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 明

  摘要:从结构相似数看,贵州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似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与上海的就业结构相似程度极低;从就业弹性系数看,贵州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性很强,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较大;从比较劳动生产率看,贵州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
  关键词:结构相似数;就业弹性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00-02
  
  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就业结构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和其他经济结构[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以下通过若干指标对贵州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1.结构相似数分析。为标准地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或劳动力比重,X1、X2、X3为被考察地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或劳动力比重。结构相似数越接近1,被考察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协调;反之,越不协调。
  以上海2007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0.84∶46.59∶52.57)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5.91∶37.70∶56.39)为标准,计算贵州的结构相似数(表1)。
  由表1知,贵州的产业结构与上海的相似程度越来越高,说明贵州的产业结构正逐渐改善,但还是低于2007年全国与上海的产业结构相似数(0.836),还需加大力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贵州的就业结构尽管与上海的也越来越接近,但可以看出就业结构改善的非常缓慢,就业结构相似数一直都处于极低水平,且与2007年全国与上海的就业结构相似数(0.563)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急需加快改善就业结构。
  究其原因,贵州第二、三产业的投入产出率不高,规模不够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同时还受到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的影响,产值增长率不高,发展不够快,使得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很慢,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过慢。第一产业机械化、产业化发展很缓慢,农业对劳动力依赖性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未打破,城镇化进程很慢,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远远不够,使得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大,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上升极慢,比重过小,就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2.就业弹性系数分析。就业弹性系数=产业就业数量变化率/产业产值变化率,反映各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数量的拉动作用。系数越大,拉动作用越大。贵州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见表2(其中全国项是指全国相同各年就业弹性系数的平均值)。
  由表2可知,贵州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在绝对值上明显小于全国的。贵州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的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还很低,生产力还不发达,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还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就业人员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还不够,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够大,因此,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数量还不明显。第二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系数明显高于全国的,这是因为贵州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本身过小,而贵州又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起着支撑作用,这也说明了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还是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第三产业平均就业弹性系数明显高于全国的,这也是由于贵州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本身过小,而第三产业又正处在继续壮大过程中所产生的,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产业增长对就业有不小的拉动作用。
  3.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产值比重/产业劳动力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效益越好,越能吸引劳动力。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越接近(均趋近于1),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协调。贵州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见表3。
  由表3可知,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极低水平,且总体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广大农村劳动者的人均收入是非常低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很低,农业传统耕作方式仍占很大比重,使得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依然很低。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说明第二产业带来的效益是最好的,其中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重心,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收潜力,应努力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提高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使第一、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同时也看到,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近几年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近几年第二产业中工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粗放增长方式并未改变,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成长缓慢[2];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效益仍旧不高。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较高,但从2003年以来就一直在2上下徘徊。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强,尤其是其中的以劳务为主的行业,对资金、技术要求比较低,适合于大量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应把第三产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中转移。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发展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吸收高素质从业人员的能力,使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起着更大的带动作用。
  1.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减少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靠,提高生产率。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促进农业产值有较快的增长,保证农民增收。
  2.继续壮大和优化第二产业。贵州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重心,应继续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从以上就业弹性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具有很大潜力,如能保证第二产业的不断壮大和高增长,尤其是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定能对劳动力起到很大的吸收作用,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在贵州的第二产业中,能源产业及化工冶金业、电力产业、烟酒业、生物制药业等具有明显优势和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对这些重点产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通过重点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快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努力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很多研究和报告说明,第三产业已成为劳动力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3]。从贵州就业弹性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和就业增长空间。贵州应大力发展技术、资金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的传统服务业,这些行业能解决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同时,还应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尤其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有较强带动力的新增长点,并能有效拉动就业。
   4.积极发展小城镇产业。大量调查和研究表明,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小城镇优于大、中、小城市[4]。发展小城镇产业体系,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优化就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应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优化就业结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0173.htm