市旅游”,在目前国内外有限的研究中,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宋家增(1996)曾以上海为例,提出了“都市旅游”的概念,定义“都市旅游”就是以都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特色的旅游。但是城市既包括了历史文化小城,也涵盖了大城市。因此,“城市旅游”与“都市旅游”不是同一概念。但从中外文献中可以提炼出一个基本观点:即“城市旅游”就是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最早以李海端、道书明、保继刚、马勇为代表,针对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发展“城市旅游”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及发展思路。
  二、城市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先发优势明显。自唐代以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千古绝唱便成了桂林形象最经典的概括。桂林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等自然风光为桂林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先天的资源优势;同时桂林一直以来把旅游作其支柱产业来发展,期间积累了相当的宝贵经验,广大市民对发展桂林旅游业的意识根深蒂固,这为发展桂林城市旅游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有利于降低城市旅游的发展成本。
  2.市区拥有的精品旅游资源丰富。桂林市共有20个国家A级景区,分布在桂林市区范围内就有8个国家A级景区,占比达40%。其中市区内5A级景区有漓江,4A级景区有象鼻山、芦笛岩、七星岩、独秀峰、王城、两江四湖、尧山、刘三姐观园等。这些精品旅游资源集中于市区,为桂林城市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
  3.交通网络日趋发达。随着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桂林的交通网络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桂林拥有了能够满足A380等大型客机起降,年处理旅客吞吐量可达1 000万人次的两江国际机场。据统计,目前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已开辟50多条国内外航线,2009年在众多因素影响和市场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仍完成了旅客吞吐量完成5 321 768人次。二是高速公路网发达。目前已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有桂海(桂林至北海)、桂梧高速(桂林至梧州),即将开通的有衡昆高速(衡阳至昆明途经桂林)和泉南高速(泉州至南宁途经桂林);这些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将大大地缩短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旅客来桂林旅游的距离。三是城际高铁从无到有。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途经桂林的贵广高铁于2009年7月全面开工,未来高铁的建成必将推动桂林旅游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4.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为加快桂林城市建设,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部署。按照规划的要求桂林市将由现有58.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扩大到112.3平方公里,桂林市城市的发展空间扩大了近1倍。特别是随着2008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桂林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据统计,2009年桂林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35亿元,比上年增长35.7%,比上年投资净增173.39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2亿元,比上年增长39.2%。2009年桂林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十五”期间的总和多16.74亿元,相当于“十一五”规划目标总量的47%,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超过1万元,达1.29万元。
  (二)劣势(Weakness)
  1.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旅游城市的性质、功能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目前,桂林市内经营土特产的商店分布散乱,缺少专营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街道,未能形成市场规模;而导游所介绍的工艺、土特产等特定商铺,商品价格往往太高,未能充分激发游客的潜在购买力。此外,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管理还很不到位,表现为英文标识量相对偏少,“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给游客对桂林的第一印象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桂林城市旅游的发展。
  2.景区周边环境整治不严。一方面,桂林市区内一些著名景区如漓江、象鼻山等,周边仍有少量老旧居住房屋,这与优美景致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对景区附近的商业营业缺乏规范管理,一些优秀景区商业经营点多,噪音多而杂,从而影响到观赏人员的游玩心情。
  3.城市旅游衍生化、多样化和功能化缺失。一是从市场调查的结果看,只有漓江属于高知名度和高美誉的旅游景区,“桂林山水甲天下”被限定在漓江、芦笛岩等少数景点和景区,与观光相关的旅游产品很难成为它们的替代品或互补品。二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不突出,虽然桂林建城已有二千一百二十年之久,拥有像曾瓦皮岩洞穴遗址、靖江王陵等高级别的历史文化遗迹,但桂林至今仍没有入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景点,这阻碍了桂林旅游形象的进一步提升。三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来桂林只是观光,城市在承接高级会议、体育活动以及学生科学营地等方面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4.缺少城市旅游发展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目前,城市旅游在全国还处在探索阶段,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不多,很多东西需要摸索,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的质量与发展现代化国际旅游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城市旅游区域规划和布局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够,部分旅游产品与周边的其他地区同质性、相似性严重。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机遇。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09年国务院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中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这为桂林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宏观上的政策保障。
  2.国际市场机遇。2009年,桂林成功举办了“第三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并且实现了该论坛永久落户桂林,这进一步拓展了桂林旅游的国际空间,对桂林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和发展城市旅游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四)威胁(Threat)
  1.周边旅游发展的影响。在国内,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省旅游业较为发达,且大多旅游也以观光旅游为主,这与桂林形成了同类型的旅游竞争,会降低桂林城市旅游的吸引力;而同属“两广”之一的广东省,像深圳、东莞虽然观光旅游及自然景色这一块呈现弱势,但它们城市旅游发展较早,走在桂林前面,这也将对桂林城市旅游产生威胁。在国外,广西旅游业的总体水平弱于泰国、马来西亚等毗邻国家,周边国家在旅游发展上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政策,使桂林城市旅游在吸引海外客源上面临激烈的竞争。

  2.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城市旅游建设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原有自然景观会形成冲击,像桂林七星岩、芦笛岩等以溶岩、溶洞而闻名的奇特自然景观,它形成于一定温度与特殊空气条件,而过多的开发,会导致原有景观的被损,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这对城市旅游无疑是一种损伤。
  三、发展桂林城市旅游的对策
  1.转变经营模式。第一,随着网络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传统的旅游经营模式发生了转变。从现实和长远看,电子商务由于适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而必然发展,迅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不能将其拒于门外,因此电子商务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也将是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电子商务与网络技术在旅游经营中的推广应用,使BTOB或BTOC等新旅游经营模式成为必然选择。第二,桂林拥有最佳的城市旅游资源和著名的山水文化旅游品牌,但桂林的旅游客源管理控制能力不强,桂林城市旅游产品的对外销售与管理经营需要在特许连锁经营上下工夫。
  2.形象制胜,树立品牌。鲜明的旅游形象有助于促销产品、开拓市场和筹集资金。城市旅游应从树立旅游形象为平台,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引导企业参与品牌创建和推广活动。不仅要考虑在中国主要的国际口岸城市和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如北京、香港、深圳、大连、上海、昆明等地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和形象广告展示,而且在本地区内部的重要进出点,如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站口设立欢迎指示。
  3.突出特色,差异发展。城市旅游在目前来看,在中国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特色是旅游目的地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旅游发展应结合桂林已有的山水旅游特色,不仅要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同时,应注意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差异发展,重点建设有别于周边地区已开发成功的旅游产品,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共济的发展格局。
  4.适当超前,跨越发展。桂林的观光旅游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旅游的发展在兼顾常规性的观光旅游产品时,应注重建设高档次的休闲、度假、会议类旅游产品,实现产品类型的跨越式发展,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可根据旅游区域的产品特色与客源市场的对象,适量地建设一些高档接待设施,提高旅游发展的高端接待能力。
  5.运用科技,重视人才。要实现桂林城市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在旅游产业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应用和推广现代科技,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普及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树立“人才强旅”的思想,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发挥政府、社会、院校、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施紧缺人才、岗位职能和素质提升培训工程,为桂林城市旅游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保继刚.城市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庆雷,明庆忠.旅游规划技术与方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李志刚.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王日希.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攻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