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第三部门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立波,吴艺梦

  摘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公共危机频发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危机,也包括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方面带来的危机,中国政府如何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弥各种突发性危机事件,提高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应急能力、处理能力、控制能力,已成为今后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就转型期中国政府如何利用第三部门有效、及时、平稳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第三部门;公共危机;非盈利组织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215-02
  
  一、第三部门的发展纬度
  所谓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也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如表 1)。相对于政府组织,它们是非政府组织(NGO);相对于盈利组织,它们是非盈利组织(NPO),它们是政府组织和盈利组织之外的各种社团组织、基金会、商会、慈善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以及科研机构、学校等的总称,具有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特性[1]。
  第三部门的发展颠覆了那种认为政府失灵靠市场弥补、市场失灵靠政府弥补的传统观念,在政府与市场同时失灵的盲区地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重要力量,在制约政府权力、提供公共物品、推进民主进程、保护弱势群体、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发挥着政府与市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第三部门构成“铁三角”之势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
  表 1三大组织比较
  二、在处理公共危急中第三部门的独特作用
  (一)在应对公共危急中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步入高风险期。在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应发挥第三部门在消减社会矛盾和冲突中起着政府难以起到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预防社会矛盾和冲突。把矛盾和冲突调控于未然,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公共危机的负面效应极易诱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公共危机中,盈利组织依旧以追求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原则。
  2.有利于调控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面临解体,社会整体易蜕变成相互分裂的个体状态。必须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多元社会中的整合力量,才能调控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3.有利于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政治参与和沟通的渠道不畅,协调不力往往导致危机发生。第三部门组织是政府联结社会、表达民意、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能够协调社会各利益群体,从而减轻公共危机发生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起到缓解矛盾、消解冲突的作用。
  (二)在应对公共危急中有利于巩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增强全社会的维系力,注重维护社会的稳定、公平和公正,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追求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1.补充权力空白。主权在民的思想以及以公民权利制约行政权力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在公共危机中构建和谐社会,界定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权力边界,解决公共危急中的政府失灵等问题,构建和谐政府尤其重要。随着政府从某些社会领域的退出,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的企业又不愿意承担这些社会职能,出现的权力空白,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这些社会职能的丧失则严重威胁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第三部门去补充。
  2.积攒社会资本。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3] 这一定义作为合理解释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被广泛认同。第三部门作为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非盈利组织,不仅加速了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形成公民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体系,而且有利于巩固公共危机中和谐社会的成果,保持和睦相处、安定有序的和谐局面。
  3.培养公民民主意识。民主政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民主法治相一致,民主意识为它们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在公共危急中应该更加强调民主意识。第三部门通过为公民提供民主训练,在增进公共利益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民主协商、相互宽容、平等沟通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念,为人民行使权利当家做主做好准备,对公共危机中发生的极端的个人主义行为实行有效的制约,克服了个人主义所引发的“社会原子化”问题,既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由国家治理向社会自治的转变,又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格局[2]。
  (三)在应对公共危急中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公共危急中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是公共危机中的一个重点研究内容。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经济衰退或停滞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供给和需求是市场运行最基本的链条、公共危机中,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引发的“市场失灵”、完全垄断的“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的供求机制造成公共产品的供给为供不应求、供非所求、供不合求。
  1.人力资源的优势。任何组织的运营都是以人作为执行的载体而得以维持。成员构成、行为驱动、成员素质都决定了组织未来的发展。由于共同利益或相同兴趣的追求聚集在一起,并希望通过主体志愿性行为实现目标而组成的第三部门,在人员体制上具有政府部门和盈利组织无法可比的优势。
  2.资金资源优势。第三部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资助,民间的捐赠,以及自愿性质的会费收入和其他营业性收入。第三部门的运作资金的广泛来源和资金运作目的的公益性和灵活性解决了提供主体由于资金的缺乏或是资本追逐的原因,无法筹集到足够基本保障准公共产品的基本生产的问题。
  3.关系优势。第三部门不仅与政府的关系紧密,合作广泛,还注意加强社会弱势群体和弱势企业的关注,形成良好社会关系网,基于自身资金运作优势,对于那些政府无力解决的特殊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第三部门通过提供资金、专业人士、发出倡议等方式,有针对性的结合必要资源,加强问题的解决,为社会经济在危机中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四)在应对公共危急中对社会稳定的维持作用
  “社会稳定机制是社会运行机制群中的若干机制之一,是社会这个超级有机体对社会生活中出现偏离社会结构的正常状态时用以进行有效调节使之恢复正常运行的一种内在的运作机制。”[4] 第三部门组织的迅速发展,应该说给中国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公共危机发生时社会的稳定增添了有利的因素。
  1.社会监督机制与第三部门。社会监督机制与第三部门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和社会参与能力,体现民众对国家和社会的总量的、平等的占有,体现民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公共危机中民众与权力相互脱节、相互远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社会控制机制与第三部门。社会控制机制建设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社会主体价值观的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危机发生时期,传统价值观面临严重挑战,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多元并存。通过第三部门建立理性的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整合机制,可以将社会矛盾的解决纳入理性有序的轨道,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
  3.社会保障机制与第三部门。公共危机中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保证社会公平原则的贯彻,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稳定,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安全感和稳定感。第三部门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专业化和服务灵活等优势出现在企业和政府力所不能及的社会保障层面,介入某些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社会服务领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提高了服务社会的水平,缓解了公共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
  三、结语
  公共危机中,发挥第三部门作用是对新的经济格局、社会结构下的社会治理和矛盾消解模式进行优化、重构,使社会个体的利益诉求和内心不满,通过公共的渠道得以表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缓解、化解影响稳定的社会矛盾[5]。尤其是对于当下政府在某些公共管理领域进行“策略性后退”和“有条件的收缩”的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第三部门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各种社会矛盾的消解、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必要,也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戴桂斌.第三部门对社会矛盾冲突的调控作用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
  [2]陈志.第三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5).
  [3]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丁水木.建立中国社会稳定的社会机制[J].社会,1996,(11).
  [5]王传宝.试论第三部门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社科纵横,20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9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