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 烨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结构失衡、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特征的分析,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着重阐述了如何构建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28-02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据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层级的内容。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师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
  总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综合考虑国家教育体系、就业市场需求、我国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因素,定位应与综合性大学有明显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应体现“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应突出人才类型的特定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三大特征。着眼于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政治、文化素养,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为了推动高等专科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办出专科特色,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高[1991]3号),1999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总结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必须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培养的高职人才规格都应体现出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特征。
  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服务对象全程合作,掌握需求,通过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学校自身也可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高职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突出市场导向性,这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要以过硬的人才质量与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体现自身价值,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增强市场意识,与人才市场保持有机联系,建立市场信息反馈与调控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细致调研,科学预测,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是最好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开设专业,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克服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以能力为主线高职教育应将一般素质与职业岗位结合起来,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必须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安排教育过程,恰当选择教育内容、途径与方法,所有教育活动都应体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目标。
  5.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以“双师型”教师为支撑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双师型”教师作为支撑,没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这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培训,以增强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师中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以产学研结合为根本途径高职教育必须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程合作,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按照这样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结合,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所需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与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行政规章的形式确认了上述六条基本特征,从而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现状
  1.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供需失衡
  目前,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而其中高级技工的短缺尤为严重。据统计,在我国7 000多万技术技能劳动者当中,高级以上技工,包括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才280多万,仅占4%,而企业的需求却在14%以上,供求之间差距巨大。从当前状况看,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以至出现了找高级技工比找工程师还难,中国需要大批现代技工,发展高新技术亟需现代技工。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
  据2005年有关部门对200多家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的占40%多,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我国如不抓紧培养一批年龄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现代化建设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二)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如从前几年“爆满”、“超大”的财会班,到这两年“渐小”规模组成的财会班,便是社会需求在学校办学方向上的“晴雨表”;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如生物医学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社区管理专业和新材料新工艺专业,等等。

  2.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3.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如何构建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就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与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的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并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包括联合开发新产品、指导毕业生做项目设计等,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作文章。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另外,在专业设置中,也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更多开设“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专业课程,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
  (三)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日本在通才教育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倡导实施培养“四合一”人才,即培养在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和外语于一身,既有科学技术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外语翻译本领的人才。因此,在实施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加强受教育者的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毅.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程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8).
  [3] 甘秀林.试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唐山学院学报,2005,(2).
  [4] 陈洁,张健.培养高职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J].职教研究,200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