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旨在运用高科技设备,实现音乐创作方式的进步与革新,使艺术家们能够使用新型设备,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以及更便捷高效的创作体验,也能使大众更多的了解音乐,低门槛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丰富大众精神需求,从而激励创新,用文化推动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关键词:智能设备;音乐创作;穿戴式设备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门艺术,是全世界人的共同语言。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早在人类社会未产生语言时,古人即开始使用声音的强弱高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便是音乐的雏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的劳作过程中,逐渐产生统一节奏的劳动号子便于相互传递信息,配合以石器,木器敲打作为伴奏,这便是最原始的人类社会音乐。到了现代,作为对人类思想影响最大的音乐,在这个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国人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也得到普遍提高。在21世纪音乐创作中,中国传统音乐,迎来了新的创作热潮。
这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的人工智能AI时代,老旧的方式、技术、形式正在不断革新,科技的发展也正改变着音乐的创作方式与制作。我们熟知,音乐创作方式是由一个动机开始的,辅以乐器,配合纸面写作,完成音乐创作的最初构思部分。然而在现代,这一传统方式正因科技创新而悄然改变,科技创新带来的设备创新,使音乐创作变的简洁,有趣,高效,通过科技呈现,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听见我们的构思,达到实时的。以科技助推音乐发展,使音乐文化不断繁荣,激发文化自信,这也是时代所倡导的。
穿戴式设备,系高科技设备运用下,音乐创作的新型式,这是音乐创作中的进步与革新,艺术家们通过新型设备的使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以及更便捷高效的实时创作体验。穿戴式设备受众面更广,让大众更多的了解音乐,并且通过低门槛式简单操作,体验音乐创作的乐趣,丰富大众精神需求,从而激励创新,用文化推动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文化自信。
目前穿戴式设备产品中大多数可运用到音乐创作上,例如穿戴式红外线体感传感设备——Leap Motion(图1),来自美国Leap公司,通过红外线感应,识别手部的手掌、手指、等手部运动信息,将其参数转化为MIDI信号,信号可实时控制DAW中虚拟乐器演奏。如:利用手部动作信息,通过参数转化为MIDI音符,搭配琶音器使用,可实现手势作曲。
头戴式四维控制器——3D MIDI Controller(图2),来自瑞典Tec公司,通过四维控制器(图3)及内置水平仪感应器识别头部360°运动信息;通过内部气压感应装置,识别嘴部吸气和呼气信息;其内置压力感应器,可将牙齿咬合力度信息转换为MIDI信号。如:利用嘴部呼气大小信息,通过参数转化为MIDI信号,控制CC11号控制器,可模拟弦乐实时演奏中的力度起伏,增加听觉逼真性。该设备中多种控制器可进行组合使用,如:将内部起亚感应装置及头部位置感应装置进行组合使用,可达到在SWAM ENGINE(图4)中实时演奏萨克斯等吹管乐器效果。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今天,通过计算机建模,传感器记录音乐创作的数据,让计算机进行采样分析,用建模的方式了解作曲的数学模型,可以不断丰富计算机的学习能力,达到AI作曲的技术实现,这一技术在科技届和艺术创作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如:日本索尼公司已经在AI作曲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研发的Flow Machines AI程序创作了一首名为《Daddy’s Car》的作品,这首歌曲是AI程序经过不断音乐分析后创作出来的披头士风格歌曲。
各种穿戴式设备的运用,极大的简化了音樂创作及音乐演奏。穿戴式设备运用可以节约音乐创作,制作中的一些成本。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穿戴式设备能完全模拟演奏乐器时的动作,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演奏细节,将其转化为信息输入电脑,控制虚拟乐器演奏,已经可以替代一部分真实乐器演奏,节省了时间,节省了演奏人员,录音等经费,在音乐创作成本下的的同时保证了质量,实现音乐商品利益的最大化。传统式的音乐教学都避免不了枯燥乏味的问题,许多人因此放弃音乐学习,但当我们运用现代科技设备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试想一下我们通过穿戴式设备,搭配上计算机,我们就拥有了所有的乐器,以及拥有瞬间就能上手各种乐器的本领。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使用软音源,带配上穿戴式设备,用手部信息,头部信息等演奏架子鼓,钢琴等乐器,使音乐学习更具有趣味性,使学生们能领悟到音乐的本质,对后续深入的学习也会很有帮助。
就目前来看,国外研究水平要领先于国内发展水平。但国内发展趋势相较于国外而言更为迅猛。我国目前在音乐科技领域研究十分可观,艺术院校相关专业在本科阶段就有开展AI作曲研究课程,使用的平台主要为Cycling 74 MAX,已经在尝试用各种传感器触发声音,创作音乐。而且国内相关讲座,比赛也越来越多,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上海音乐学(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18页)院国际电子音乐周,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牵头举办的江苏省数字音乐与声音设计大赛等,为国内的音乐研究氛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学术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当今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手段实现音乐创作的高效、简洁、快速,将时间与精力充分集中在创作构思中,这样可以实现音乐经济的最大化,也可以创作出更富有个性的实验作品,将新技术运用在教育领域也可以大大降低音乐学习的门槛。在未来,随着穿戴式设备的不断普及,物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音乐创作将会步入AI时代。
[参考文献]
[1] 庄曜.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创作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院(音乐与表演版),2008,02:51-57.
[2] 庄曜.电脑音乐制作观念[J].音乐研究,2000,03:88-92.
[3] 庄曜,章崇彬.MIDI音乐制作与编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