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利益的城市休闲旅游社区参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 艳
摘要:杭州市的城市休闲旅游发展面临社区参与的问题,其关键点是找到社区与政府的利益共同点。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合作,完善社区中介组织的职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适度的经营活动,让居民分享经济利益,实现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和谐。
关键词:城市旅游;社区参与;共同利益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06-03
一、研究背景
很多学者对旅游业发展中的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集中于欠发达地区。实际操作中,很多社区参与都很被动,居民权益难以保障。其根本原因是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对立,所谓社区参与只是农民利益受损后的被动反应[1]。在此背景下,部分学者研究了社区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如周永广等(2009)阐述了社区主导模式的三种不同类型,即基层组织主导模式、股份制运营模式和专业合作社主导模式,探究了这三种模式的利弊以及适宜性[2]。安艳艳等(2007)提出建立一个基于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社区主导机制[3]。但社区主导并非是最完善的旅游发展模式。陈志永等(2009)提出了郎德苗寨社区主导旅游发展中个人理性造成的集体效率损失的问题[4]。城市居民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更为困难。左冰等(2008)引进了西方的“社区增权”理论[5],但实践操作性较差。西方采取至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策略,社区居民提出对未来的构想,专家和政府再对这些想法进行缩减,居民对发展总目标负责[6]。而在中国城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身兼政策制定和具体管理等多项职能,居民缺乏与政府对等的地位,缺乏参与的权利。但中国的社区参与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对此,孙九霞等(2006)进行了研究[7]。本文试图通过找到社区与政府的利益共同点,以实现两者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合作。
二、研究案例及研究方法介绍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杭州市北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以小河直街为中心,反映了清末民初运河沿线下层人民的生活环境,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特色、街巷风貌、运河航运遗迹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风貌。北面规划为原生态生活街区,南面是新历史商业街区。小河直街建筑是传统的“下铺上居”、一河两街格局,面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为居所,后面是运河。社区安置政策有三种:回迁、异地安置、现金补偿。作者于2010年1月份,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居住在小河两边的12户原住民进行了调查,包括小河直街和小河东河下的居民。笔者就住户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对社区文化的认知、社区参与意愿、利益诉求等进行了访谈,并走访了相关政府部门,以获得相应信息。
三、小河直街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居民特征
1.居住时间长,总体年龄偏大
在走访的12户人家、39位居民中,45岁以上人口占56.41%,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位,占25.64%,管委会工作人员也反映居民年龄偏大。居民在此生活时间较长,很多出生于此,其中居住二十年以上的有32位,占82.05%。小河直街社区处于杭州市城北经济较落后地区,较早前属于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大多不愿搬迁过来,这里的居民受限于经济条件,没有能力搬到其他地区居住,这使人员流动相对较慢。
2.文化水平较低,就业能力偏低
在39位居民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35位,占了89.74%,其中初中及以下有29位,占74.36%。据了解,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都已经搬离到杭州城区更好的地段居住,文化水平低的,只能留守。社区居民的工作大多是简单劳动。一般除了当工人外,就是待业在家。
3.生活方式传统
社区居民大多喜欢热闹,喜欢邻里间串门聊天。生活在平房里,居民交流相对方便。很多邻居相处时间长达几十年,彼此熟悉,关系和谐。但居民之间的互动以面对面为主。
(二)社区参与面临的障碍
1.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可度较低
所有被走访的居民认为,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社区文化。小河直街以前环境恶劣,虽然有很多清末民初建的典型水乡民居,但是破烂不堪,有些甚至成了危房,基础设施也很差。很多居民并不熟悉小河直街曾经辉煌的历史,也未认识到它的价值,只是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2.居民缺乏社区参与意愿
居民比较关注自身利益,而不太关注他人利益。很多居民明确表示不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强调只关心自身事务,但不抵触公共事务。当被邀请时,大多数居民表示愿意参加公共事务,部分居民表示有空会参加。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冷淡态度不利于建设社区文化。
3.部分居民不拥有房子产权
小河直街的房子中,大约50户是私房,其他都是公房,这意味着,部分居民不拥有房子的所有权,这使他们的权利保障被削弱。
(三)社区参与的优势
1.居民对生活状态的满意度高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是运河二期工程的重要整治内容,是要通过修缮传统建筑、整治后期添建和新建的建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质量,再现杭城传统居住风貌,展现市井生活场景。回迁居民都对政府工作表示满意。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人终于结束了几代人共处一室的拥挤生活。特别是年纪较大的社区居民(一般超过65岁),是这次改造工程的最大受益者,给予政府工作很高的评价。居民良好的生活状态有利于构成和谐的旅游环境。
2.居民的归属感较强
居民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这是基于社区现状的判断。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五个维度来衡量,即: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小河直街的居民普遍对目前的生活舒适度表示满意,而且,历经两年整治,小河直街成为运河沿岸的一个标志性历史街区。社区居民对于大幅改善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居民在这里生活多年,与邻居交往融洽,互相照顾,感到一种安全感。总体上他们表现出对社区较强的归属感。
3.居民有参与的利益驱动
居民大多数收入水平较低,部分甚至失业在家。对旅游业发展表现出较高的期望。绝大多数居民希望小河直街能够热闹起来,希望借助兴旺的人气提升小河直街的商业价值。他们大多为工人,没有经营经验,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所以,希望企业带动整个社区的商业氛围,他们借以出售一些简单商品,或者把房出租给别人,以获得经济回报。绝大多数居民表示,只要社区人气旺,旅游业发达,他们愿意被打扰,这反映出居民因期待经济利益而对游客忍耐的态度。
四、小河直街休闲旅游社区参与建议
(一)关键点:找到政府与社区的共同利益点
1.共同目标是提高生活品质
社区参与并不意味着政府权力的丧失,相反,能够更好地实现政府的目标,这是基于杭州的城市定位,即:建立“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在此理念下,杭州进行一系列努力,包括推出免费西湖,西溪部分免费开放,所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等,努力打造国际旅游综合体。这对杭州城市旅游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角度来发展杭州休闲,提高杭州的综合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休闲旅游需要休闲氛围的培育和当地休闲文化的铺垫,休闲文化培育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基于杭州的休闲旅游发展基础和努力方向,政府与居民拥有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即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创造生活品质之城。
2.旅游发展只是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发展不是目标,而是途径。对政府来说,通过在小河直街发展休闲产业,拉动城北综合实力提升。杭州城北,包括小河直街社区,借助运河这一品牌,提升形象,打造高档休闲场所。对小河直街社区而言,借助旅游发展契机,极大改善社区的环境、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社区居民与政府和经营者的良好互动是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小河直街社区居民的回迁,再现了清末民初城市平民的居住文化生活。社区居民悠闲、和谐的生活场景构成游客体验的对象。政府在小河直街的开发建设需要居民的配合,社区风貌的维护也需要居民的支持。社区居民在很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经营者也要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4.休闲项目的开展是互利行为
目前休闲项目大多集中于惠贞桥与会安桥之间的商业区,包括餐饮、茶道、太极培训、家装等,还没有形成大范围动态的互动。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独特性尚未体现出来,它与其他休闲场所相比,最大的竞争力是相对低廉的价格。围绕社区居民,增加更多休闲项目,既能够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也能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构成小河直街独特的吸引力,提高小河直街历史街区的整体竞争力。
(二)共同利益下的多方合作方案
1.完善社区中介组织的职能
目前存在三个社区组织,即社区居委会、社区管委会和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管理范围较广,管委会只管理小河直街社区,物业公司是政府指派的提供服务的公司。(1)增加各种形式的民间组织。如建立业主委员会,这是凝聚居民力量的重要途径。组建业委会后,居民可以选择自己认可的物业公司,并由业委会代表出面,与政府沟通。在兴趣爱好基础上,成立更多社区文化组织。(2)撤销管委会,成立运河沿岸发展委员会小河直街社区分部,为半官方组织,成员由社区居委会、业委会代表、物业公司、经营者代表等组成,在运河休闲旅游发展的整体指导下,统一管理小河直街的休闲旅游,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协调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居民与经营者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矛盾。(3)居委会扮演桥梁的作用,引导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让居民关系从传统邻里聊天串门的关系,上升为更加紧密的关系。根据居民爱好,帮助建立一些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社区居民团体,为成为杭州的精品社区创造条件。
2.完善社区文化建设
(1)发展运河新文化
这是在原有运河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是一种能带给居民自豪感的文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文化,包括社区的文化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政府与专家协作,把握社区文化和经营方向,培养居民对本社区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居民更多了解小河直街的历史。通过社区内部的文化交流,找到甚至创造社区内部共同的文化纽带。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用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培育出属于本社区的文化。
(2)利用或创造社区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是小河直街居民展示的舞台,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休闲的场所。小河直街河景资源丰富,还有公园绿地优势。根据规划,区块内部规划小河路以西以及原小河路以东三个地块用地性质为绿化用地,其间设置活动场地、亭、台、楼、阁。政府要为社区活动提供足够大的公共空间。
(3)开发社区休闲活动
社区休闲活动包括常规性活动和节庆性活动。常规性活动是社区居民日常的休闲生活,比如晒太阳、聊天、健身活动、街头下棋等娱乐活动。在不同节令期间做各种传统食品,如做酱鱼、酱鸭、酱肉,并晾挂在空中。还有腌咸菜、腌咸鸭蛋等,这些都是老杭州的生活组成部分。引导居民积极健康的休闲,在小河直街这个特定的区域内,展现独特的生活场景。挖掘和创造节庆活动,以激发居民的社区文化认同感,形成有特色的小区文化。节庆活动有很多种,如传统节日、文化节、展销节等。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国庆节、冬至等,这是社区居民自觉遵循的传统生活习惯。文化节则要立足本区,如邻居节、运河文化节等。举办各类展销活动。结合杭州每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让小河直街成为西博会举办特色活动的地点。小河直街的基础设施必须跟上,如增加公交线路,增设停车场等。
3.开展适度的经营活动
小河直街经营活动目前仅限于商业区,建议在居住区靠近商业区且空间较开阔处,适度从事经营活动。基于历史文化定位,重现一些有市场吸引力的经营项目,如酱园、佛教用品店、水果店、茶坊、婚纱摄影店、艺术品店等。商业活动并不渗透到整个小区,巷子内部及非沿街民居禁止商业行为,居住区的重点是文化和环境建设,为居民保留相对独立的空间,为游客营造休闲轻松的氛围。
出于游客体验社区居民生活的需要,在统筹安排下,部分住户提供餐饮住宿等接待服务。这些服务都应该在统一的经营规范下进行,由小河直街委员会统一管理。经过调查,小河直街社区开展民宿旅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通过自愿报名、严格审查、日常管理的方式进行开发。可增加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接触机会,更可为当地社区创收,使社区获益于运河的保护。部分居民的住宿条件较为紧张,网上流行的沙发客为此提供了思路。住宿条件较差的家庭将客厅提供给游客,对于游客来说,体验原真生活的要求超过了对舒适度的要求。还有部分房子空置,可以考虑居民间合作,分别提供住宿或餐饮。
4.居民分享经济利益
居住区作为居民的生活场所,尽量保持闲适的氛围,淡化商业气息。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是非赢利的。赢利的是商业区的经营活动,及其他配套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等。将商业区经营中的部分收入以税收的形式划拨给小河直街社区,作为社区活动经费来源。前期,社区活动经费大多由政府的财政拨款支持,后期,随着营业收入的提高,以税收支撑经费,这些经费仅与居住其中的社区居民分享。通过活动经费的形式划拨给小河直街委员会,通过政府与居民的协商,将这些部分收入用于举办社区的公共文化活动。
五、结论
本文在对大运河杭州段小河直街社区实地走访的基础上提出,杭州休闲旅游社区参与的关键是找到社区与政府的利益共同点,在政府主导下,采取各种措施,以实现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小河直街社区的旅游业发展刚刚起步,社区参与构想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61(4):401-413.
[2] 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4):36-41.
[3] 安艳艳,张文.基于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旅游地社区主导旅游业发展机制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7):12-20.
[4] 陈志永,况志国.郎德苗寨社区主导旅游发展中的个人理性与集体行动的困境[J].学术探索,2009,(3):72-79.
[5] 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4):58-63.
[6] Henry Sanoff(2005).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iverfront development [J]. CoDesign,1,(1):61-78.
[7] 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21(7):63-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8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