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燕宁

  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青年学子,是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只有适应新媒体演进格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观念,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实现社会与校园资源的教育整合,才能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19-02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下中国已经进入新媒体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形势。新媒体环境即数字化时代或信息化时代的媒介环境,也有人称之为网络信息生态或网络信息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以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现弱点,如教育形式单调、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角色单一等。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黑板报、宣讲会、宣传栏等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手段,注重单向传播,强调权威性、灌输性,忽视大学生主体性,易使他们感到行动受到限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降低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青年学子的重任。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帮助大学生适应更迅速的技术创新、更快捷的知识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成为能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主体、能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把握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发展主流趋势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中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也是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发展和普及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同时也提出挑战。
  1.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教育者的素养提出较高要求。传统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在学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教育者应该熟练掌握新媒体特性,灵活运用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
  2.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增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度。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比以往更自由,更具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的、腐朽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泛滥的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等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
  3.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中产生的“猎奇”心理与对权威信息的质疑与排斥心理,使他们更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兴趣;少数大学生还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炒作”,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造成价值取向受扰;不少大学生沉溺新媒体,疏离真实社会交往,产生新媒体的人际信任危机,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4.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新媒体素养,影响正常学习能力生成。由于不少大学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新媒体素养,长期依赖网络,形成“网络思维”,表现为不注重学习习惯、学习规范;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跳跃性大;学习耐力、想象力与思考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此可看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紧迫性与时代性。若实施得当,就能帮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的新媒体环境下树立清晰的理想信念、精神操守与融入观念。否则,大学生就易迷失自我,导致价值观混乱,进而出现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导向多元化与价值目标模糊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1.适应新媒体演进格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应该将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运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并及时从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运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应在把握大学生多元化沟通交流需求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找准在大学生的新媒体思考与使用心理,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2.用新媒体资源构筑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阵地
  首先,创新教育阵地,建立“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体系。教育者要善于依托网络平台的平等、交互、敏捷、细致特点,将其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合理利用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灵活、快捷的独特优势,建立专门的红色网站、手机短信平台、博客和网络论坛等进行信息引导启发、释疑;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网络”,让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团组织进入网络,扩大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面。
  其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系统中,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形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
  再次,支持高职院校通过系科协作与资源整合,共同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软件。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软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熏陶大学生,实现科技与教育、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3.以新媒体为载体,创新工作思路、拓展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形式
  教育者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改革教学形式。新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快速传播、交流便捷,创造了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情景,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我们运用新媒体,并不排斥旧媒体。教育者可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原有教育方式结合,创新发展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教育手段;善于利用QQ、MSN、E-mail、BBS、聊天室等新媒体,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单、双、多向的相互型交流,同时辅之以小型班会或进行理论探讨,与学生进行对话谈心,以满足不同形势、不同阶段、不同群体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格局。
  4.强化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网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水平
  教育者要结合国家有关网络管理规章,建立健全校内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各部门如学工部、校团委和各院系要加强协调、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对网上群组活动加强监控,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源头管理;要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加强正面引导,对有害信息要依法处理,对错误言论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舆论引导,学会用网民的语言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要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依托学生社团营造文明氛围,充分挖掘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要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加强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力度,发挥他们在引导学生舆论的方面的作用,争取掌握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
  5.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
  教育者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帮助大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新媒体素养课程教育模式,通过设定必修课、选修课、限定选修等多种形式,逐步、有序、有效、扎实地开展新媒体知识教育、新媒体价值教育、新媒体能力教育与新媒体伦理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新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
  当然,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单是高职院校之责,由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民间团体等组成的社会资源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力量。我们只有不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多种方式构建对大学生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整体模式,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