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辛士祥
摘 要:应用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课程,特别是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语文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这些都集中反映在汉语应用能力上。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离不开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不一样,进入大学后语文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致使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37-02
大学教育对人才形成的作用主要在于知识传授。近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按照知识的用途,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但是,现代教育是按学科进行,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必然带着一种“有用”而学的动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之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精神。面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及人才激烈争夺的挑战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该从教学内容创新入手,尤其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一、中国本科教育的现状
1.高等教育进行了全方位、大范围、深层次的改革,保证了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本科生无论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学科视野的扩大,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信息技术及外语的运用能力等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当前中国本科生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国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很难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的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更谈不上带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和新观点。
第二,学生工作后,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生产手段,面对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大量的创新课题,从自身的知识和素质能力方面都显得明显不足。即使是本科生毕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方法传统,思路不活跃,自主选题困难,导致高水平的论文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就更少。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教育在创新方面更为重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实施教育创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目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包括普通、成人、电大、远程教育等)共招生62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350万人;各类高等学校在学生达1 60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820万人,同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学人数也分别由1998年的7万和20万,增加到2002年的20万和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上升到14%左右,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 400万。针对此种情况大学语文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拟针对中国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决策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语文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第一,必须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语文课程本身和其他课程以及各专业实践对语文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第二,要从应用的角度,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第三,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大学语文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它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语文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可以说,高校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语文素质和修养,而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之中。为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即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注意渗透现代语文的观点、观念和方法,为现代语文适当地提供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
2.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着眼于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领悟”。主动领悟要求改革教学方式,由教师灌输改为指导下的自学为主,教学环节要变为讲授课、辅导课、课堂陈述研讨、作业、实践,其中作业环节最为重要。要改革作业方式,形式要多样,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目的是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保证学生学得扎实、深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得心应手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精练课程设置,克服目前问题,即实际应用时要么忘记、要么不会运用,从而失去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中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丰富和拓宽语文课堂的内容,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得到加强。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设就是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与教学条件,创设一种有利于明确主题的激情之“境”,在创设情境中,学习主体能“入境生情”,“情随境移”,“情境交融”或“情境互动”以至“境我同一”。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主动学,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复杂多样的,教学实践表明,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操作策略是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大学语文改革后的大纲还强调: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大纲内容的基础上基于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探究等方法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本课程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从“职业能力”出发,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整体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职业汉语能力训练模式。本课程的每个子情境都设置了1~3个实训任务供学生选用,有助于指导学生在接受并初步完成一项新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取得有用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资讯”、“决策”、“计划”的方法能力。创设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考核方式。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创办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是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其他进入职场的人提供的汉语能力测试。ZHC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一种补充,是毕业生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前的资格检验。ZHC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职业汉语运用能力,加快大学语文教改步伐,促进大学生优质化就业。”
ZHC填补了中国语言能力评价的空白,为从业者的语言能力提供了证明。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ZHC 的作用与意义,从而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毕业生培养目标之一,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有的院校还将获得ZHC 高级证书作为“合格(优秀)毕业生”的条件之一。本课程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对语言文字能力的需求为指导设置课程,安排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体现了教考分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让学生通过博览群书,多读快读,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缺点和弊端,不足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应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自觉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语文的教学活动,敬岗敬业热爱学生,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真正地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对他们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树立终身不断追求学问的理想。学生要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认识到学习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渐养成探求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袁振国.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阎立钦,等.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和飞.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高教探索,2003.
[6]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姜文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7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