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东
摘 要: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融资困境,县体表现为融资以滚存收益为主,外部融资渠道匮乏。在债务资金方面,长期性债务比重过低。认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足及外部融资环境不协调是主要成因,并从完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及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092-03
引言
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多数国家将500人以下的企业视为中小企业。目前,中国工业部门的标准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即固定资产额和销售额,两个指标均为5000万以下的为小企业,特大型和大型企业的标准提高到了两个5亿元,二者之间的为中型企业。截至2006年10月底,中国中小企业数达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58%;承担着中国68%的进出口额;上缴税收占总额的50.2%;解决了全国城镇就业总量中75%以上的就业。但与之不相称时,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普遍存在困境。如表1所示,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能依赖于自身的经营积累实现滚动发展。2005年8~10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共同组织“2005中国民营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其中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融资困难”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80%,融资难始终在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以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中国601家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的调查显示,企业内部自身积累78.1%,向银行借贷5.07%,商业信用3.25%,其他非正规融资3.93%。这组数据同样说明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内源融资。2009年6月,CCTV经济频道“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大型国际论坛在北京、杭州、广州三大会场联动举办,把国内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探讨推入到了高潮。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初期由于受规模所限,难于从资本市场直接IPO融资,咀按照资本优序理论,中小企业在留存收益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当优先考虑债务性融资。虽然有理论表明伴随中小企业成长过程,其融资机制存在动态变化,即初期以内源性融资为主,随着企业成长,银行借贷资金开始增加,在企业的成熟期,则能够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筹措,从而降低债务性资金的比例(Berger&udell,1998)。但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正是要解决发展初期如何摆脱资金困乏的不利局面,充分借力社会资金以使自己脱颖而出,并发展壮大。
从整体上看,受融资渠道狭窄所限,中小企业往往首先考虑内源性融资,通过经营积累来满足自身发展的资金需求。当存在其他融资渠道时,往往会表现为极强的倾向性和依赖性,中国2004年在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以来,200多家中小企业在拥有了较广泛的融资途径后,呈现出股权融资―债务融资一内源融资的融资逆序(肖翔、王红蕾,2009)。从中小企业的债务结构分析,又呈现为流动负债远高于长期负债,其长期负债往往仅占总负债的10%左右,与大型企业近30%的比例相去甚远,反映出中小企业资金结构稳定性差,融资压力大的现实境况。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按照传统的财务理论分析,债务融资因为不涉及企业控制权,且具有利息税盾的作用,所以通常是企业在留存收益以外的首选融资途径。但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债权人通常会对借款人有较高的要求,甚至会在借款合同中附加约束条款,以降低债权人收款风险,而这些要求恰恰是中小企业的薄弱环节。所以,我们需从供需两个方面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
1.中小企业家族式人事、经营及财务管理模式,削弱了企业信息透明度
由于缺乏管理、技术人才,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家庭式管理情况严重,财务管理随意性较高,企业管理者常基于经营和避税的思考,有意隐瞒经营规模和利润,财务信息失真。有的企业设立多套财务报表,送银行、财税部门的数据相差很远,报表资料严重失真,造成银行无法得到准确、完整的财务资料,难于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从而加大了银行监督成本,使银行无法对其正常开展信贷业务。
在资金借贷关系中,资金供给方(即银行)并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客观上形成了资金的委托代理机制。中小企业所有者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管理者,有着和银行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失去外部制约的情况下,通常会以牺牲银行的利益为代价追求自己的目标,如投资高风险项目以博取高额回报。银行则因为企业信息透明度的原因,缺少必要的约束手段,增加了银行监督的难度,极易在日后形成信贷资金呆、坏账,增大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带来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中小企业选择何种融资方式,能否按照这种方式取得资金,都取决于中小企业能否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金融机构的潜在约束。
2.管理者诚信不足,社会有效约束缺乏,中小企业信用低下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多以个体、私营性质为主,企业投资决策控制权仅掌握在少数几个高层管理者手中,企业管理高度集权,领导“专权”不受约束,企业经营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失误时,却缺乏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融资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缺乏科学的考察与调研,各责任单位的管理职责的细分程度明显不高,一个融资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往往难以确定其责任归属,无法形成企业的信用积累,造成企业信用基础薄弱。
同时受经营发展所限,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难以形成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量,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资金供给部门无法确定其到期偿债能力。经营的快速多变导致中小企业存活周期普遍较短,也影响着其借贷能力。美国有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即使这样,美国中小企业存活率五年以上的占32%,八年以上的占19%,十年以上的仅余13%,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至五年。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中小企业会非常谨慎,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来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贷款的风险程度,据统计,中小企业的采信与监督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由此导致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从社会环境看,中国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规范信用的法律,且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由于失信的道德成本、法制成本很小,造成一些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要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形成违信获益,这种利益驱动又导致恶性循环,社会信用日益恶化。从银行角度看,信用环境恶化,信贷风险相对增大,影响了银行的放贷积极性。而部分中
小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行为,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使银企之间的信用基础越来越脆弱。而现有的司法制度的不足,往往又造成银行胜诉执行难、抵贷资产变现难及其确权、维权费用高,致使银行经常处于“胜诉输钱”的尴尬境地。银企双方的相互信任的信心不足,导致本来可以使银企双赢的金融支持,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和规模。
(二)金融机构问题
对于银行提供的信贷融资服务,中小企业认为银行的门槛太高,“嫌贫爱富”的倾向十分明显。有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制度从政策导向到操作流程习惯于套用大型公司法人客户的设计,现行的贷款规则也是针对大型企业延续而来,致使许多优质中小企业因信用评级、抵押担保、审批程序等限制而与银行贷款无缘,通常千万元以下资产的企业能在银行取得贷款的很少。部分企业在急需资金周转时,除向亲友借贷外,只能从当地信用社贷款10万~100万元不等,往往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要求。
出于资产质量和收益方面考虑,使得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贷款数量少、频次多,成本高,因此银行只得“嫌贫爱富”,宁做大的,不要小的。在金融机构管理体制上,由于贷款审批权限的逐步上收,有的县级支行增量贷款权已被取消,所以缺乏理性的信贷投放策略。
在金融机构的宏观管理上,缺乏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中国的小银行太少,尤其是真正的民营银行更是凤毛麟角,即使这些民营银行,也把贷款投向大企业,因为目前整个金融体制和机制都是为大企业设计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没有更多的投资激励。从中国整体的融资结构看,虽然证券市场已走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以借贷资金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国的大企业本身融资渠道也比较单一,仍以银行贷款为主,与中小企业形成了正面竞争,压缩了中小企业的信贷空间。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信息透明度,内外结合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提高金融机构资金投放动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作为市场的常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但是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资金借贷双方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和双方合作的成本。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动权在于中小企业能否从管理、经营、财务等各方面走出传统思维,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公司治理,通过相对开放、规范的经营方式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与金融机构正常合作的基础。在财务工作方面,应依据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规范,从人员、岗位到部门组织,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的财务工作流程,并在合理的会计制度、规范约束下生成财务报告,提升财务信息的社会效用,必要时可引入外部审计,增强金融机构的合作意愿。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同样离不开“信用”二字,信用是合作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的保证,所以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信用意识,强化信用观念,加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管理,努力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偿还到期债务,足额缴纳税款,不断提高企业信誉,逐步建立内、外部相结合的配套的信用管理体系,通过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采取有效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提高信贷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同时银行应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调整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方法和信贷掌握标准,建立与中小企业经营相适应的信贷资金投放和回收机制。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社会管理层面上缺少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体系,这就需要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局、各级政府联手合作,共同协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咨询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将集中的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有限度公开,以供银行等资金投放部门查询,通过建立黑名单机制在融资服务和结算服务方面进行双重限制,使其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以制度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效杜绝中小企业的不诚实行为。
(二)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必备条件。良好的金融环境主要包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水平,涵盖国资银行、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和信用合作机构等在内的立体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与所处环境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等。良好的金融环境将给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大的方便。目前,中国在金融服务水平的质量尤其在审批贷款的效率方面、外资银行的引入方面、与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金融优惠政策方面都比较欠缺,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环境也难言乐观,需要政府出面,从客观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国内金融环境的良性构建工作。
建立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资本市场,适应不同规模企业融资的需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压力。从成熟市场模式来看,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应该是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二板市场常常成为面向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场所,满足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对融资的要求。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即可归于此类市场,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每年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数千万美元,培育和成就了微软、IBM、朗讯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并助推美国IT业领跑世界。
除正常的资金渠道外,还应适当考虑将发展风险投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附加途径。风险投资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制度安排。但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必须是市场组建、市场运作,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以规范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创造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此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和建设国内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通道,从而完善中国风险投资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任传普.略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化解[J].经济问题,2009,(8).
[2]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2.
[3]胡竹枝.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4]徐伟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对策与建议[J].社科纵横,2008,(9).
[5]肖 翔.王红蕾,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政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