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经济论文  > 
  • 粮食一定是食物 食物不仅是粮食 弄清粮食与食物的关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

粮食一定是食物 食物不仅是粮食 弄清粮食与食物的关系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家文

  摘要:我市粮食总产1978―2009年的三十一年间由59.31万吨增加到108万吨,增加82.1%,而粮食播种面积仅由328.64万亩增加到328.97万亩,增加0.33万亩,三十一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总产增加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180.5千克提高到2009年的339千克,提高87.8%,其中2003―2009年已连续七年持续增产,2009年全市人均占有粮食433千克,人均占有粮食已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统计资料清楚地告诉我们,今后全市人口自然增产率按6‰推算,每年稳定增加1.5万人左右,按每增一人需增加400千克粮食的最低临界线要求计算,新增1.5万人口需新增粮食600万千克来养活,也就是今后每年需要增加0.6万吨以上才能保证粮食安全。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问题,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到2020年前后,我市至少还有新增32.6万吨粮食的生产能力,力争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35万吨左右,确保我市长期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食物;粮食安全;种植业结构;十大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53-04
  
  一、粮食和粮食安全的概念
  1.中国传统的粮食概念。按照中国传统解释,粮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豆类、薯类的集合。由于历史原因,国家统计局从1953年起就采用了广义的粮食概念,为了和国际接轨,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公布中国粮食总产量时另列了谷物总产量,以示区别。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粮食概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是指谷物、即小麦、粗粮、稻谷等三大类,粮农组织所说的“世界谷物总产量”在中国常译成“世界粮食总产量”,中国广义上的粮食总产量中应剔除豆类和薯类的产量(近三年中国谷类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约89%),才能与其保持统计口径一致。
  3.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概念是粮农组织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要求各国采取政策,以保证世界粮食库存最低安全水平系数,即世界粮食当年库存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其中:6%为缓冲库存,11%~12%为周转库存,周转库存相当于两个月左右的口粮消费,以便衔接下一季度的谷物收成,凡一个国家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低于17%为粮食不安全,低于14%为粮食紧急状态。
  1983年4月,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第二次界定: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有充足的粮食(有效供给);要有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有效需求);以及这两者的可靠性,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
  2000年10月11日, “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
  
  二、粮食是食物,但食物不仅只是粮食
  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要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进行审视,不仅食物概念的内含比粮食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而且树立食物安全的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1.“粮食”与“食物”概念内含不同。“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还包括薯类和豆类。而“食物”的内含比“粮食”宽泛得多,例如,FAO生产年鉴统计的“食物”类别包括:谷物类、块根和块茎作物类、油料作物类(包括豆类)、蔬菜和瓜类、糖料作物类、水果和浆果类、家畜和几禽类、水产品类等等,共有八大类100多种食物。
  2.“粮食”与“食物”的产业范围不同。“粮食”的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固定在水田和旱地上生产;而且,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关规定,生产“粮食”的耕地坡度要求在25°以下,否则需退耕还林(草)。“食物”生产则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既包括种植业(水田和旱地),也包括畜牧业(草原)、林业(山地)、水产业(水域)等。
  3.“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评价指标不同。“粮食安全”主要评价指标有粮食产量水平、库存水平、进出口贸易依存水平、贫困人口温饱水平等。而“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既需要有“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更需要有“非粮食类食物”的评价指标,还要增加各种食物的营养卫生、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可持续发方面的许多指标。
  4.“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战略目标不同。“粮食安全”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粮食生产区如何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食物安全”则是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注重原料转化(比如,饲料粮、饲草饲料转化为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食物多样化及其安全卫生、营养丰富,这更加符合小康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
  
  三、采取十大举措确保我市长期粮食安全
  我市从纬度位置看应和两广、福建相当,应属于冬暖夏热的热带,南亚热带气候,但因我市属横断山系,市内海拔高差悬殊大(最高海拔3 780.9米,最低海拔535米,相对高差3 245.9米,坡降达1.5%,斜面为云南最陡之一),既有低纬气候、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山地气候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又有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立体农业特点,我市粮食生产分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就具体作物依面积、单产和总产来划分,依次为水稻、玉米、小麦、啤饲大麦和马铃薯,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小春作物生长季节晴空万里,风高物燥,属于旱季,对小春作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降水不足,旱地作物完全是“靠天吃饭”,栽培技术上属“冒险栽培”!相反,大春作物生长季节属于雨季,多数地方阴雨连绵,中海拔区域以上的广大粮食主产区对大春作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两头低温严重、中间光热不足”,加之年降雨量60%集中在6―8月份,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多雨低温寡照交互作用产生气候上的“湿凉效应”,不但严重影响大春作物正常生长,而且增加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威胁,我市粮食生产气候资源与滇中和滇东同纬度海拔相近生态区域比较明显看出,小春作物生长期间“气温低、霜期长”,大春作物生长期间“春温回升慢,降水多、湿度大,两头低温严重,中间高温不足”,因此,我市粮食生产要突破气候资源瓶颈,就必须调整小春作物结构,理顺大小春关系,小春服从大春,大春粮食作物前期要充分用好五月份光热资源,后期要避开八月低温,才能获得全年高产。
  1.适时栽插,中海拔区以上40万亩粳稻提早一个移栽节令至少有1 600万千克的增产潜力。我市常年播种90多万亩水稻,除热区和次热区的近30万亩外,约有60多万亩粳稻种植在中海拔期以上,历史上因为该区域粮食供应紧张,长期“以粮为纲”,水稻的前作几乎全部种植生育期长的小麦当“口粮”,结果小麦生育期长影响水稻适时移栽,水稻推迟栽插节令严重影响产量,秋收结束后年复一年地重谈“大春损失小春补”的老调子,小春继续再种当“口粮”的小麦,全市粳稻生产总产无法突破的怪圈就这样越陷越深,无法跳出来,我市大多数粳稻种植区域与省内楚雄、玉溪等粳稻高产区相比气候资源除降雨多以外,有很多相近的因素,但我们的粳稻移栽节令比这些相似生态区迟一个节令以上,1985―1986年我们对水稻低温冷害研究时在中海拔稻区腾冲固东镇和洞山乡进行过籼稻播种期与移栽期的试验,结果5月15日移栽的禄丰谷比5月31日移栽的增33.3千克,增7.7%,比6月10日移栽的增产50.2千克,增12.1%,5月21日移栽的红20―3比6月10日移栽的增产28.4千克,增11.2%,5月21日移栽的古154和红20―3分别比5月31日移栽的增产63.6千克和47.5千克,增11.1%和10.2%,比6月10日移栽的古154增125.3千克,增24.5%,比6月10日移栽的红20―3增76.8千克,增17.7%;另外,隆阳区农科所1987年在保山坝用粳稻品种京国92进行移栽期试验,结果5月1日移栽比5月21日移栽增产82.2千克,增12.7%,比6月1日移栽增126.4千克,增20.9%,比6月11日移栽增196.1千克,增36.7%,大量试验早已证明,中海拔区以上粳稻在5月上、中旬移栽,每亩增产40千克左右完全有把握,老百姓都会说“立夏栽秧是金,小满栽秧是银,芒种栽秧要不成”,通过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多年努力,我市小春作物结构现在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粳稻区完全具备了提早移栽节令的条件,全市中海拔以上粳稻只要有40万亩能提早一个节令移栽,每亩增产40千克,总产增加1 600万千克,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证明,不仅稻谷产量增加而且稻米品质也会提高。历史上因水稻遭受低温冷害造成大幅度减产的年份很多,例如腾冲县1951―1988年的37年统计,水稻遭受低温冷害侵袭达22年,其中1984年受影响损失惨重,全县损失稻谷4 121.74万千克,亩产减111千克,保山坝1987年水稻低温冷害造成亩产比上年减142千克,水稻提早栽插节令是防御低温冷害的战略措施。

  2.耕制改革,全市进行25万亩水改旱能够增产2 500万千克以上玉米。水改旱能显著提高产量这是公认的技术措施,关键是有多少可改和有多少必须改,全市耕地详查资料显示,我市实有耕地512.32万亩,其中稻田186.52万亩,旱地266.74万亩,轮歇地59.07万亩,因此,水改旱的耕地面积空间客观上是非常大的,我认为有以下四种情况的稻田可以改或必须改,一是全市热区、次热区和中海拔以上稻区的雷响田可以全部进行水改旱,此类稻田一改就能大幅度增产;二是长期以来水稻单产300千克以下的低产稻田必须改,因为玉米是碳四作物比水稻增产潜力大;三是海拔1 8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种水稻产量不稳定的稻田必须改,在冷凉山区玉米丰产性和稳产性比水稻好得多;四是虽然有水利条件,但稻谷生产过剩的稻田可以进行水改旱,因为玉米比水稻产量高,容易栽培,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在市内水改旱成功的事例很多,例如腾冲县明光乡稻田分布在海拔1 840米―2 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5℃,年降水1 800毫米,2004年水改旱2 000亩,平均玉米单产394.5千克,比水稻亩增163.5千克,增70.8%,2005年水改旱4 100亩,平均玉米单产389.4千克,比水稻亩增153.4千克,增65%,2006年水改旱7 145亩,玉米平均单产356.8千克,比水稻亩增116.8千克,该乡2004―2006年水该旱13 245亩,玉米平均单产372.6千克,比水稻亩增135.5千克,增57.2%,又如隆阳区汉庄镇青岗村河西2组海拔2 015米,年均温14.5℃,年降水1 358毫米,多年来种植老品种水稻平均单产180千克左右,2006年水改旱154.3亩,平均亩产725.2千克,比水稻亩增545.2千克,单产提高3倍多,其中胡在明种植一亩海禾一号,理论测产亩产达870.3千克,2007年以后该村400多亩稻田除几亩低洼田外,全部进行水改旱,粮食单产和总产成倍增长,全市五县区与明光乡和青岗村生态条件相近的低产稻田很多,可以进行水改旱的稻田25万亩以上,如果对25万亩稻田进行水改旱,亩产增加100千克玉米没有什么技术问题或操作难点,将直接增加2 500万千克以上玉米产量,此外,在玉米地上可以套种红薯、大豆、南瓜、青菜等作物增加农民收入,例如每亩玉米地套种红薯或青菜可增加上千斤产量,套种大豆可增加几十斤至上百斤大豆收入,总之,玉米地套种增收老百姓很有经验,对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好处很多。
  3.高产创建,全市创建10万亩超高产农田可望增产1 000万千克粮食。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是科技人员和农民共同的奋斗目标,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我市小春啤饲大麦和大春水稻大面积高产田块不断建成,例如小春生产,1996年腾冲固东山寨罗香113亩啤饲大麦V24平均亩产505千克,2005年昌宁县田园镇文宫、高桥组,隆阳海棠三组、七组饲料大麦“8640-1”110亩平均亩产485.8千克和90亩平均亩产508.2千克,2006年施甸县水长乡1 008.4亩YS500号平均亩产486.5千克,其中228.7亩平均亩产600~775.5千克,2006年隆阳区百屯“8640-1”150亩平均亩产565.6千克,2008年腾冲县固东镇526亩保大麦6号平均亩产598.6千克,2008年隆阳区汉庄镇167.5亩保大麦8号平均亩产582.5千克;在大春水稻生产上高产典型也很多,例如2004年9月25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158.6亩“滇杂32”平均亩产853.9千克,2006年9月28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115亩“滇杂31”平均亩产923.83千克,2006年9月27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120.8亩“榆杂34”平均亩产865.2千克;2008年9月25日,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水稻高产创建验收专家组,对隆阳区农科所承担的金鸡乡和河图镇连片11 410亩水稻进行验收,平均亩产达777.27千克,其中,亩产900千克以上的有562.4亩、理论产量921.9千克,亩产850~899千克的有1 670.8亩、理论产量861.2千克,亩产800~849千克的有2 880.1亩、理论产量818.6千克;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在保山坝建成过“小麦连作水稻”亩产吨粮的10万亩高产稻谷农田,今后完全可以组织在五县区每县建 “啤饲大麦连作水稻或玉米”亩产1.2吨~1.5吨的超高产农田10万亩以上,其中隆阳区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2万亩和1.4吨~1.5吨超高产稻田1万亩,施甸县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1万亩和1.3吨~1.4吨超高产稻田各1万亩,腾冲、龙陵和昌宁等三县各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1.3万亩~1.5万亩。每亩增产100千克以上,总产增加1 000万千克以上。
  4.间作套种,冷凉山区推广“间、套”一年多熟的生产方式可望实现增产粮食6 500万千克。我市冷凉山区涉及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乡镇,耕地面积50万亩左右,该区域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光热不足,水冷草枯,一年种一季作物光热有余,一年种二季作物光热不足,在该区域推广“马铃薯套玉米套青菜或箩卜”等一年三熟的种植方式,实践证明一年每亩可增产粮食130千克以上和增加收入200元左右,全市山区50万亩耕地可增加总产6 500万千克粮食和现金1亿元。
  5.调整结构,种植业由“二元结构”调整为“三元结构”对确保我市食物安全有重要意义。中国饲料用粮之所以成为粮食安全的压力,是由于长期以来“以粮为纲”导致人畜共粮、人畜争粮的落后的“粮―猪模式”,目前全世界猪肉占肉类产量的比重约45%,而中国仍在63%左右,保山市2007年则占到81.9%,中国忽视草食动物而把猪习惯称为“六畜之首”,成为饲养4.6亿头猪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饲料需要量约为全年粮食的35%,为此,种植业结构必须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进行调整,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肥料施用、病虫防治、收储加工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优质稻的品种只有在最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科学栽培管理,才能获得品质上乘的稻米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德宏的遮放米、文山的八宝米、江苏的太湖米、东北大米、泰国大米”品质好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环境”好,又如“东北小麦、加拿大小麦”品质好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态环境”好,通过种植业由“二元结构”调整为“三元结构”,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有利于开发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
  6.向天要粮,大力推广高光效饲料作物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粮食2亿多千克,而且能有效缓解饲料用粮的压力。把饲料产业发展成为独立的大产业,从指导思想、生产决策和生产措施等方面结束人畜共粮、人畜争粮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建立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模式,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饲料用粮的压力。一般饲料作物必须具备三大特点:一是产量高;二是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转化效率高、饲喂品质好;三是容易栽培。在我市广大农民都会种植,并且完全具备饲料作物三大特点的作物很多,例如红薯是一个用途非常广的作物,一般每亩能产薯块2吨~3吨、薯藤1吨~2吨,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在玉米和烤烟地上间作套种50万亩左右,可以增加120万吨~250万吨优质饲料,其中薯块100万吨~150万吨,按5∶1折算成粮食,即可增加20万吨~30万吨粮食(2亿千克~3亿千克)据有关资料介绍,河南许昌、南阳、洛阳、驻马店、信阳等烟区农民利用间套种红薯已成习惯,每亩红薯3吨左右,并将其加工成粉条、粉皮、增值1~2倍,增值2 500元左右;又如芭蕉芋也是一个用途非常广的作物,一般每亩能产块根4吨~5吨、芭蕉芋茎秆3吨~4吨,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种上20万亩~30万亩,可以增加140万吨~270万吨优质饲料;再如近年推广的特高多花黑麦草亩产10吨以上,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种上30万亩,可以增加300万吨优质饲草;在市内可以开发的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还很多,只要我们有计划的开发这些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今后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

  7.种子工程,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和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农作物新品种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是增产的内因,每一次更换新品种都能带来大面积增产增收;二是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体系建设,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后,在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下,我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结束,传统的站司不分、政企不分、三位一体的种子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市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封闭型良种推广革局被打破,到2007年底国有种子公司供种的主渠道全部退出市场,被民营企业所取代,随着《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的实施,经保山市法制局在《保山日报》公告,保山市及五县区种子管理站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享有行政处罚权和其他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种子管理工作也将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全市现有种子管理机构6个,其中市级一个、县(区)级5个,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全市目前有503户种子经营户,较体制改革前6个国有种子公司加82个乡镇农科站,不论从业人员还是经营规模都扩大了5倍,并且种子经营户还在如雨后春笋般增加,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种。
  8.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就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各种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9.综合防治,抓好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落实。农作物生长发育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由于各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病虫草鼠害的抗性不同,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外界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有时环境变化对病虫草鼠害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病虫草鼠害为了适应环境,自己也在随着作物品种和环境变化而变化,我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对病虫草鼠害的防治,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些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选用优质高产新品种,从遗传基础上增强作物自身抗性;二是通过培肥土壤,科学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艺措施,改变田间小环境,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提高作物抗逆性;三是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种类,该在种子或苗期防治的就要及时预防处理,当病虫草鼠害发生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用药,做到治早、治小、治好。
  10.保障质量,强化农残监管。粮食安全有两层含义,一是数量安全,就是数量足够多到能满足生存和健康消费要求,二是质量安全,就是质量符合生存和健康消费要求;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污染源有农药、化肥、工矿企业,养殖场等,仅以农药、化肥污染来看,近年全市每年大约销售农药1万吨左右、化肥30万吨左右,据有关资料分析,日常施用农药时粉剂只有10%左右,液体只有20%左右直接撒在农作物上,其余30%~40%的农药飞散在大气中,而50%左右的农药降落在地面上,施入土壤的化肥大约有30%被作物吸收利用,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随水流失,近半个世纪的农药和化肥污染,几乎遍布全市所有田边地脚,要保障粮食质量安全,除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草鼠害外,就是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农残监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